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东欧合作前景可期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11-23 12:17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北京11月23日电 第四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定于24日至25日在苏州举行。来自16个中东欧国家的领导人将与会。

观察人士认为,在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机制的引领下,特别是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正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合作潜力巨大,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合作态势良好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传统友谊深厚,合作历史悠久。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国企业已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具备成熟的经验和技术,铁路、电力、港口、化工机械等装备质量上乘,性价比高,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良好的竞争力。

自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领导人2012年在华沙首次会晤,经过2013年的布加勒斯特会晤和去年的贝尔格莱德会晤,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投资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双方之间的贸易额显著增长,中企对中东欧国家投资方兴未艾,投资领域涉及机械、化工、电信等。与此同时,一批桥梁、电站、高速公路项目也进展顺利。

目前,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呈现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良好发展态势,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传统友好合作注入新活力,促进了中欧关系的全面、均衡发展。

近年来,中东欧国家整体经济呈增长态势,存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升级的需求。实现中国装备制造与中东欧国家基础设施转型升级的有效对接,不仅可以促进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也可以充分利用中国装备产能,提高装备质量和服务水平。

可以说,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经济高度互补,加强合作是双方基于共同利益和需求、实现互利共赢的必然之举。

合作项目广泛

近年来,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中东欧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参与了一批桥梁、电站、高速公路和防洪工程等建设项目。其中首个利用中方优买贷款实施的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跨多瑙河大桥项目已于2014年12月在李克强总理访塞期间竣工通车,塞尔维亚科斯托拉茨电站的一期项目大修也已经完工。

目前,塞尔维亚E763高速公路、马其顿两段高速公路以及首个使用中国-中东欧合作机制100亿美元专项贷款额度的波黑斯坦纳里火电站项目都已经开工建设。

另外,全长374公里的匈塞铁路现代化改造项目已进入最后准备工作阶段、塞尔维亚科斯托拉茨电站二期项目签署贷款协议、葛洲坝公司通过国际招标中标波黑大型火电站建设项目、华电集团拿下罗马尼亚罗维纳里燃煤发电站项目,而中国广核集团(中广核)今年11月9日作为罗马尼亚有关当局“选定投资者”同罗方就切尔纳沃德核电站3、4号机组项目开发建设和运营签署了备忘录。

“一带一路”是当前全球聚焦的重要话题,不仅是中国构建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与各国分享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重大倡议,也是沿线国家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重大机遇。

在“一带一路”60多个沿线国家中,中东欧国家占四分之一,是全球新兴市场的重要板块,“一带一路”建设不仅拓宽了沿线国家的企业投资之路、贸易之路,也拓宽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文化之路和友谊之路。

中东欧国家普遍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愿发挥地处欧亚大陆结合部的地理优势,积极参与到具体项目中,同中方共同建设好“一带一路”。可以说,“一带一路”必将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提供巨大的建设空间和发展潜力。

合作前景可期

对中国来说,中东欧国家不仅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阵地,也是扩大与欧盟经贸合作的新平台。中东欧市场与西欧市场高度一体化,能成为中国商品和资金进入欧盟的一个重要通道。

中国-中东欧国家农业合作促进会执行主任盖莱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中东欧国家期待此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能加快双方在经济方面,特别是农业和食品工业方面的合作。

盖莱夫认为,中国-中东欧国家间的农业合作是互惠的。一方面,中东欧国家急需中国对其农业领域的投资;另一方面,中国需要中东欧国家的农产品。双方合作极其重要,前景广阔。

谈及匈牙利与中国的合作前景时,匈牙利中国问题专家、中东欧亚洲研究中心主席毛图劳·陶马什说,与中国保持良好的政治经济关系,对匈牙利来说非常重要。

克罗地亚各界对参与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项目态度积极,希望能利用好自身地域和港口优势,成为中国-中东欧合作的重要一员。克罗地亚总统基塔罗维奇上月访华期间表示,克罗地亚希望将本国港口作为中国商品进入欧洲的起始点,同时借此兴建铁路和其他基础设施项目。

克罗地亚智库地缘经济论坛副主席普莱夫尼克认为,“16+1”合作框架是中国-中东欧合作的新模式。在此模式下,克罗地亚可利用其地理优势,不仅同中国,还能同本地区国家开展合作,合作成果值得期待。(执笔记者 闫亮,采访记者 林惠芬、王欣然、杨永前、薛群)

责任编辑: 刘杨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