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督导办负责人就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情况答记者问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4-04 20:02 来源: 教育部网站
【字体: 打印本页

督导评估必须下真功夫动真格
——教育部督导办负责人就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情况答记者问

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报告近日发布。4月2日,教育部督导办负责人就相关工作开展情况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有哪些新进展?

  答:2014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根据义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机制。一是于年初印发通知,进一步明确督导评估对象和范围,设定满意度评价标准,将薄弱学校改造等工作情况增加为一票否决条款,完善监测与复查制度。二是修订实地督导评估检查规程,细化规范工作流程,强调需随机抽查教学点。三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制定督导检查地方接待“十不准”。四是在上海召开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推进会。加强对各地工作的指导,帮助提高督导评估水平,督促改进,以评促建。各地认真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扎实开展督导评估,解决突出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问: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情况如何?

  答:2014年,全国共有26个省(区、市)491个县级单位申报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按照规程,组织国家督学和专家,本着“公平公正、严格把关”的原则,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对通过材料审核的县(市、区)进行实地督导检查。最终,有464个县(市、区)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27个县未通过。截至2014年底,全国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县(市、区)累计达到757个。

  问:27个县(市、区)未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的原因是什么?

  答:现阶段我国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督导评估是有一定“门槛”的。我们在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区)的督导评估认定过程中,首先会审核各地的“门槛”,然后用8项具体指标的差异系数来评估,与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进行比对。未通过认定的县(市、区)是在各项指标的综合差异系数方面不达标,没有跨过“门槛”。

  问:对2013年通过认定的293个县(市、区)有无跟踪机制?

  答:依据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对首批293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进行监测复查,重点对各县(市、区)校际差距进行了年度对比分析和达标评估。监测结果显示,293个县(市、区)中,大多数县(市、区)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校际差距有所缩小;但也有一些县(市、区)出现了水平降低、差异增大的问题。根据监测结果,要求地方对照问题提出整改措施,限期进行整改。

  问:2014年的督导评估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各级地方政府坚持兜底线、补短板、强管理,抓质量,加大工作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增加财政投入,均衡配置资源,解决热点难点,整改薄弱环节。通过督导评估,督促各地加强统筹规划,落实各级政府责任,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师资配置,提升队伍整体水平,坚持公平普惠,关爱帮扶特殊群体,构筑安全环境,确保学生就学安全,注重内涵发展,促进质量提升。全国义务教育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整体优化,特殊群体儿童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得到更多关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问:督导评估中发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仍存在哪些问题?有何对策?

  答:一是政府职责仍有不到位。一些地方缺少总体规划和长效机制,制度不健全、整改不到位,指标有下滑,进展偏迟缓。二是资源配置仍有薄弱点。一些地方学校布局不合理,教师结构不合理,城区学位紧张、班额过大等问题仍然突出,有关指标差异较大。三是素质教育仍有不落实。四是推进机制仍有不完善。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制度,发挥教育督导职能。一是督促各地制定时间表、任务书和工作推进表。同时,召开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期推进会,就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进行再部署、再动员。二是督促省、市、县三级建立完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监测与复查制度,制订科学、完善的监测体系,建立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制度和限期整改制度。三是督促有关省(区、市)加大省级统筹和经费保障力度,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

  问:如何在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国家督导评估的效用?

  答:以前我们在国家层面的公开、公示尚显不足,从去年开始,我们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中,发现问题,便在省级层面进行公开、公示,并在教育部网站主页进行公示。同时要求在3个月内提交整改报告,否则不予认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市、区)。

  其实,从《教育重大突发事件专项督导暂行办法》发布后,便延续了这种工作方式。坚持一事一办,强化问责,敦促整改。今后还要加大督导评估的公开、公示、约谈力度,与地方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一起,用评价监督的手段,共同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驾护航。

 

国家教育督导报告
——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

  为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推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4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按照《教育督导条例》《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和教育部《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暂行办法》的要求,继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认定工作。各地认真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扎实开展督导评估,解决突出问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具体情况如下:

  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情况

  (一)进一步健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机制

  2014年,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根据义务教育发展的新形势,进一步完善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机制。一是于年初印发通知,进一步明确督导评估对象和范围,设定满意度评价标准,将薄弱学校改造等工作情况增加为一票否决条款,完善监测与复查制度。二是修订实地督导评估检查规程,细化规范工作流程,强调需随机抽查教学点。三是落实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按照中央八项规定和教育部有关要求,制定了督导检查地方接待“十不准”,对督导检查人员在工作作风、勤俭节约、清正廉洁等方面提出严格要求。四是在上海召开了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推进会,组织学习交流上海市经验,部署深入推进工作。加强对各地工作的指导,帮助提高督导评估水平,督促改进,以评促建。

