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活,新希望——鲁甸地震一周年灾区群众生活见闻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8-03 14:13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云南鲁甸8月3日电(记者 王长山 庞明广 白靖利)64岁的谢维礼坐在帐篷前,看着自家的新房一天天“长高”;“地震宝宝”正茁壮成长……

一年前,6.5级地震让600多条鲜活的生命逝去,群众家园被毁。

一年来,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正全力推进各项工作,坚强的人们怀着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和希望,正重建家园。

谢维礼:好好活着,就是最好的怀念

地震那天,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社区的谢维礼,正和从四川回来帮忙采花椒的两个女儿、四个外孙一起在山上忙活着。突然,山体左摇右晃,一块巨石从山上滚落,碾过正在树下的女儿和外孙,6位名亲人当场遇难……

“走了6个,就剩我一个了。”老人说,他曾一遍遍翻看着女儿、外孙的照片,一次次泪流满面。

如今,老人已把相册收进箱子。谢维礼说,他现在没事就出去走走,有时还打打麻将。“人走了没法挽回,难过又有啥用呢?”谢维礼还经常劝其他失去亲人的村民,其实也是在劝自己,要往宽处想,要好好生活。

在老土房的废墟上,谢维礼一百多平方米的砖混结构新房就要盖好了,这也成了当下最让他开心的事。

“这是卫生间,可以冲水的;这是储藏室,以后用来放花椒……”谢维高兴地介绍着自己的新家,“新房子很洋气,国庆节前就能住进去。”

他说,盖新房子花了12万多元,政府补助了5万元,另外的7万多元来自好心人的资助。

新房就要盖好了,老人也开始盘算起今后的生活。“我种着几亩花椒,一个人要把晚年过好。”

杨国云:手术做了几十次,只为顽强活下去

年近三十的杨国云是鲁甸地震最幸运的获救者之一。他困在废墟下约19个小时,被救援者意外发现才获救。

杨国云又是遭受伤痛最多的获救者之一。被救出时,他腿部肌肉已经腐烂。为治腿伤,他住院近一年,大大小小手术做了几十次,医药费花了320多万,全部由政府承担。

7月初,杨国云出院了。原本健康的双腿细得像竹竿儿,他只能靠拐杖勉强行走。相依为命的母亲在地震中去世,原本就有残疾的他如今已是孤身一人。

“他不会说话,但脑子很聪明,以前靠修摩托车、跑摩的维持生活,现在什么都干不了,生活都不能自理。”龙泉社区党总支书记唐正云说。

村里找到隔壁的赵明仙一家照顾他。

住院期间,杨国云情绪低落,也经常发脾气。在村里人的关心帮助下,他的脸上也有了笑容。

采访当天,忽降暴雨。杨国云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冒着大雨跑过来,原来是有人来给他送晚饭。吃着热乎乎的饭菜,杨国云笑得合不拢嘴。

“杨国云是个乐观的人,相信他的生活会好起来。”唐正云说,“这么大的灾难我们都挺过来了,就不信不能把他照顾好!”

地震宝宝:新生命,新希望

在鲁甸县火德红镇李家山村大坪社安置点,同一天出生的两个“地震宝宝”马上就要一周岁了。他们都长得白白胖胖,给祖客轩、肖梅平两户人家带来不少欢乐。

回想起地震当天,肖梅平仍心有余悸。“我媳妇被垮塌的房子压在下面,要不是乡亲邻居用手把她挖出来,母子俩怕是都保不住了!”

地震第二天,两名孕妇就被救援队用车送到了县医院。凑巧的是,两个宝宝在随后一天先后出生,“地震宝宝”也因此得名。

“附近村子的人都知道这俩娃娃,把他们当宝贝一样。”李家山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梅说。

祖客轩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村里的房子倒了很多,村子也出现地质隐患,以后不可能搬回去了。“但看着娃娃一天天长大,还是觉得生活有奔头、有希望!”

在仅有几平米大的小帐篷里,“地震宝宝”在妈妈的怀里吃奶、玩耍、睡觉;而在不远处,祖客轩、肖梅平两位父亲正在忙活着盖新房子,给孩子打造一个崭新的家。

“希望娃娃健健康康地长大!”这是大家对宝宝们的共同期盼。

责任编辑: 张维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