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记者手记:经历转型阵痛之后中国经济前景更令人乐观

2016-03-25 18:34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海南博鳌3月25日电(记者 陈济朋 王存福)博鳌亚洲论坛上的经济界人士对中国经济高度关注,不再是简单地针对经济增速,而是更多围绕改革进程。他们不回避经济转型经历的阵痛,但更对经历阵痛之后的中国经济前景表示乐观。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黄益平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说,“亚洲四小龙”在上世纪80年代也曾有类似的转型阵痛。不过,这些经济体最终完成了转型,有的是靠大型制造业,有的靠中小企业,有的则是靠服务业。

一些曾经历过当年转型的新加坡人告诉记者,当时一些商人面对转型曾感到痛苦和迷茫,刚毕业的大学生对此也感受颇深。

新加坡实际上不止经历了一次转型。记者曾在2011年之后的几年里也见证了新加坡一次经济转型的努力。新加坡政府希望收缩相对廉价的外来劳动力配额,迫使企业想办法创新,提高生产力,从而走向更高质量的经济增长。这次转型也不无痛苦,不少小企业倒闭让人印象深刻。

在本次博鳌亚洲论坛上,许多经济学家也关注到中国的经济转型。在他们看来,外界对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担忧过多,而其实真正重要的是转型的进展。这也是为什么在博鳌的经济学家大多尽管了解到中国经济转型面临的挑战,却仍然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感到乐观。黄益平说,中国经济转型不无挑战,但前景看好。

春华资本集团主席胡祖六说,就短期而言,债务水平是判断一个经济体是否有爆发危机风险的主要指标。目前中国政府债务和居民负债率都在比较稳健的水平,企业负债率稍高,但爆发危机的风险很小。

至于金融系统风险,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董事总经理何大勇说,测算显示中国银行体系风险可控。中国建设银行董事长王洪章说,中国有充足的外汇储备,贸易结算数据对人民币币值有支撑。中国也吸取了其他经济体的教训,金融衍生品发展并不过度。

总之,中国仍有充足的宏观经济政策空间来应对短期下行压力,保证经济增长位于合理区间,经济学家对此并无争议。

从长期而言,胡祖六认为,就业是显示经济韧性的重要指标。中国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去年城镇新增就业1312万人,超过全年预期目标,成为经济运行的一大亮点。稳健的就业意味着居民有稳定的收入,意味着消费潜力,也有利于社会稳定和改革的推进。

从长期看,更重要的是中国培植经济可持续发展动力的努力。传统制造业在升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快速增加。而要实现经济转型的目标,就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成为关键。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院长杨贤认为,中国正在推进的反腐和治理改革长远而言有利于建立更加健康的市场经济体制,同时也需要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给民营经济更多空间。

杨贤说,中国经济仍存在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均衡,有很大的潜力。改革当然可能会遇到风险,但中国仍有资源来掌控应对。

黄益平认为,一些迹象显示中国努力推进的改革正在显现效果。中国企业在家电等行业不断推出新产品,在通信、工程设备等领域有很强竞争力,在3D打印和机器人等领域也有不错的发展势头。

芝加哥商品交易所荣誉主席、“金融期货之父”利奥·梅拉梅德说,中国去年6.9%的经济增速放在全球增长疲软的大环境下来看已算是非常快,而更重要的是,中国经济在进行向消费驱动转变的结构性转型。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中国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正在发力,市场广阔,也因而更有韧性。从决定性因素来看,劳动生产率仍在提升。无论是居民,还是政府,都愿意在教育上加大投入,培育未来的人力资本。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雷丽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