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一线工作法"让干部群众"一张嘴""一条心"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8-17 15:04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西宁8月17日电(记者 庞书纬)“东主仁青家的铺面出租,希望帮忙联系”“才卓玛的母亲想去西宁看病,老人岁数大不宜长时间坐车,希望能帮忙买机票”“才仁尼玛想学美容美发,希望我们能帮忙做他父母的思想工作”……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西杭街道办事处党工委书记才文多杰的笔记本上,记满了群众的困难和要求。

    “对干部来说,只有真正‘沉’到一线去,‘沉’到群众中去,才能及时发现、解决问题。”才文多杰说。

    玉树州地处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全州39.5万人口中,藏族同胞约占97%。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7.1级地震,造成2000多人遇难,约20万群众不同程度受灾。严酷的自然环境、脆弱的生态环境、滞后的基础设施,给灾后重建带来极大难度。为此,玉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线工作法”,保证了灾后重建顺利完成。

    据中共玉树州委书记吴德军介绍,所谓“一线工作法”,其核心思路是工作关口前移、力量下沉,要求领导在一线指挥、决策在一线落实、矛盾在一线化解、工作在一线对接,促进干部自觉、自愿地到基层开展工作、在现场解决问题。

    如今,“一线工作法”已被玉树各级干部从灾后重建的现场,带到了求稳定、促发展、惠民生的一线,成为开展群众工作的重要方法。

    记者了解到,“第一书记”制度,是“一线工作法”的重要措施之一,由州、县两级领导干部“下沉”到乡、村担任“第一书记”,通常任期两年。

    “下基层任‘第一书记’,不仅要‘人到’,更要‘心到’,要切切实实地帮助老百姓解决问题。”玉树州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晁增显说,自己在玉树市巴塘乡上巴塘村担任“第一书记”期间,群众普遍反映增收难度较大。通过一线调研,干部们发现传统畜牧业分散的经营方式,是牧民增收的瓶颈,就在该村推进畜牧业合作社建设,通过集中养殖大幅降低成本,入社牧民则按季度统一分红。目前,合作社已解决73个青壮年劳动力就业,预计2015年可为每户入社牧民平均带来近3万元收入。

    “还是原来的草场,还是那么多牛羊,经营方式一变,效果就是不一样。”上巴塘村牧民尼玛才仁说。

    “随着‘一线工作法’的推广,干群关系比以前更密切了,现在县、乡党委、政府的大门,不管工作日还是周末,随时向群众敞开。群众有什么事情需要反映,县级领导第一时间接访,有的群众路远交通不便的,干部直接上门服务。”玉树州人民政府副州长、囊谦县委书记朱战民说。

    “我在一线开展工作,通常都是说藏语,加上长期在高原工作,皮肤比较黑,经常被人当成‘康巴人’。”囊谦县副县长马福良笑道:“现在玉树的汉族干部中,很多人都能讲一口流利的康巴藏语,能和老百姓无障碍交流,基层老百姓都说干部和他们‘一张嘴’,意思就是‘一条心’。”

    “目前在玉树,‘一线工作法’已经成为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践行‘三严三实’、密切干群关系的重要经验之一。通过在一线工作,干部真正深入到了群众当中,学会了群众的语言,明白了群众的喜怒哀乐,真正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吴德军说。

责任编辑: 于士航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