  (二)对491个申报县(市、区)进行评估认定

  2014年,全国共有26个省(区、市)491个县级单位申报了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按照规程,组织国家督学和专家,本着“公平公正、严格把关”的原则,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对通过材料审核的县(市、区)进行实地督导检查。共安排国家督学和专家736人次,随机检查学校3195所(含教学点225个,特教学校9所),召开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校长、教师、家长座谈会1948个,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22.5万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9.4%,撰写对受检省政府反馈意见28份,并在教育部网站公布。最终,有464个县(市、区)通过国家督导评估认定,27个县(市、区)未通过。截至2014年底,全国实现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的县(市、区)累计达到757个。

  (三)对2013年通过认定的293个县(市、区)进行监测复查

  为巩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果,防止均衡水平滑坡,依据全国教育事业统计数据,对首批293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进行监测复查,重点对各县(市、区)校际差距进行了年度对比分析和达标评估。监测结果显示,293个县(市、区)中,大多数县(市、区)义务教育校际间均衡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校际差距有所缩小;但也有一些县(市、区)出现了水平降低、差异增大的问题。根据监测结果,要求地方对照问题提出整改措施,限期进行整改。

  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进展与做法

  2014年,各级地方政府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坚持兜底线、补短板、强管理,抓质量,加大工作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增加财政投入,均衡配置资源,解决热点难点,整改薄弱环节。通过督导评估,全国义务教育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师队伍整化优化,特殊群体儿童少年的成长和发展得到更多关爱,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重要进展。

  (一)加强统筹规划,落实各级政府责任

  通过督导评估,不断强化地方各级政府履行义务教育发展责任意识,优先落实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制度安排和机制保障。

  一是做好均衡发展总体规划。各地结合实际,制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将其作为整体推进区域教育发展、振兴各项事业的奠基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战略,以“办好每一所学校”为宗旨,以“城乡共进,整体提升”为原则,对照标准,找准定位,科学谋划,明确了均衡发展的具体任务、推进步骤、基本策略和发展目标。重庆市根据“五大功能区”建设和区域人口变动、城镇化推进等实际,动态调整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贵州省针对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实际,制定了“初步均衡”、“基本均衡”两步走战略,分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二是改革教育管理体制。各地以实施国家教育综合改革项目为契机,不断深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普遍进行了多种模式的联盟办学体制改革,包括多学校联盟的集团化、学区化、协作体,一对一形式的委托管理、结对子、带分校,打通了共享渠道,搭建了合作平台,盘活了存量资源,实现了以强扶弱、共同发展。安徽省全面实行市级统筹,较早实现了小学由区县管理、初中全部下放或全部由市级管理的统放统收,从根本上解决了义务教育管理部门交叉、资源渠道不同的问题。

  三是建立均衡发展奖励机制。多数省(区、市)制订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表彰奖励办法,通过奖补资金等方式,对推进成效显著、顺利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予以表彰,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甘肃省2014年按照县均1000万元的标准下拨了1.8亿元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专项奖补资金。山西省对率先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认定的县(市、区)给予最高500万元的奖励,鼓励争先。湖北省评选表彰了30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县和先进县,支出奖励资金1.25亿元。

  四是加强均衡发展督导与监测。各地按照以评促建的原则,健全过程督导、评估检查、跟踪监测、整改复查等制度,完善均衡督导规程,实施事前、事中、事后全程督导,强化动态监控,持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陕西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育督导部门对各县(区、市)所有学校督导检查实行校校到、全覆盖、无死角。四川省成都市依托科研机构建立义务教育学校信息数据库,设计均衡发展动态分析技术常模,实行专业化评估和常规动态监测,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情况分析和预测建议。

  (二)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

  通过督导评估,各地统筹资源,补齐短板,抬高底部,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努力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

  一是校舍面积大幅增长。通过实施国家和地方一系列工程,学校基本建设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各地共投入1218.2亿元用于义务教育学校新建改扩建校舍。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新增校舍建筑面积达6092万平方米,年度增幅达到22.5%。目前,小学、初中生均校舍建筑面积分别达到了6.8平方米和12.0平方米。其中464个县(市、区)投入231亿元,新建改扩建校舍建筑面积1247万平方米。江苏、四川两省分别投入155.6亿元和78.3亿元。

