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教育部就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等答问

2016-07-12 10:07 来源: 中国网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6年7月12日(星期二)上午10时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厅举行新闻发布会,请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介绍《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主持人 袭艳春:女士们,先生们,上午好!

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最近“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党中央、国务院对此也高度重视。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相关情况,今天我们很高兴地请来了教育部副部长、总督学刘利民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大家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司长魏卓先生。下面请刘利民先生作介绍。


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 中国网 宗超 摄

教育部副部长、总督学 刘利民: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非常高兴与各位媒体朋友见面,应该说是再次见面。今年5月2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24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昨天,国务院正式印发实施。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是深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的重要举措,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全面完成教育脱贫任务的现实需要,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要求。下面,我就《若干意见》的出台背景、工作目标和主要内容向各位做介绍。

一、出台背景。

一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新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2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让广大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更高质量更加公平的教育”。

二是适应义务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正处于新型城镇化深入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对整体提升义务教育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同时,户籍制度改革、计划生育政策调整,就是我们所说的放开“二孩”的政策、人口及学生流动,都给城乡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和城镇学位供给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许多地方,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乡村优质教育资源紧缺,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城镇教育资源配置不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大班额问题严重。这些城乡教育问题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必须城乡统筹,一体解决。

三是回应广大人民群众新关切。义务教育是一项民生工程,关乎千家万户,人民群众都期盼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义务教育。但受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影响,一些地方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还存在一定差距,乡村孩子们上学远、上学难、寄宿条件差、优秀教师少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留守儿童没有得到及时的关爱保护,有的随迁子女在入学时遇到一些困难问题。所以必须统筹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办好人民满意的义务教育。

教育部会同中央编办、发展改革委、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在深入调研、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了《若干意见》,先后经国家教改领导小组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以国务院名义印发实施。

二、主要目标。

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一是“四个统一、一个全覆盖”。即加快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建设标准统一、教师编制标准统一、生均公用经费基准定额统一、基本装备配置标准统一。“一个全覆盖”是“两免一补”政策城乡全覆盖。预计到2020年,城乡二元结构壁垒基本消除,义务教育与城镇化发展要基本协调。

二是“乡村弱、城镇挤”的难题逐步得到解决,即城乡学校布局更加合理,大班额基本消除,学校标准化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城乡师资配置基本均衡,乡村教师待遇稳步提高,岗位吸引力大幅增强,乡村教育质量明显提升。

三是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大家知道我们现在是93%,要提升2个百分点。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

三、改革举措

《若干意见》共提出了十项重大改革和发展举措。一是同步建设城镇学校,扩大城镇学位供给;二是努力办好乡村教育,着力提升乡村教育质量;三是科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四是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解决城镇大班额问题;五是统筹城乡师资配置,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的问题;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主要在农村这些学校缺像音、体、美、外语、计算机这类教师,我们称作结构性缺员,教师总体上不缺。六是改革乡村教师待遇保障机制,实行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政策;七是改革教育治理体系,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八是改革控辍保学机制,提高义务教育巩固水平;九是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保障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十是加强留守儿童关爱保护,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若干意见》还提出了保障性措施。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落实党委全面从严治党的主体责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加强学校党组织建设,加强学校思想政治工作。

二是强化政府责任,全面落实省级人民政府统筹的责任和县级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我们知道,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叫省级统筹,以县为主,要全面落实省级人民政府统筹责任和县级人民政府的主体责任,把义务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把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作为各级政府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加强督导检查,地方各级政府要加强义务教育工作专项检查,定期向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常务委员会报告。各级教育督导部门开展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专项督导检查,强化督导结果的运用。

在此,我也非常希望媒体的朋友们加强宣传报道,营造全社会共同关心义务教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发挥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的积极作用。

下一步,教育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任务分解方案,进一步明确部门的责任和路线图、时间表,召开工作部署会议,举办省级教育行政部门专题培训班,制定监测评估标准,开展相关试点,加强督导检查,推动政策落实。

