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是中国航天最值得骄傲的财富”
——记长征六号年轻的研制团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09-20 18:26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上海9月20日电(记者 张建松 金正)撼天动地腾空而起的长征六号,成功将20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位航天“大力士”的研制团队是一群平均年龄仅34.5岁的年轻人。

7年前,当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老航天人”张卫东接过长征六号总设计师兼总指挥的任命时,心里沉甸甸的。他将带领一支平均年龄不超过28岁的年轻人,研制一种全新的火箭。我国现役火箭大多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已定型,研制新一代运载火箭既充满了激情与挑战,也充满了困难与风险。这些刚跨出学校大门没几年的年轻人行吗?

年轻的航天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拼命和创新精神,很快让他刮目相看。发动机自生增压系统、燃气滚控、“三平”测发、复合材料夹层共底贮箱、新型电气系统……一个又一个大胆的设想,在一轮又一轮轮通宵达旦的讨论中不断地被提出、研讨、论证、试验、改进。不到半年,年轻的团队就完成了火箭优化方案,解决了运载能力、测发流程、整体起竖可行性、火箭可控性、新型结构方案等几大难题,总体技术指标满足了立项要求。2009年8月火箭正式批复立项,命名为长征六号运载火箭,代号CZ-6。我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家族从此又多了一位新成员。

参照国际运载火箭的发展方向,长征六号选用了新研制的高比冲、大推力、无毒无污染液氧煤油发动机作为主要动力。年轻的设计师们提出在发动机增压输送系统中采用含有一定杂质的氧箱自生增压技术,来实现发动机氧箱的内部增压,这在世界上尚无可借鉴的成功案例。

面对种种疑问和压力,张卫东带领年轻的研制团队没有动摇,他们大胆创新、反复验证,最终确定了设计方案。当全新的长征六号首发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终于成功发射的时候,以沉稳著称的张卫东不禁眼睛湿润了,年轻的团队更是欢呼雀跃跳了起来。他们为自己创造的历史激动不已。

夹层共底贮箱的研制也是一项全新技术。贮箱材料要承受液氧、煤油两个独立系统的正压、反压载荷,还要抵抗液氧和煤油之间近200摄氏度的温差。2012年8月,研制团队终于迎来了夹层共底的低温强度试验考核。谁知在3天后,拆除试验工装后发现共底上面板发生了皱折现象。年轻的副总师李程刚带领大家一起归零,认真分析每一个可能导致产品故障的原因。一次次召开内部专业优化方案、一趟趟探访原材料低温性能测试车间、一天天持续20小时蹲守低温打压试验现场……李程刚的身体终于熬不住了,发烧住进医院,被诊断为急性脑膜炎。病情刚好转又立即回到单位。经过15个月攻关,夹层共底贮箱终于通过全部工况的考核。

作为一位女性,长征六号副总师丁秀峰十分细心细致。在火箭一子级的热试车出厂测试中,她发现氧箱内的传感器螺钉上按照生产厂家的要求点了红漆。“这类传感器第一次用于低温氧箱,如果油漆脱落,会不会产生多余物?会不会对发动机工作造成影响?”丁秀峰当时就心生疑惑。她马上召集相关人员进行专题讨论分析,自己翻阅大量资料,最后断定油漆和氧箱内的氧化剂不相容,立即对油漆进行清洗、浸泡。通过三天通宵达旦的工作,在确保进度的前提下消除了隐患。

为了确保长征六号首发箭的总装任务顺利实施,火箭总装厂阀门装试组需要将六个月的工作量压缩在两个月内完成。2014年10月6日是孟金龙儿子出生的日子。那天晚上,他正和大家一起在单位通宵达旦地加班,突然接到家里打来的电话,他的妻子临盆在即。也就是在那会儿,长征六号阀门膜片在试验中膜片破了。在大家的强烈催促下,孟金龙赶回家陪护妻子到医院生产。仅仅两天后,他就告别妻子和尚在暖箱的儿子,赶回厂里与同事一起继续阀门膜片的攻关试验。

“这7年来,伴随着长征六号的研制,我们年轻的航天人经历过挫折的磨砺,品尝过失败的苦涩,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他们朝气蓬勃,如初升的太阳不断成长。这些年轻人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希望和未来,更是中国航天最值得骄傲的财富。”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曲雁说。

责任编辑: 张维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