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提品质重追溯促农增收
——黑龙江现代农业绿色转型见闻

2016-01-21 14:13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哈尔滨1月21日电(记者 王建、管建涛)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让农产品符合消费者需求,提供有效供给。在广袤的黑土地上,黑龙江将农业发展投向“绿”字号农产品,同时建立可追溯系统,使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不仅“种得好”,而且“卖得好”,带动农民增收。

控肥减药绿色发展

虽已寒冬腊月,室外气温达到零下30摄氏度,延寿县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姚洪亮却没有闲下来“猫冬”。今年姚洪亮准备扩大绿色有机水稻种植面积,他盘坐在农民炕上,讲解绿色有机大米的效益,动员农民带地入社。

发展有机水稻,不能使用农药,稻田除草是一大难题。为此,姚洪亮参照玉米覆膜模式,发明了“覆膜有机栽培技术”,攻破了种植过程中的除草、防虫等难题。去年,信合有机稻米专业合作社有机水稻面积达到5000亩,亩效益是普通大米的一倍。

在黑龙江垦区创业农场,去年该农场开展“三减”(减化肥、减农药、减除草剂)试验田,在一块展示板上显示着水稻侧深施肥与一般施肥的对比情况。创业农场农业科科长暴勇介绍,水稻侧深施肥技术虽然减少施肥量10%,但并没减产,反而实现了高产、节本、绿色发展。

黑龙江省农科院总农经师矫江说,黑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得天独厚,化肥使用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3。记者从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了解,截至目前,该省绿色(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7309万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4,已发展为我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全程可追溯安全放心

在黑龙江省望奎县龙娃农业厂区内,公司董事长翟清斌盯着多个视频监控画面。“黑土地不仅管粮食安全,还能管好舌尖上的安全,为消费者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翟清斌说。

为让消费者放心,龙蛙农业建成了“寒地黑土绿色安全追溯体系”。走进龙蛙农业产品展示区,记者随便拿到一款产品,掏出手机扫一扫包装上的二维码,就会出现一个信息框。这包大米从选种、育苗、插秧到田间管理、生产加工等所有环节均一目了然。

黑龙江海伦市工业开发区内的原野食品有限公司,数十名工人分装速冻粘玉米的画面呈现在一张监测显示屏上。“这是企业的有机粘玉米可追溯系统,不仅可以监看到玉米的全程种植情况,也能监看到所有加工、分装情况,并且扫一扫产品的二维码,就可实现产品的全程可追溯。”原野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曹中军说。

在黑龙江省建立可追溯系统,正成为越来越多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选择。黑龙江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介绍,黑龙江已有266家绿色有机食品企业进入追溯体系,三年内将实现全覆盖。

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

从之前每斤3元多的普通大米,到现在每斤10多元的绿色有机大米,黑龙江绥化市大成福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着实感受到了“绿色”带来的效益。

据大成福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贾洪涛介绍,合作社种植有机水稻,使用有机肥,虽然种稻成本增加了,但大米价格也高,扣除增加的种植成本,每亩地仍要比以前多收入200多元。“直接带动了社员增加收入,目前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6000元。”

在黑龙江省各区县,像大成福水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绿色食品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的合作社或企业越来越多,农产品正从“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黑龙江壹丰科技有限公司已让黑龙江杂粮销往海内外。公司总经理洪宝丰说,2015年公司不仅和汇源农业等O2O电商企业达成1.3万吨的供货协议,还畅通外贸线上销售渠道,产品远销委内瑞拉、巴西、土耳其、意大利等多个国家。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数据显示,去年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省外销售额接近1030亿元,产品遍布全国、远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截至2015年底,黑龙江绿色有机企业总数达600家,参与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的农业专业合作社达到160多个,完成绿色食品加工总量1350万吨,同比增长4.65%。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林巧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