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大家,我愿意回答大家提出的问题。谢谢主持人。

主持人 袭艳春:谢谢刘利民先生的介绍,下面进入提问环节。

中央电视台记者: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发展,关键是补齐农村教育的短板。但是我们也知道,现在在农村仍有一些小规模的学校办学条件是比较差的,无法开齐开足一些课程,教育质量无法保障。在这次的文件中有没有具体的举措,来办好这些小规模的教学点和学校?谢谢。

刘利民:这个问题非常关键,也是这个文件提出要解决的重要任务,农村教育是现在教育的一个短板。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户籍制度的改革推进,一些地方乡村学生向城镇流动,乡村适龄儿童不断减少,小规模学校增加。还有一些地方由于学校布局不合理,少数学生面临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同时也带来辍学或者交通安全的隐患。乡村薄弱学校的办学条件需要进一步改善,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问题依然存在,刚才我介绍了,像音体美、外语、计算机这类的教师。另外从乡村的情况看,年轻的教师偏少。

《若干意见》着眼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以及未来发展方向和乡村教育的实际,按照软硬件并举的原则,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在去年《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了政策措施,来着力提升乡村教育的整体办学水平。我们这些年一方面抓硬件,一方面抓软件。硬件建设,我们现在实施全面改薄项目,对薄弱学校进行大规模的、全面的改造,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5000亿,预计到2018年,基本办学条件要达到相应标准,也包括了刚才这位记者谈到的小规模学校。我们率先对薄弱地方“补短板、兜底线”,从硬件上、软件上把这些学校建设好,特别是在硬件逐步解决和基本解决以后,最大的问题是教师问题,一是要切实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实行乡村教师收入分配倾斜的政策,完善生活补助政策,健全收入长效联动机制,提高乡村教师的收入水平,健全乡村教师职业发展的保障机制,职称评聘要向乡村倾斜,将符合条件、边远艰苦地区的乡村教师优先纳入住房保障体系。

用现在的一句话讲,我们就是让乡村教师有更多的获得感。同时,我们要明确城镇学校、优质学校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到乡村学校去交流轮岗,而且要加大比例。针对乡村教师这支队伍,这些年启动了国培计划,已经培训了农村教师600多万,同时为了加强基层的乡村学校,我们实施了“农村教师特岗计划”,到现在有近60万大学毕业生到了基层一线工作,为期三年。我特别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些青年教师到了农村以后热爱本职工作,有很多在三年期满以后选择留在当地。据统计,三年到期后留在当地工作的大概是87%。

第一,针对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实际,我们还要定向培养能够承担多门学科教学任务的教师,有的地方把这叫做全科教师,就跟全科医生一样。但是从教育角度来讲,提全科似乎不太精确,我们可以提“一专多能”,同时可以在小规模学校教几门课。合理核定义务教育学校的教职工编制,过去城乡教职工编制是不一样的,现在我们将县镇、农村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统一到城市标准,小学是1:19,初中是1:13.5。统筹调配编制内的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的缺员问题。

第二,合理布局义务教育学校,在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农村地区合理布局学校,重点建设一些寄宿制学校,同时保留并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通过保障就近入学、建设乡镇寄宿制学校、增设公共交通线路、提供校车服务等方式,确保乡村适龄儿童不因上学不便而辍学。合理制定闲置校园校舍综合利用方案,并且优先用于教育事业。

第三,积极改善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逐县逐校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台帐,完善寄宿制学校、乡村小规模学校办学标准,科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适当提高寄宿制学校、规模较小学校、北方取暖地区学校公用经费补助标准。通过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乡镇寄宿制学校提供工勤和教学辅助服务来提高管理服务的水平。进一步把乡村小规模学校,包括教学点,建得“小而美、小而优”,完善乡村小规模学校的办学机制和管理办法,努力提高办学水平。

第四,促进城乡优质教育的资源共享。我们要提升乡村学校信息化水平,全面提高乡村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共享优质资源,并解决一些乡村小规模学校无法开足开齐课程的问题。2012年,我们实施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现在6.7万个教学点已经实现了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实现了“校校通、班班通”,使优质教育资源能够辐射到边远的、规模小的学校去。通过开展城乡对口帮扶和一体化办学,将优质高中招生分配指标向乡村初中倾斜等方式,努力缩小城乡教育的差距。

