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批改革再升级:讲效率、求透明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2-07 15:33 来源: 一财网
【字体: 打印本页

随着简政放权的深入,审批改革逐步进入监管和“打补丁”阶段。2月6日,国务院召开常务会议部署改革政府投资管理方式和转变职能,便利投资创业、规范市场秩序。

会议认为,建立部门和地方协同联动的投资项目审批监管制度,是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的重要举措,可使政府管理更加规范高效,防止随意性和权力寻租,更好服务和方便群众,对促进投资、带动创业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会上结合基层调研案例,对审批权力寻租、审批效率低下等问题提出了批评。他要求要建立协同监管“机制”,实施项目审批限时办结、建设进度信息在线备案、监管结果年度报告制度。

守好一亩三分地

6日的会议确定,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加快建设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横向联通发展改革、城乡规划、国土资源、环境保护等部门,纵向贯通各级政府,推进网上受理、办理、监管“一条龙”服务,做到全透明、可核查,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我前几天听说,一个项目压在某个部门没批下来,可这个部门跟这个项目压根没多大关系!”总理说,“投资项目要抓紧时间按类别划分清楚,没关系的部门就别‘掺和’了!一会儿说时间不够、人手不够,一会儿又什么事都要‘掺和’,没关系也要进,这些问题都要一清到底!”

这是中国政府网专2月6日专门撰文《李克强斥繁琐审批:上面“多头多脑”,下面就会“昏头昏脑”》披露的现场会议细节。该文还对外透露了李克强总理在会场上的其他一些讲话内容。

李克强强调,当前,各部门首先要把自己的事办好,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他说:“我到地方调研时感到,现在有些审批,上面‘多头多脑’,下面就会‘昏头昏脑’。地方同志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这些部门也要审批,都被搞‘晕’了!”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马怀德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审批权力的下放要注意层次性,除了给市场放权,给社会放权之外,还有从中央下放到地方,这个也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的。“权力都集中在中央,损害了地方的积极性,很难做到结合地方的实际因地制宜,放到地方监管部门去监管可能效果更好。”

为此,6日会议提出要合理划分权限。在取消或下放审批核准事项的同时,尽快下放规划、用地、环评等审批权限。按照方便办事、就近服务原则,合理确定下放层级,提高承接和监管能力,确保接得住、管得好。

此外,会议还提出要重点围绕开工建设和竣工投产环节,依据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技术和准入标准等开展全过程监管。建立统一代码制度,在项目受理时自动生成唯一代码。实施项目审批限时办结、建设进度信息在线备案、监管结果年度报告制度。

对于审批拖沓的问题,李克强突出强调,要在文件中加上“审批限时办结”的相关规定。

“什么项目需要多长时间都要列清楚,使之成为各地规章的‘硬性要求’!”总理说,“不符合规定就打回去,符合规定就抓紧通过,别拖着。要让市场主体清楚自己的成本预期!”

协同监管防寻租

作为最易滋生腐败现象的领域之一,如何将审批权关进制度的笼子一直是市场最为关心的话题。

李克强说,到基层调研时,各方反映问题突出的,是目前在投资创业过程中,前置审批太多、时间太长。“想加快速度?也行,走‘绿色通道’!但要打通‘私人关系’,或者干脆要加钱!”讲到这里,李克强明显加重了语气,“我就不明白,多交点钱走‘绿色通道’,就能保证符合标准了?这是权力寻租啊!”

他强调,改革政府投资管理方式和转变职能,需要建立一个协同监管的“机制”,不仅要保证各项前置审批合理、合法,更要确保监管到位,不产生漏洞。

此外,6日的会议还对监管提出了新的措施,会议要求加强在线监测、项目稽察等监督执法和信息公开,设立“异常信用记录”和“黑名单”,为守信者开设服务快速通道,对失信者采取联合惩戒措施。用“制度+技术”更好巩固简政放权成果,更大释放改革红利。

马怀德对本报称,过去过度依赖行政审批这样一种单一的手段,现在单一的手段管理向多元的、替代性的措施发展。审批取消了,可以要求企业或单位进行信息公示,披露信息。不一定都要事先审批,而是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那这种监管措施很多,比如信息披露公开、事后的评估备案、第三方评估,这些都是行政许可审批的替代性措施,这些都不是政府实施的,但是起到了监管作用。这些都可以检验或者说评价政府监管的效果。

在会上,李克强说,文件“写”得不错,但怎么“做”更关键。便利投资创业、规范市场秩序,既简化流程,又激发市场活力;既稳当前,更利长远。

“改革最关键的,就是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把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真正理顺。”总理说。

 

责任编辑: 张维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