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制胜要诀”——我国推进协调发展回眸与展望

2016-02-26 07:34 来源: 经济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1月16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正式开业;2月初,京津冀“十三五”规划印发实施;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纲要呼之欲出……新年伊始,关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的消息纷至沓来。三大战略贯通东中西、协调南北方、放眼海内外,是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写照。

“十二五”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协调发展理念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协调发展提到了“制胜要诀”的高度,形成了一系列新认识、新思想、新方法。展望“十三五”,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对于决胜全面小康具有关键意义。

全面小康的内在要求

“十三五”规划建议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重点在“全面”,难点也在“全面”。我们要建成的全面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发展,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城乡区域携手的普遍进步,是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同步增强,是兼具平衡性、包容性和可持续性的协调发展。

“全面”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才能得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立足长远、谋划全局,对协调发展的认识不断深化,理念不断创新。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推动区域协调发展。201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积极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列为次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并创新区域政策,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提高区域政策精准性。

——推动城乡协调发展。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要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201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

——推动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解放军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强调,把军民融合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们长期探索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规律的重大成果,要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协调发展、平衡发展、兼容发展。

今年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着力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协调性。下好“十三五”时期发展的全国一盘棋,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

发展实际的迫切需求

协调理念在指导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经济发展量质齐升。5年来,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近8.0%,这是质量效益稳步提高的增长,是动力机制逐步转换的增长,也是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的增长。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结构、需求结构、供给结构持续优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领域改革协同深化,质量效益型、环境友好型的集约化发展方式正在形成。

城乡区域协同发展。5年来,伴随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出台,新型城镇化试点不断启动,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区域发展差距逐步缩小,在“四大板块”和“三个支撑带”基础上,打造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重视支持欠发达地区发展,出台了多个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

经济社会协调共进。经济增长与民生改善相协调,5年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快于GDP增速,收入差距逐渐缩小,新增就业数量持续增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巩固拓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之路。

经济与国防建设加强融合。5年来,积极探索国防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鲲鹏”运20、C919、蛟龙600取得重大突破,正是航空工业推动产融结合、军民融合取得的成就。以“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系统、“北斗”卫星导航系统为代表的科研成果,也在国防和经济社会发展领域产生了重大效应。

随着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我们也遇到了许多“成长的烦恼”,发展不协调就是其中之一。区域城乡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经济和社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只手硬、一只手软”等矛盾,都是这种不协调的具体体现。以协调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我们针对这些突出矛盾和现实问题做出的主动选择,目的在于增强发展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

统筹兼顾的持续追求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平衡就是协调,就是让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各种因素相互适应、相互衔接、相互促进、协调联动。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统筹好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各种重大关系,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解决问题,用好协调发展的“制胜要诀”至关重要。

实现协调发展,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面对发展中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矛盾,既要全面考量,统筹兼顾,又要从现实需要出发,有所侧重,抓住要害;既要厚植既有优势,也要着力补齐短板,加大对落后地区、贫困人口、弱势群体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善用辩证思维指导工作,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把协调发展理念落到实处。

实现协调发展,要把握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既有不平衡的趋势,也有平衡的趋势。收官之战,讲究平衡之道。要找到恰当的均衡点,在不平衡中保持平衡,在平衡中掌控不平衡。从根本上说,就是要统筹兼顾,着力形成平衡发展结构和格局,实现动态中的平衡、发展中的协调、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

实现协调发展,要善用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短板具有两重性,既是薄弱环节和掣肘因素,又是潜力所系、空间所在。补短板,往往能够打通新的发展路径,形成推动发展的新动力,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要在协调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强发展后劲。面对可能持续存在的经济下行压力,辩证认识这一点十分重要。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要义所在正是协调。下好“十三五”发展的全国一盘棋,秉持协调理念,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这是刻不容缓的时代命题,也是包容和合的中国智慧。(记者 张双)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王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