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江苏”:智慧旅游玩转“互联网+”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9-19 09:30 来源: 新华日报
【字体: 打印本页

行得“顺畅” 游得“舒畅” 玩得“欢畅”
“畅游江苏”:智慧旅游玩转“互联网+”

无锡灵山今年7月投入运行快速入园系统,游客用二维码或身份证即可验票入园,园内吃、游、行等均能实现“一卡畅行”;扬州瘦西湖、个园WIFI实现全覆盖,只要下载APP客户端,就可享受“走到哪讲到哪”的免费智能语音讲解服务;常州环球恐龙城推出智慧导览系统,游客可实时了解景区内各个游玩项目的排队人数和等待时间,合理安排游玩线路,减轻景区运营压力……连日来,记者在江苏省多个景区采访时,切身体会到“智慧旅游”服务给游客带来的便捷和舒心。

多年来,江苏作为旅游经济大省,无论是旅游主要经济指标,还是游客满意度始终保持国内领先地位。时下,江苏省正加快和全面构建以“智慧旅游”为重要支撑的“畅游江苏”体系,让国内外游客在江苏省各地行得“顺畅”、游得“舒畅”、玩得“欢畅”。基于此,江苏省长李学勇在今年的江苏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旅游将成为拉动江苏消费经济的三驾马车之一。

智慧旅游是什么?100个游客有100种答案。但从游客个体来说,他一定希望有这样的体验:不用事前焦头烂额地找攻略指导,不再为路痴而迷茫,无需挤在景区看“人头”……这正是智慧旅游追求的核心价值——让旅游变得更简单、舒畅。“畅游江苏”的背后,是江苏省旅游行业在智慧服务、营销、管理上的创新和探索。

“互联网+”激发旅游业活力。大潮下,江苏省旅游推介“智”谋天下,无论是聚焦“散客”经济、玩转新媒体手段,还是与在线平台发展共赢,都致力于给游客带来“智慧旅游”的别样体验。苏州旅游局官方微信“姑苏style”为游客“私人订制”旅游线路;《清明到扬州来看雨》微杂志,将连绵阴雨天气演绎出别样雅致的意境,引得微信朋友圈疯传,让原本因下雨而少人问津的景点与往常一样人流如织;无锡灵山借力“粉丝”资源,收集世界各地游客的游记图片,对景区精准推介。

此外,江苏省今年初在全国率先《智慧旅游企业建设与应用规范》省级标准,为企业智慧建设提供依据。“在智慧旅游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主要起引导和服务功能,加强旅游企业的智慧建设才是智慧旅游整体推进的基础。”江苏省旅游局副局长陈芬表示。

旅游产业是体验型经济,也是高度依赖“信息”的产业。在互联网思维中,大数据信息带来的是整个行业管理模式的转变,也是最为关键的一环,足够的数据才能准确分析旅游客源市场、挖掘用户行为习惯和喜好,并反哺到旅游服务、管理、营销等方面。为摸清游客的消费需求,提升用户体验,南京、扬州、常州、无锡、苏州等地纷纷搭建大数据平台,借助信息化手段,集纳客源、年龄、景区客流、游客评价等动态数据。

数据的价值在于管理和共享。今年起,江苏省旅游局与运营商合作,推出江苏旅游客源监测与分析系统,通过对到访游客的实时统计、比对、分析与预测,为产业运行、精准营销、安全预警等提供决策依据。该系统还与“智慧江苏”大平台进行无缝对接,实现旅游与交通、公安、商务等数据信息的共享,推动旅游业与城市运营管理、民生和公共服务的融合。

大数据驱动旅游业变革。从团队游向自由行转变,从观光游向休闲度假游转型,从大众化线路向高品质私人订制升级……移动互联网对旅游出行、产品交易、市场推广、公共服务等各环节都产生无法比拟的影响,旅游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今年8月,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积极发展“互联网+旅游”,实施旅游消费促进计划,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互联网+’让旅游产业从消费互联网时代进入产业互联网时代,比拼的是价值创新、产品至上、服务为王、共生经济,但其竞争的核心终将回归产业链的核心,即‘以人为本,服务至上’。”陈芬提出,“畅游江苏”要给游客带来360°且有温度的体验。

在省级层面,江苏省旅游局在着力打造网站、微博、微信、手机客户端等宣传“矩阵”的同时,探索网络营销,加强与电商企业合作,众多旅游产品在天猫商城、携程网、同程网、途牛网等平台热销。与此同时,注重支持旅游电子商务企业发展,涌现出同程、途牛等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龙头企业。《2014年度江苏省网络交易发展情况报告》显示,由于同程网和途牛网的领头作用,江苏旅游服务类B2C交易额达185.08亿元,同比增长349%。

江苏省旅游局局长秦景安表示,将从旅游公众信息服务、旅游产业运行管理、旅游市场营销推广和旅游政策支持等方面入手,推进旅游与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使江苏成为全国提升旅游消费便捷化、信息网络传播化、旅游服务优质化、运行管理智能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杨丽 丁梅 周晓平 辛华人)

责任编辑: 张兴华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