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体系“动真刀” 三年过渡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1-14 20:27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北京1月14日电(记者 余晓洁、申铖、许晟)14日,科技部和财政部联合对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进行解读。

优化科技计划体系的“大手术”正式展开。改革将进一步盘活中国财政科技资金,提高使用效率,激发自主创新的活力。

近百个科技计划、专项重新整合科技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这次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管理的改革,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说。

他认为,本次改革有四大亮点。一是通过改革,推动政府科技管理职能转变。二是重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体系。近百个科技计划、专项将被整合归类,结构更合理,功效更充分地发挥。三是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四是创新科技计划组织实施方式。摒弃过去按照研发链条的上中下游分别设置科技计划的方式,采用全链条的管理方式,解决项目交叉重复和衔接不畅的问题。

“科技计划覆盖面广,管理体系复杂,触及很多部门的利益。改革难度很大,可谓趟了深水区,啃了硬骨头。”赵路说。

据赵路介绍,这次改革涉及90多个科技计划、专项,800亿至900亿元资金。过去中央财政资金管理模式分散式、碎片化,存在交叉重复,资金使用效率较低等问题。通过改革,将聚焦国家重大项目,达到盘活资金的目的。

“虽然当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收入增速放缓,但对科技领域的投入力度不会减弱。”赵路说。

一个平台政府不再直接管具体项目

科技部资源与配置管理司司长张晓原认为,本次改革倒逼政府职能转变最大的突破就是,政府各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改变过去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局面。

“政府不再直接管理科研项目,而是负责战略规划、评估、监管等,这是前所未有的。”赵路说。

方案明确了推进科技计划优化整合的五个原则:转变政府科技管理职能,政府各部门不再直接管理具体项目,建立统一的宏观管理和监督评估机制,破除条块分割,解决科技资源配置“碎片化”问题;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明晰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坚持公开透明和社会监督。

张晓原表示,建立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构建科技计划管理新机制,具体有六方面工作: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和协同;依托专业机构管理项目,把政府部门从项目的日常管理和资金的具体分配中解放出来;建立战略咨询和综合评审委员会;建立统一的评估和监管机制;完善国家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

“其中,决策层面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科技部门牵头,财政、发改等相关部门参加科技计划管理联席会议,共同制定议事规则,负责审议科技发展战略规划、科技计划的布局与设置、战略咨询与综合评审委员会的设立、专业机构的遴选择优等事项。”张晓原说。

五大类别三年过渡期“973”“863”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方案要求,遵循科技创新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优化形成新的五大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布局体系:面向基础研究和科学前沿探索部署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产品和产业化目标,部署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针对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社会公益性研究,以及事关产业核心竞争力、整体自主创新能力和国家安全的重大科学技术问题,部署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安排技术创新引导专项(基金),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和资本化、产业化;安排基地和人才专项,提升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能力。

“在五类计划中设立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是重大改革举措。”张晓原说。大家熟悉的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都将纳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张晓原表示,改革中将按照上述五类对所有实行公开竞争方式的中央财政科技计划进行优化整合,不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对中央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等实行稳定支持的专项。

根据方案,改革将遵循整体设计、试点先行、逐步推进的原则,经过三年的改革过渡期,到2017年,全面完成改革,按照优化整合后的五类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运行,并建成公开统一的国家科技管理平台。

三年改革过渡期,是考虑到正在进行的科技项目。

“对于已经下达任务书且正在进行的、还未结题的项目,国家还会继续提供支持,直到项目完成。”张晓原说。我国科技项目周期一般是3至5年。

赵路表示,在科技预算方面,财政部已对40多个项目进行了优化整合。未来三年,将会出现新旧并行的情况。对此要精心划分、统筹规划。此外,还要构建一系列新的预算管理制度,做好新旧两种体制交替的衔接工作。

责任编辑: 陆茜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