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
——措施有力惠当前 制度创新利长远

2016-08-02 07:13 来源: 经济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开栏的话 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中央部署,各地各部门直面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矛盾和挑战,着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全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精准发力、科技体制改革助力创新、简政放权改革激发活力、民生领域改革兜牢底线……一系列改革措施落地生根,改革的根本性、全局性、长远性作用正在源源不断地释放出来。

改革接地气,就更有底气。把改革抓在手上、落到实处、干出成效,关键在基层,核心在实践。今日起,本报推出“改革调研行”专栏,秉持一线视角、发掘典型案例,深入调研各地区各部门推进改革的新进展、新成效、新经验。

2014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确定了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翻开了财税体制的崭新一页。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是一场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深刻变革,是立足全局、着眼长远的制度创新,主要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建立全面规范、公开透明的现代预算制度;建立健全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公平、市场统一的税收制度体系;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

两年多来,这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硬仗”顺利推进,各项改革任务逐步展开并向纵深推进。

税制结构不断优化

“直到申报后,我悬着的心才落了地,仅5月份就取得进项抵扣2.29万元,税款比改制前减少1.64万元,企业税负大大减轻。”填好首月申报表后,浙江湖州南浔悦都大酒店财务总监温宇霞欣喜地说。

从2016年5月1日起,营改增试点范围扩大到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生活服务业,并将所有企业新增不动产所含增值税纳入抵扣范围。至此,历经4年多的区域和行业扩围,全国范围、全部行业的营改增试点终于全面推开。

全面实施营改增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从制度上解决货物和服务税制不统一和重复征税的问题。据统计,2012年至2015年前期试点累计减税6412亿元。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后,2016年减税金额将超过5000亿元。

消费税制度也不断完善,多次调整消费税征收范围,优化税率结构,增强了对消费的引导与调节功能。

2016年7月1日起,我国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通过全面实施清费立税、从价计征改革,理顺资源税费关系,建立规范公平、调控合理、征管高效的资源税制度。同时,还在河北省开展水资源税试点工作。

2015年底,中办、国办印发《深化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拉开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大幕。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国地税将原8个办税服务厅整合为分布均衡、辐射全区的6个联合办税服务厅,厅内采取“一人一窗一机双系统”模式,国地税业务同时受理,前台业务一站式办结,实现了“进一家门,办两家事”“到一个窗,找一个人,国地税通办”,使联合办税“最后一公里”变为“零距离”。

税收职能的有效发挥,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北京市地税局局长杨志强介绍,该局深入开展税收服务非首都功能疏解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调查研究,联合市国税局出台了相关税收支持政策;积极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产业、小微企业、民生事业发展,2016年上半年共减免税费375.1亿元。

预算更加规范透明

7月22日,102个中央部门向社会公开了2015年部门决算。社会公众透过每个部门的8张部门决算收支表和收支情况说明等内容,清楚了解到各部门晒出的支出“明白账”,一些部门首次公开了主要民生项目和重点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价结果,“三公”经费支出更是详细列明……

这次预算公开展示出的“新气象”,是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诸多亮点和成就之一。

在制度建设方面,2014年8月,新预算法获得全国人大通过,并自2015年1月1日起实施。其后,国务院陆续印发了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等多个文件,构成了较为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体系。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以来,各地、各部门预算法治意识不断增强,预算法各项规定成为预算管理的基本遵循,预算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全面树立。

深入推进预算公开,使政府的各项收支接受社会的监督,每年全国和地方“两会”期间,预算安排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目前,政府支出预决算细化公开到项级科目,中央部门预决算基本支出公开到经济分类款级科目。

在财政收入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下,各级财政部门加大预算执行力度,切实保障民生等重点支出需要。比如,2016年上半年,广西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涉及民生方面支出1642.78亿元,同比增支194.20亿元,增长13.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80.1%,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城乡社区、社会保障和就业等重点支出增幅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地方政府举债“阳光化”

日前,北京市人大审议批准,2016年北京新增522亿元政府债务,其中一般债务492亿元、专项债务30亿元,将全部用于城市副中心建设、新机场建设、棚户区改造等重要工程和重点工作,最多的一笔钱166亿元将用于城市副中心棚户区改造。

北京市的此番安排,是各地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促进稳增长的一个缩影。

按照疏堵结合、“开前门、堵后门、筑围墙”的改革思路,新预算法建立起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新机制,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规模控制、预算管理和风险预警,建立起“借、用、还”相统一的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地方债“新政”加强了债务限额管理,所有地方政府债务都要纳入限额并严格按照限额举借债务,控制债务规模。强化地方政府债务监督,所有政府债务都要分类纳入预算,定期向社会公开债务限额、举借、使用、偿还等情况,主动接受本级人大和社会监督。

在发行新增地方政府债券方面,2015年,全国人大批准新增地方政府债券6000亿元。2016年,全国人大批准新增地方政府债务限额11800亿元。

2016年以来,各省市继续发行置换债券,而且力度大于上年。比如,江苏省近日发行了2016年第三批政府专项债券377.2亿元,全部为置换债券,投向主要集中在市政建设、保障性住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等项目。

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推进,呈全面发力之势。同时,改革也还在路上,面对经济下行压力,更应坚决贯彻中央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决策部署,加快建立完善的现代财政制度,实现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2016年基本完成重点工作和任务、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目标。(记者 曾金华)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张兴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