谢谢。

中国日报记者:有个问题想问魏司长,最近几年我们注意到中小学校比较关心的问题是职称制度的改革,请问这项改革目前进展状况如何?改革又将如何吸引优秀的师资向农村地区流动?谢谢。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司长魏卓回答记者提问 中国网 宗超 摄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司司长 魏卓:关于职称问题,2015年经国务院同意,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在全国全面推开了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的改革。这次改革的范围包括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特殊教育学校等等。改革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健全制度体系,建立了统一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增设了正高级职称。二是完善了评价的标准,设置了新的中小学教师水平评价基本标准条件,改变了原来过分强调论文和学历的倾向,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实绩作为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三是创新了评价机制,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突出以同行专家评审为基础的水平和能力评价。四是与事业单位岗位聘用制度有效衔接,职称评审严格在核定的岗位结构比例内进行,不再进行与岗位聘用相脱离的资格评审。

目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已经完成了各省区市改革实施方案的批复,各地正在有序地推进改革的各项工作。同时,为了促进优秀教师向农村流动,职称改革指导意见对乡村教师评定职称制定了相对倾斜的政策。一是具体评价标准要综合考虑乡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实际,对农村教师予以适当倾斜。二是城镇中小学教师评高级职称原则上要有一年以上在薄弱学校或农村学校任教的经历。三是对乡村教师任教三年以上、表现优秀并符合条件的教师,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四是出现岗位空缺,教师可以跨校评聘,鼓励教师向基层一线流动。

下一步,我们将会同教育部,按照国务院《关于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和职称改革的意见,进一步落实好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工作,加大对乡村教师的倾斜力度,促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良好发展。谢谢。

中新社记者:我们知道在一些地方还有很多是大班额,是超标的。想请问部长,对于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对大班额有没有一个标准或者说“一刀切”,或者说按照怎样的步骤,让他们逐步回归到国家规定的标准?谢谢。

刘利民:谢谢,看起来你们都非常认真地看了我们出台的《若干意见》,因为这里提到了大班额的问题,什么叫大班额?中小学标准班额,小学是45人,初中是50人,这是标准的班额。现在有一些地方班额比较大,因为资源不足,所以班额大。我们把56人以上的班叫做大班额,66人以上叫超大班额。这个问题在这些年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城镇化过程中是比较突出的问题,所以我们也大力推动要减少大班额,这些年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学校大班额比2009年减少了40%。

但是有一些地方大班额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据我观察,全国大班额的分布有三个特点:一是从区域上看,主要集中在中西部,个别省份大班额比例超过20%,比较严重。二是从城乡看,主要集中在城镇,全国3/4的大班额集中在中西部的县镇。三是从学段上看,主要是集中在初中。

这次《若干意见》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科学规划、均衡发展、规范管理的思路,要积极消除大班额。一是要确保足够的学位供给,编制城镇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规划的时候,要根据学龄人口变化的趋势、中小学建设标准,预留足够的义务教育学校用地,纳入到城镇规划,并严格执行。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实施“交钥匙”工程,加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提供足够的学位。

二是要促进生源的合理均衡,避免大量学生集中在少数热点学校,造成大班额问题。通过城乡一体化,实施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或者学校联盟,均衡配置师资等方式,加大对薄弱学校和乡村学校的扶持力度,促进均衡发展,限制班额超标学校招生人数,合理的分流学生。

三是要努力办好乡村的教育。适度稳定乡村生源,从源头上减少城镇大班额现象。比如山西的晋中地区,多措并举,推进均衡发展,办好了乡村教育,很多孩子从城镇回流到乡村学校就读。我上周去广东参加广东省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认定的会,有的地区过去教育比较落后,所以家长把孩子送出去,现在通过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家门口就有好学校,所以这些孩子又逐渐回流。我们想,这是消除大班额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一定要办好小规模学校、乡村学校、老百姓家门口的学校。

