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从“新经济”看中国信心

2016-03-17 13:10 来源: 中国政府网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中国经济完不成已经确定的主要经济目标,那是不可能的”,3月16日中外记者会上,李克强总理直面经济下行压力的问题,回答自信坦然,掷地有声。

总理对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信心来自哪里?当日15时,中国人民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毛寿龙做客中国政府网,就总理中外记者会,回答网友问题。

毛寿龙认为,李克强总理的信心,源于他看到了中国经济很多积极的方面。

比如劳动力资源依旧充足,“我们每年有很多新增人口需要就业,政府还要花很大的力气创造就业机会,不存在说我们现在已经进入了劳动力市场萎缩的时期。”毛寿龙说。

比如基础设施建设仍有很大提升空间,可支撑物流和旅游业极大发展。再比如为世界所称道的中国人的勤劳,“中国有很多的退休人员也在非常努力地工作。”毛寿龙表示,这种中国精神,是经济发展非常强劲的动力。

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来源于总理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及并首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的新词——“新经济”。

毛寿龙指出,对一个经济体来讲,经过一段时间高速增长以后,会有增速放缓的情况,从一般的经济学原理来讲也是如此。如果要继续保持一定速度的持续发展,就需要增加新动能。

发展“新经济”是要培育新动能,促进经济转型,“新经济”的覆盖面和内涵是很广泛的,涉及一、二、三产业。“新经济不仅是云计算、互联网这些东西,还要看传统产业本身进入新经济业态的一些元素。”毛寿龙举了个例子,比如在三亚购置的房产资源,本来只有度假时才使用,“+互联网”后,把房产使用权变成“租房券”的形式,既可以使闲置资源产生价值,还可以带来更多客流量。

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基于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清醒认识。

对此,毛寿龙给出了自己的观点,“新金融出现以后,尤其是互联网金融出现后给传统金融提供了非常好的改革契机,金融可以解决很多实体经济解决不了的问题,尤其是不良资产的处理、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成本高等。”

“要防范发生系统性的金融风险,这一点我们是做到了的。不能光看上下震荡幅度的不稳定,而是要从金融全局看待这个问题。”毛寿龙说。

对中国经济的信心,表现在对民生的关切和实实在在的举措。

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话题,每年记者会都会涉及。今年总理发放了“安民告示”:“老有所养,不会也绝不是一句空话”、“中国政府对中国公民保证养老金发放是没有问题的”。

关于民生“定心丸”,毛寿龙也谈了自己的见解,“养老金缺口近期应该是不会发生的。中国还有很多应对资金,还有各种各样调剂的项目,能够应对形成的缺口,更别说现在还没有形成缺口。”

总理说,去产能要做,但职工的饭碗不能丢,中央安排1000亿资金主要用于转岗安置,争取让职工拿上新饭碗。毛寿龙对政府解决这个问题非常有信心,政府安排1000亿的资金,不够了还可以追加,说明政府是有准备的,他同时指出,企业和职工的配合也非常重要。

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来源于简政放权、政务公开的机制保障。

经济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参与和支持,“通过推进改革,就可以激发市场更大的活力、人民群众更大的创造力,”总理说,“把亿万群众的勤劳和智慧的空间拓展开来”,就可以投鞭断流,背水一战,顶住经济下行压力,促进经济转型。

毛寿龙表示,“一个国家尤其是大国如果金融发展了,实体企业又发展了,它肯定会成为一个世界经济的支撑点,它自己也会进入非常好的发展时期。”(向思敏)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张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