  二是教学装备条件明显改善。各地按照国家和省定义务教育学校教学装备标准,努力改善装备条件,全面提档升级,更好地满足了教育教学需要。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各地用于购置教学仪器设备的资金达到194亿元。2014年,全国生均仪器设备值小学达到913元,初中达到1512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47元和211元。生均图书册数小学达到19.7册,初中达到30.2册,分别比上年增加了0.8册和2册。其中464个县(市、区)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小学、初中分别达到1450元、1956元;生均图书册数小学、初中分别达到27.4册、37.4册。

  三是学校信息化水平明显提升。各地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农村学校、薄弱学校享有优质教育资源,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的重要手段,大力实施义务教育信息化建设工程。2014年,全国中小学计算机台数达到1442万台,同比增长13.0%,其中小学计算机847万台,初中计算机595万台。其中464个县(市、区)投入15.4亿元新增电脑44.7万台、每百名学生拥有计算机台数小学、初中分别为12.5台、14.9台。截至2014年11月,全国中小学接入互联网比例达到82.2%,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中小学比例达到77.7%,6.4万余教学点完成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任务。上海、江苏和浙江等省(市)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安徽省投入近4000万元实施“在线课堂”项目,共建成338个主讲教室和726个接收教室,为农村边远地区提供优质教学资源。

  四是学校生活条件显著改善。各地注重加强学校生活用房建设,改善生活设施条件,保障学生健康成长。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各地投入147亿元,新建、改扩建学生宿舍1075万平方米,满足了150多万学生的新增寄宿需求。其中464个县(市、区)投入16.8亿元新建、改扩建宿舍面积127万平方米。广西壮族自治区投入专项资金1亿元,为全区2080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采购学生用床14万张。湖北省投入5.5亿元用于建设食堂和饮水洗浴设施。福建省新建、改扩建学生宿舍、食堂等生活设施103.8万平方米。

  (三)优化师资配置,提升队伍整体水平

  通过督导评估,各地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机制,从教师补充、交流、培训和待遇等方面入手,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努力推进城乡间和校际间均衡。

  一是完善教师补充机制。各地采取统一城乡编制标准、动态调整编制、按生师比与班师比合理核编、将编制和岗位向农村学校和紧缺学科倾斜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教师补充力度,推进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目前,已经有10个省(区、市)统一了城乡教师编制标准。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各地农村中小学补充教师35.8万人,近两年全国招聘的13.2万名特岗教师中,有95%到乡镇以下学校任教。贵州省近三年共招聘特岗教师2万多人,大多数分配到乡村中小学任教。广西壮族自治区自2013年起计划用5年时间定向培养8000名专科层次的小学全科教师。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2009年以来对农村学校按每班不少于2.5名的标准配备教师,较好解决了“班多学生少、教师难配齐”的问题。

  二是开展教师分层分类培训。各地认真落实教师国家培训计划,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各级财政投入44.4亿元,组织区县级以上培训达到1168.7万人次。其中464个县(市、区)投入11.8亿元,培训教师328.7万人次。教师培训从全员参与的基础性培训转向分层分类的个性化培训,包括组织名师高端培养、青年教师入职培训、农村教师定向培训等多种形式,培训内容和方式采取订单式设计,增强了针对性,较好地满足了不同教师群体各自的专业成长需求。上海市对民办小学教师、远郊区县英语教师、郊区县中小学班主任分别制定培训计划开展专项培训。海南省省级财政投入经费800万元,实施“边远乡村教学点小学教师培训计划”,对全省4000名乡村及教学点小学教师开展集中培训。

  三是推动教师校长交流。各地不断完善校长教师交流制度,在支教交流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带编轮岗交流,交流人次逐步增多,覆盖范围逐步扩大。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各地参与交流的教师达50.1万人次,占义务教育教师总人数的6.2%,其中464个县(市、区)各类交流教师9.9万人,覆盖1.9万所学校,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薄弱学校教师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等矛盾。浙江省实施带编交流,2014年教师校长交流人数达9037人,其中骨干教师和校级领导3032人,占33.6%。上海市在建立校长流动制度基础上,重点推进中小学特级校长流动,2013年选派9名中心城区新晋特级校长进行跨区域柔性流动,到郊区学校任职两年。贵州省88个县(市、区)参与流动教师达36661人,覆盖学校8006所。