四是要启动实施消除大班额计划。我们要求各省制定消除大班额专项规划,建立消除大班额的工作台帐,对大班额学校实行销号管理,加快消除现有大班额。同时要避免产生新的大班额问题。我们的目标是:到2018年,基本消除66人以上的超大班额。到2020年,基本消除56人以上的大班额,预计到2020年大班额问题就会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谢谢。


国新办就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举行发布会 中国网 宗超 摄

国际广播电台记者:在加强城乡规划工作、进一步保障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规划建设方面,住建部有哪些考虑?谢谢。

刘利民:今天住建部的俞滨洋司长也到会了,现在请他来回答。

俞滨洋:各位朋友好,国务院印发的《若干意见》对城乡义务教育的规划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做好这项工作关系千家万户,是惠及子孙后代的民生工程、国家大事。所以我们住建部坚决贯彻落实文件要求,密切配合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各级城乡规划的编制和实施中,切实采取有效措施来保障城乡义务教育学校的建设。

我们现在设想,按照四个统一科学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过程中,规划适度先行、适度超前,有四件事情:

一是要积极组织各地科学编制好各级城乡规划。各地要科学预测包括外来人口在内的常住人口规模,适度超前统筹规划设置中小学校,尤其是在公共空间预留优化的格局中,留足、优化、落实好义务教育学校的用地。在县域城乡规划中,要根据人口城镇化规划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明确提出区域内各级学校合理布局和建设的要求。在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和乡镇规划的编制中,要密切关注学龄儿童变化的趋势和中小学建设的标准,留足义务教育学校的用地。

二是要积极组织各地做好行动规划和年度计划,积极配合教育主管部门做好义务教育学校的专项规划和年度建设计划。各地要总结推广已经初见成效的教育设施专项规划和在修编控制性详细规划过程中的一些好做法,动态分析教育设施用地的供需状况,及时完善和调整相关规划。

三是要组织专家抓紧完善相关规划标准和规范。各地要按照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市公共设施规划的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规范等标准规范,配套各级公共服务设施。其中,根据放开“二孩”政策、人口年龄结构变化趋势等实际情况,可按照高限取值,留足义务教育学校发展的空间。我部也正在按照新的发展需求,组织专家完善制定修订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等规范标准。

四是要求各地城乡规划部门管帮结合、优化服务、严格把关,树立规划的权威性。按照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要求,尤其是按照这个文件的要求,在城乡规划法律法规的制订,尤其是在居住区和配套学校建设中做好规划核实、验收把关工作。谢谢。

主持人 袭艳春:我刚才在休息室的时候也了解到,这个《意见》实际上是由多个部门参与、共同完成的,今天除了台上邀请到教育部副部长,包括人社部的司长,下面也邀请到有关部门的司局长,大家关心其他方面的问题,也可以通过教育新闻办协调来帮助大家了解其他方面的相关情况。请继续提问。


国新办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会 中国网 宗超 摄

东方早报、澎湃新闻记者:请问刘部长,《若干意见》中说到改革随迁子女就学机制,提到将随迁子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的范围,除了义务教育的九年,还有三年的高中教育,高中教育虽然不是义务教育,但是和前面的义务教育有一贯性,我们怎么保证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还有三年的教育期间,面临要么回乡、要么出国的两条路,怎么更好地统筹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一个问题,现在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很多人呼吁把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这个有没有可能性?谢谢。

刘利民:这个问题实际上超出了今天文件所覆盖的范围,但我很愿意回答。第一个问题,您讲到随迁子女的教育,应当说随迁子女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阶段性现象,特别是随着我国城镇化深入发展,这个群体还会长期存在。所以,我们对随迁子女要坚持积极进取、实事求是、稳步推进的原则,建立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随迁子女入学政策。去年也在这个发布厅,公安部、教育部,对户籍制度改革政策在这里做了解读。将来我们对于随迁子女是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来解决入学问题,切实简化、优化随迁子女入学的流程、证明的要求,提供便民服务,依法保障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公办和民办学校,我们要求都不得向随迁子女收取有别于本地户籍学生的任何费用。要充分保障随迁子女接受教育的权利,只要符合当地要求的,就可以保障上学。

