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正在走出产业衰退循环怪圈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2-10 10:58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沈阳2月10日电(记者 陈梦阳、王炳坤)刚刚过去的一年,辽东湾畔的“油城”盘锦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分别增长7%、3%和12%,高于辽宁省平均水平,主要指标走在全省前列。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快速下滑的背景下,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一切,要归功于这座资源枯竭型城市近十年来持续不断的转型努力。

作为老工业基地,辽宁省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里为国家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同时,不少以资源立市的“煤城”“油城”却因资源逐步枯竭、产业结构单一而陷入困境。

2001年被确定为国内首家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的阜新,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煤电之城”的头衔给阜新市带来过荣光,也带来了痛苦。转型之前,阜新城市人口的55%以上为煤电系统职工和家属。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煤电工业产值、增加值一直超过全市工业总量的70%。

随着煤炭资源的逐步萎缩,“九五”期间阜新市经济增长率为2.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其中2000年经济增长速度仅为0.2%,是辽宁省唯一一个市本级和七个县区全部由省补贴的城市。2000年,全市下岗失业人员15.6万人,占全市职工总数的36.7%,城镇登记失业率7%以上。

和阜新一样,辽宁省的盘锦市、抚顺市以及北票市、葫芦岛市杨家杖子开发区、南票区、辽阳市弓长岭区等市、区先后被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资源枯竭型城市。

资源不再“可靠”,转型的唯一出路,就是寻找替代产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

46岁的阜新华厦液压气动设备制造厂厂长董立华新年最大的愿望是,能早日拥有一条机械化全流程生产线,让目前的产能翻一番。1994年从当地一家集体企业下岗的她,从雇佣一个工人,自己背着产品挨家挨户上门推销起步,一直干到如今拥有4000平方米厂房、20多名工人,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规模以上企业。

董立华的创业史,伴随着阜新市液压产业集群的发展壮大。如今,正在打造“中国液压之都”的阜新液压产业集群已入驻400多户企业,年产量达到200万台,石油液压开采设备市场覆盖率达到79%,多项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被确定为国家液压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辽宁省示范产业集群,2014年实现销售收入200.3亿元。

在阜新,和液压产业同时发展壮大的还有皮革加工、新型铸造、氟化工、板材家具制造、新型材料以及煤化工、现代农业、新能源等产业。阜新市委政研室主任董彦超认为,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十几年的转型实践,带给阜新经济最大的变化,就是初步形成了多元化的产业结构。2014年,阜新市预计地区生产总值626亿元,是转型前的2000年的近十倍。“煤企一感冒,全市都打喷嚏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董彦超说。

和阜新一样,多元化的产业结构,让盘锦这座因“辽河油田”而生的城市,实现了脱胎换骨。2014年,盘锦市石化及精细化工、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塑料新材料和海洋工程与船舶修造四大工业,接续替代产业实现销售收入1908亿元,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集群,率先成为辽宁省首个超千亿元产业集群。非油气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经济比重超过80%,而曾几何时,油气采掘业占盘锦全市经济比重高达70%以上,十几年的时间,油与非油产业比重实现了逆转。

转型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结构的变化,更带来了人们观念上的更新。虽然位于辽河入海口处,但盘锦这座城市多年来却是“靠海不见海、不知海、不用海”,“转身向海”发展海洋经济,成为盘锦城市转型的一个重要内容。

刚刚过去的2014年,盘锦市有10个5万吨级以上泊位主体完工,港口吞吐量突破3000万吨,晋升为区域性重要港口。

2015年,盘锦市政府定下了雄心勃勃的目标――港口吞吐能力达到5000万吨。“盘锦要从‘辽河时代’走向‘海洋时代’,彻底摆脱对单一资源的依赖。”盘锦市市长高科说。

责任编辑: 王洋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