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6类7项新型载荷 均为首次发射验证

2016-06-26 20:06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长征七号运载火箭搭载6类7项新型载荷 均为首次发射验证
——新华社记者独家采访长征七号载荷组合体行政负责人唐亚刚

新华社海南文昌6月26日电(记者 李国利、曾涛、陈曦、梅常伟)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首飞成功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载荷组合体由远征1A上面级、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遨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2个天鸽飞行器、在轨加注实验装置和翱翔之星等6类7项载荷组成。这些载荷均为首次发射,将由远征1A作为演示平台,开展19项科学验证。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长征七号载荷组合体行政负责人唐亚刚25日接受新华社记者独家专访,对各类载荷进行了详细介绍。

这6类载荷,是从中国载人航天办公室向全国征集到的30多项载荷中优化组合选取的。征集工作从2013年底开始进行,选取的原则有:一是技术要与和平利用空间、载人航天密切相关;二是技术具备前瞻性和创新性;三是各类载荷组合后能模拟货运飞船的质量、尺寸等要素。

远征一号甲太空摆渡车

远征1A太空摆渡车是在远征一号的基础上继承研制的,突破了泵压式发动机在轨多次起动技术。唐亚刚介绍,现有的卫星都采用挤压式起动技术,推力相对较小,变轨入轨时间比较长。这次发射的远征1A太空摆渡车采用了泵压式起动技术后,推力为卫星变轨发动机的10余倍,能够加速飞行器的入轨,快速把飞行器送到预定轨道。

远征一号的发动机只能起动2次,而远征1A的发动机可以起动20次,这也就意味着“升级版”的太空摆渡车可以把更多的“乘客”送到不同的地点,变轨能力大大地增强了。

长时间高精度在轨导航控制技术也是远征1A这次要验证的关键技术之一。唐亚刚介绍,现有卫星和飞船基本都是靠地面上行指令控制飞行,而长征一号甲此次完全靠预先设定的程序自主飞行。其采用的多约束高精度再入预测制导技术、正推力矢量制导技术等在国内飞行器上均是首次运用。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

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主要任务是通过配置气动测量传感器,测量返回舱再入大气层过程中的返回舱表面压力、温度和热流等数据,获取返回舱气动特性参数,突破并验证未来载人飞船返回舱的新气动外形设计,是对未来载人飞船关键技术进行在轨演示验证的一次飞行试验。

唐亚刚说,今后的返回舱将载人更多,在轨飞行时间会更长。同时,通过对可拆卸防热结构设计、新型轻量化金属材料制造等关键技术验证,对结构可重复使用设计和设备可重复使用技术进行研究。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飞行任务是未来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飞行试验规划的第一步,将开启我国新一代载人飞船研制工程的序幕。

遨龙一号空间碎片主动清理飞行器

中国是关于空间碎片控制等《外空物体所造成损害之国际责任公约》的签署国。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承诺控制和减少空间碎片,为了履行这一义务和责任,我国不停地在尝试突破空间碎片清理技术。

唐亚刚介绍,为了验证空间碎片清理的技术,遨龙一号飞行器上装载了一台机械臂,将模拟在太空抓取废弃卫星和一些其它大碎片,并带到大气层进行烧毁。遨龙一号的应用,将会减少空间碎片,节省太空轨道资源。

天鸽飞行器

天鸽飞行器的主要作用是验证空间组网通信技术。此次发射的2个天鸽飞行器将组网进行相互通信。

唐亚刚说,下一步,可以发射更多的天鸽飞行器,进行局域组网,相互之间通信或与地面进行通信,可以作为发生灾害等情况的应急通信手段。

在轨加注实验装置

在轨加注实验装置主要是验证我国的太空加油技术。唐亚刚说,卫星、飞船等飞行器的寿命主要由推进剂决定,如果飞行器的推进剂消耗完毕,可以通过空间“加油机”为飞行器重新补充燃料,延长其寿命。

此次发射,主要是为了验证对接机构的密封性研究、在空间失重环境下推进剂传输的特性等方面。虽然在轨加注实验装置不是首次发射,但是此次载荷运用了很多新技术和器件,譬如新的板式贮箱,其对推进剂蓄留和管理的能力也将得到验证。

翱翔之星

翱翔之星是由西北工业大学主持研制的立方星。此次发射主要验证偏振光导航技术。唐亚刚介绍,太阳光照射在不同厚度的大气上,产生的偏振光频谱特性不一样。这次发射,将对这些特性数据进行收集和分析。

唐亚刚介绍说,此次发射翱翔之星是国际范围内首次进行偏振光导航技术的验证,技术成熟后,将作为飞行器导航的主要手段之一。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杜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