  四是落实农村教师倾斜性待遇。各地通过乡村教师生活补助、周转房建设、评优评先、晋升职称倾斜等措施稳定农村教师队伍,吸引优秀教师到偏远农村任教。截至2014年底,22个有连片特困区县的省(区、市)已经有20个开始发放乡村教师生活补助。落实补助的地区,乡村学校和教师的受益面分别达到90%和78%,其中有14个省份基本实现了乡村学校全覆盖。浙江省淳安县除了执行省定标准外,还出台政策对16所偏远农村中小学教师再给予每人每年5000元的津贴。重庆市和安徽省大力建设农村教师周转房,建设面积分别达到45.3万平方米和42.3万平方米。重庆市还致力于提高农村学校中、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在乡以下农村学校设立副高级特色岗位,激发教师从教热情。

  (四)坚持公平普惠,关爱帮扶特殊群体

  通过督导评估,各地坚持教育公平原则,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采取切实举措,全面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

  一是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同城待遇。各地把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纳入区域发展规划、财政保障体系和学区招生计划,在学籍管理、招生升学、评选优秀等方面落实同城待遇,保障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平等就学权。2014年,全国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校生达到1294.7万人,79.5%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这一比例在464个县(市、区)也达到了78.7%。甘肃省敦煌市在学校布局调整规划中,在城区为新增随迁子女预留学位1500多个,保障100%全接纳。山西省2014年共有2.5万余名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中考。湖北武汉市江汉区每年投入近400万元,租用30台公交专线车,免费接送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到公办学校就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乌鲁木齐市水磨沟区每年安排3.5亿元用于保障随迁子女平等入学,共接受1.5万名随迁子女,占学生总数的51.7%。

  二是全方位构建留守儿童关爱体系。各地政府围绕“学业有教、监护有人、生活有助、健康有保、安全有护”的目标,探索代理家长、寄宿之家、托管家园、亲属代管等教育管理方式,动员和统筹各类社会资源,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2014年,全国有2075.4万名农村留守儿童接收到良好的义务教育。安徽省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协调小组,建立1.9万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统一在学校安装2.2万余部留守儿童之家亲情电话。广东省广宁县留守儿童人数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比例高达30%,每年安排300多万元进行帮扶。重庆市建立关爱留守儿童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87所、“留守儿童之家”4262个、校外托管机构983个。

  三是建立健全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保障机制。各地采取新建改扩建学校、实施标准化建设、提高公用经费等方式,保障残疾儿童少年入学权利,形成“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两翼、送教上门和社区服务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格局。上海市应用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质量”试点项目成果,充分发挥卫生系统专业技术优势,建设高水平特殊教育体系。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投入2500万元改善盲校办学条件,每年安排1100多万元保障学校运转,将免费特殊教育服务面扩大到东北三省。河北省张家口市实现每县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稳定在90%以上。

  四是学生资助提标扩面。国家深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天3元提高到4元,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目前全国已有3200万学生受益。中央及地方各级财政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资金投入力度,越来越多的学生享受到国家补助政策。湖北省鹤峰县设立“孤儿学生救助基金”“特困学生救助基金”“乡村儿童大病医保基金”,保障每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

  (五)构筑安全环境,确保学生就学安全

  通过督导评估,督促各地高度重视学生安全管理和保障,制定学校安全工作考核目标,严格责任追究制度,层层构筑学生安全防火墙。

  一是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各省构建校园安全管理信息平台,安排校园安保经费,努力实现全面实施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标准化。安徽、河北、山东、江西等省构建校园安全管理信息平台。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从2014年起对南疆四地州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保安,所需经费由自治区本级和地县共同承担。浙江省诸暨市全面实施人防、物防、技防建设标准化,全市学校共聘用安保人员713名,安装电子监控探头5309个,110一键式报警装置348套,配备警用安保防护器械821套,有效维护了校园安全稳定。

  二是校车服务政府买单。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管理、部门监管”的学生用车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湖南省在全国率先下发《关于建立并完善学生用车(船)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的通知》,积极探索“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公司管理、部门监管”的学生用车运营模式和管理机制。辽宁省辽阳市弓长岭区每年投入补助资金近200万元,为离校距离较远的1100名学生安排校车接送。福建省长乐市为202部校车安装了GPS视频监控系统,实现校车全程卫星定位与实时监控。

