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祭活动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www.gov.cn 2015-12-01 17:31 来源: 新华社
【字体: 打印本页

新华社南京12月1日电(记者 蒋芳)“亲爱的堂爷爷、父亲、舅舅和弟弟,你们离开我78年了,我对你们的思念从未停止……”1日上午,位于南京城西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哭墙”前,90岁的杨翠英老人一边呼唤着亲人,一边将哭墙上父亲杨学文、舅舅杨贤营的名字指给人看。 

2014年2月,我国通过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同年12月,纪念馆首次开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祭告活动,意在唤醒正渐渐消逝的幸存者们的记忆,让个人证言能以家庭为单位代代传承。在今年国家公祭日前夕,南京从12月1日集中开展为期1个月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庭祭告活动,遗属们通过在名单墙前上香、献花、跪拜、诵读祭文或家信等形式,悼念遇难亲人。 

杨翠英老人用颤抖的手抚摸着墙上亲人的名字,当年的绝望和呼号仿佛又回到耳边。她告诉记者,1937年,南京沦陷后,13岁的杨翠英和父母、弟弟和小叔叔一起躲进大方巷难民营。12月14日,她的父亲和舅舅在难民营内被当作中国俘虏兵抓走。理由是他们的手上和肩部有老茧。“他们是种地的农民,扛扁担和拿镰刀长出的老茧竟成了罪证。最可怜的是我那出生不久的弟弟杨小宝,因为哭闹被日军活活踩死。” 

“母亲靠在脸上抹上黑灰才躲过灾难。她经历的这场浩劫,不仅给她个人,也给我们这个家庭留下创伤。对日本右翼一再否定侵略历史的行径无法容忍。”杨翠英的女儿杨怀清说,作为死难者遗属,有责任将这段历史真相传递,避免战争灾祸重演。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迄今仅有一百余人,且年事已高,平均年龄超过80岁。 

一些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遗属、幸存者的后代对相关历史比较熟悉,成为将历史传承下去的又一重要群体。据了解,自2014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登记工作”启动以来,已有270多个家庭,3000多名遗属进行了登记。 

纪念馆名誉馆长朱成山说,举行家祭活动,也是为了告诉人们,30万不是冰冷的统计数字,而是由一个个家庭、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组成的。

责任编辑: 林巧婷
 
版权所有:中国政府网 |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京ICP备05070218号 中文域名:中国政府网.政务

中国政府网
微博、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