第二个问题,您提到和义务教育相关的高中阶段教育,2015年底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是87%。我们提出,要在“十三五”期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肯定会高于我今天讲的87%。但是具体是多少,要等教育“十三五”规划发布。

学前教育问题。2010年全国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是50%,普及率不够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2010年提出教育的改革要率先从学前教育普及推动,因为2011年在全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学前教育是义务教育前面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大家都认为学前教育会为人的一生奠定基础,所以我们很重视学前教育。国家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第一期和第二期已经顺利完成。第一期,中央财政拿了500亿,地方财政拿了1000多亿;第二期力度也很大,今天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从50%提升到75.5%,在园的孩子已达4400万,这也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您关心的是能不能够进入到义务教育,我们国家现行的法律规定,义务教育就是九年,十三五期间不会上延或下延。

主持人 袭艳春:教育工作包罗万象,涉及面很广,估计一个小时的发布会很难方方面面都涉及,请大家围绕我们今天的主题,继续提问。

北京电视台记者:刘部长好,大学生和研究生支教至今大概有十几年了,从支教的人当中了解到,现在支教老师也遇到一些困惑,很多乡村地区其实不太欢迎他们,觉得他们是走马观花式甚至是旅游式的教育,请您点评一下现在大学生和研究生支教团的情况和他们对我们的乡村教育到底有哪些贡献?谢谢。

刘利民:大学生、研究生支教,我认为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一是解决了我们贫困地区缺少教师的问题。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教师结构性缺员,大学生去了,可以利用所学的专业,如音乐、体育、美术、计算机、外语,给乡村学校解决师资。二是有利于义务学校开足开齐课程,因为按照我们的课程方案,有的地方还做不到,大学生去了以后,可以为孩子们开这些课。三是对大学生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锻炼,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国情、认识国情,激发他们的担当意识和责任意识。

关于在支教过程中的时间保障问题,我们觉得,大学生支教只是一个补充,政府目前主要是实施特岗教师计划,对象也是年轻大学生、研究生,按照政府提供的岗位和支持,自愿到这些地方任教三年,这样就保证了连贯性。《若干意见》也提出了,要积极鼓励和引导乡村志愿支教活动。我认为现阶段我们的教育需要多元化的支持,特岗教师也好,支教大学生也好,他们之间的相互融合就会带来更好的效果。谢谢。

中国教育电视台记者:提问一个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全国妇联有一个数据,全国大概有6000万留守儿童,其中有200万是独居的,这些年曝出来一些恶性事件,《若干意见》对留守儿童群体有什么具体的考虑?谢谢。

刘利民:这个文件关注到的两个特殊群体,刚才提到了随迁子女,现在又提到留守儿童。关于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今年2月份,国务院专门印发了文件,《若干意见》也进一步强调了教育关爱。

一是要求落实县乡人民政府的属地责任,建立家庭、政府、学校履职尽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体系。对留守儿童,家庭、政府、学校都要履职尽责,只强调政府责任和学校责任是不够的,家庭和监护人的责任非常重要。两个文件都强调了监护人的责任,三者缺一不可。

二是要求加强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辅导,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因为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关爱、家庭的关爱,更容易受到伤害,所以要特别加强法治教育、安全教育,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还有心理健康教育,很多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的关爱,容易孤独,这方面很多地方做了很好的工作,比如代理妈妈,很多爱心人士愿意给他们提供家庭的温暖。目前,留守儿童集中的学校都开通了亲情电话,留守儿童可以随时给父母打电话,学校也指派专人对这些孩子进行照顾,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三是强化家庭监护的主体责任,我们也鼓励父母取得居住证以后把孩子接到父母工作地就近入学,就是带着孩子去打工,这是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很重要的措施。

四是依法追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责任的失职行为,依法处置各种侵害留守儿童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

总而言之,要在全社会建立关爱留守儿童的体系,形成合力,避免留守儿童受到侵害,促进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全面发展。谢谢。

主持人 袭艳春:由于时间关系,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两位发布人,谢谢大家。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林巧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