  三是确保冬季取暖安全。18个省(区、市)开展了冬季取暖专项督导。河北、山西、黑龙江等省份寄宿制学校学生宿舍消除了明火取暖,实现暖气取暖全覆盖,彻底消除煤气中毒隐患。山东省东营市东营区学校取暖费由区、镇财政承担,将校方责任险、健康体检费等纳入区财政预算,实现了财政为学生安全保驾护航。

  (六)注重内涵发展,促进学校优质均衡

  通过督导评估,各地以全面育人为总目标,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以规范办学为基础,以提升内涵为手段,以课程改革为载体,以学校特色发展为引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一是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各地陆续出台相关政策,建立系列制度,着力整治和解决课业负担重、补课、择校、收费等方面的义务教育热点、难点问题。严格实行义务教育划片、就近、免试入学政策,坚决禁止招生中的各类竞赛、考级加分,积极推行省级示范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制度,有效遏制生源过度向少数热点初中集中的问题,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不断提升。辽宁省锦州市凌河区坚持义务教育学生就近入学和普通高中招生指标按比例100%分配到各初级中学,减轻了学生升学压力,减少了学校间的无序竞争。

  二是实行课程教学综合改革。各地通过丰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班级组织形式、开发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等方式,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15所小学参与“先学后教,反馈矫正”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成绩。甘肃崇信县、福建省邵武市因地制宜推进农村“小班化”教学,实现“小班无辍学、小班有特色、小班细管理、小班出人才”的目标。上海市松江区投资5000万元创办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年均接待学生10万人次。陕西省2014年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16个县(市、区)共成立5506个学生社团,组织学生特别是农村学生广泛参与各种校内外活动。山东济南市天桥区投入600万元建成中小学社会情感学习指导中心,配备56名专兼职教师,为师生家长提供咨询等服务。

  三是推进学校特色发展。各地充分挖掘红色文化、传统文化、地方文化、民族文化等资源,坚持特色引领,提升校园文化和课程内涵。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学校开设了以蒙元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将马头琴、蒙古长调、蒙古族礼仪习俗、射箭、搏克等引入课堂。四川省自贡市大安区深入挖掘井盐文化、恐龙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贵州省丹寨县编写《苗族蜡染》等校本教材,以锦鸡舞为基础自编锦鸡课间体操,开展古法造纸学生实践活动。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2013年投入4000余万元奖励办学特色,全区涌现出书法、国学等80个特色项目,实现“一校一品”。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一)政府履职仍有不到位,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主体责任,建立均衡发展长效机制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一些地方政府责任落实不到位。一是未能按照国家总体战略做好本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统筹规划和部署,政策和组织保障不力。二是忽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期性和动态性,没有形成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长效机制,自查整改责任没落实,效果不明显,达标评估放松标准、把关不严,达标后缺少巩固提高、监测复查的措施,部分通过国家认定的县(市、区)出现指标下滑。三是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重视不够。没有把工作着力点放在缩小城乡差距、校际差距上,而是热衷于办好少数学校,导致县域内校际差距进一步加大。四是工作中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没有严格按照备忘录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稳步推进,工作进展缓慢。

  针对上述问题,要进一步督促地方各级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切实履行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法定责任。一要加强统筹,做好发展规划。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认真研究情况,仔细查找不足,制定科学规划,明确发展任务。二要完善政策,建立长效机制。认真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国务院意见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探索新路径、完善新机制,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政策和制度保障。完善持续推进机制,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未达标的地方要及早采取措施,认真落实以评促建要求;已经达标的地方要加大巩固提高工作力度,不断提升均衡发展水平。三要强化责任,调动积极性。按照国家和地方提出的任务和目标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解决存在问题,早日实现既定目标。既要克服盲目追赶进度,不重实际效果的做法,也要反对不思进取,工作不力的消极思想。

  (二)资源配置仍有薄弱点,需要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标准

  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投入保障不力、资源配置不均、学校办学条件较差、教师队伍不强等问题。一是一些县(市、区)近三年教育附加、土地出让金计提教育经费没有足额征收。二是学校建设缺少科学规划,学校布局不合理,不能适应城镇化进程人口流动带来的入学需求变化,一些学校在占地面积、班额、校舍面积、运动场地面积等指标方面达标率相对较低,大校额、大班额、学位不足等问题相对突出。此外,一些相对偏远的农村地区小规模学校和教学点的校舍、仪器设备差。三是教师队伍建设存在薄弱环节。部分学校生师比失衡,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专业化水平低,英语、音乐、体育、美术和信息技术等学科专任教师短缺,校际间中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分布不平衡。四是校际差距在一些地方依然偏大。主要是教学仪器设备值、体育运动场地、教学及辅助用房、教师专业技术职务等差异系数仍然偏高。

  针对上述问题,一要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坚持“雪中送炭”,重点向倾斜农村地区、薄弱学校倾斜,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补齐硬件短板的同时,加大对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内涵发展的专项投入力度,确保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同步提高。二要扎实推进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顺应城镇化进程加快的趋势,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做好城乡学校生源预测、布局规划和学校建设,特别要做好人口导入区的增容、老城区学校规模的紧缩、班容量的控制以及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改扩建,努力解决校舍、运动场面积不达标问题。始终把薄弱学校、接收农民工子弟学校、村小、教学点作为标准化建设的重点,努力确保区域内中小学生基本享有同等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三要加强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根据各省(区、市)实际,落实城乡统一的教育编制标准,统筹综合考虑教师管理、职称聘任、职务晋升、工资待遇、培训培养、交流轮岗、专业建设等方面,推进教师管理制度综合改革,全面实行校长和教师的全员流动制度,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继续围绕课程改革和联盟办学体制改革,大力推广名师工作室、教研协作体等好的做法,完善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模式,提高培训实效,注重名优校长和骨干教师的培养,努力提升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

  (三)素质教育仍有不落实,需要进一步推进内涵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提高质量是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有质量的均衡才是真正的均衡。当前,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一些地方在内涵发展方面仍然存在薄弱环节。一是学生课业负担相对较重,应试教育倾向未得到根本扭转。二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少数尖子学生的学习。三是教师过于注重课堂教学,学生只能被动适应教育教学。四是阳光锻炼一小时、生命健康教育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一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现代教育理念,坚持育人为本,树立质量意识,创新培养模式,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完善评价学校素质教育的指标体系和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引导学校主动开展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和家长更加支持素质教育。二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创造宽松和谐的育人环境,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解脱出来,生动活泼地学习,健康快乐地成长;创新教学和考试方式,适当降低课程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在培养兴趣和发掘潜能中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学习积极性;将教育和文化很好地结合,创造条件开设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艺术教育课程,保证配齐师资,努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三要重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科学安排学生的学习、生活和锻炼时间,保证充足睡眠,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要推进阳光体育运动,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使学生心理健康、体魄强健。四要切实保障学生安全和健康成长。要实施研究出台学校安全法律法规,明确学校、交通等部门在保护学生安全方面的职责,理清学校、教师和家长等主体在学生安全问题的责任边界,用法治思维和方式为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四)推进机制仍有不完善,需要进一步深化综合改革,大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一是相关配套政策还不健全。在教师交流、招生入学、办学管理等方面,缺少落实国家总体要求的配套措施,不能保证各项政策有效执行。有的地方教师交流中对教师专业发展、职称待遇、人文关怀的政策尚不完善,有的地方存在多层级办学并存现象,同一区域义务教育学校无法获得同样资源。二是部分省份的教育督导体制没有理顺,部分地区督导机构未能独立行使职能,督政力度不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结果运用不够,监督和问责机制不健全健全。三是社会力量参与义务教育办学积极性不高,获得扶持不足。

  针对以上问题,要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长远保障。一要形成城乡和地区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把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共同发展、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共同提高作为重要政策取向,建立教育资源向困难地区、农村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的动态机制。通过整合、重组、结对帮扶等多种途径,打破校际和城乡之间的分割,促进区域内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形成稳定的共建机制。二要创新教育管理运行机制。在宏观上对原有的管理机制和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和创新,如实行学区管理、集团化办学、农村九年一贯制、示范性高中和重点高中招生指标定向分配到初中等,优化校长、教师的统筹调配机制,完善教师由“学校人”向“系统人”转变的“县管校用”管理模式,加强校长等学校管理人员的跨校、跨片任职。三要按照管、办、评相对分离的原则,落实《教育督导条例》,强化教育督导的专业性和权威性,保障督导经费,健全义务教育均衡督导评估制度,落实教育监测和复查制度、奖励与问责制度,强化教育督导结果运用,督促各级政府完成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责任目标。

责任编辑: 刘红色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