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菜单”+“订单”破解供需脱节——天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投放成效调查

2016-10-24 08:18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天津10月24日电(周润健)“以前要想看这种名角演的戏只能去市里看,现在在家门口就能看到,真是太方便了。”今年65岁的天津宁河芦台镇淮淀村村民李志海兴奋地说。

李志海的“兴奋”源于今年6月天津启动的“农民点戏、戏进农家”文化惠民活动。

天津市委、市政府近年来大力推进文化惠民行动,积极推广“菜单”“订单”服务,实行“群众点单”“资源配送”的供给模式,公共文化服务由以往的“大水漫灌”变为现在的“精准滴灌”,提高了文化惠民项目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满意度。

精准收集需求信息 自下而上“以需定供”

“基层搞文化活动,最担心的就是群众参与度不高,活动没有人气,活动效果大打折扣。”来自天津市河西区天塔街的群众文化组织者李娜感慨地说。

今年2月,通过直接入户和网络互动等方式,河西区对全区30万户居民公共文化需求和文化消费偏好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既把文化服务信息‘送下去’,又把群众文化需求‘兜上来’,从而建立起群众文化供求的‘大数据’。”河西区文化局副局长宋杨说。

除了通过查阅资料、问卷调查、走访基层、座谈讨论等形式,收集了解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建议外,天津还利用网站、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手段收集反馈信息。

2015年,天津北方网“公共文化民心桥”平台正式开通,借助该平台,群众不仅可以了解到身边文化场馆的活动信息,还可以向文化行政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平台开通1年多来,共收集百姓意见建议近千条。

在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局长黄永刚看来,一些文化惠民活动百姓不买账,是需求与供给之间脱节所致。“要仔细聆听老百姓的需求,将投票权和选择权交给他们,才能真正盘活公共文化服务。”他说。

“菜单”“订单”服务让百姓得实惠

为了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河西区把印有各类文化产品资讯的“节目菜单”,免费发放到居民手中,大家可以根据个人爱好和时间安排选择参与文化活动。

“农民点戏、戏进农家”文化惠民活动将看什么戏的选择权交给农民群众自己,由农民群众参考“剧目册”再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点戏,确定演出剧目和演出时间。

除了“菜单”服务,天津还推出了“订单”服务。天津市文化中心开展“群众点单我请名师”活动,邀请知名人士举办公益讲座;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在“文化惠民卡”的基础上,新增了郊区县卡、学生卡和公益卡;和平文化宫针对盲人群体成立“心目影院”。

数据显示,“文惠卡”项目运行以来,全市文艺院团已累计推出惠民演出近2000场,观演总人次超过60万人次;“农民点戏、戏进农家”文化惠民活动启动1个月的时间里,已将13场高水平演出送到了农民家门口,惠及农民近万人。

建立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倒逼”公共文化服务部门创新

建立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对公共文化服务部门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作出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作出相应处理,这是天津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精准投放的最后一环。

为了让文化服务摆脱地域和时间限制,让服务领域拓展得更广、更深,天津不少文化单位都在以“互联网+”的思维,积极建设公共文化服务线上平台。

今年以来,天津群艺馆借助网站和微信等网络媒介,策划、组织了包括“微时代”全国网络短篇小说大赛、“凡人日记”“微信直播”在内的近10项示范性新业态活动,将群艺馆“零门槛”的特点发挥到极致。

“线上与线下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融合,使得数字群艺馆不再是扁平化数据与页面,变得更加立体,更加鲜活,摆脱了群艺馆坐落地域的限制,告别既有剧场座位的禁锢,演出时刻进行,表演永不落幕。”天津群艺馆副馆长崔玉杰说。

天津市文广局社文处处长李茁告诉记者,根据群众反馈信息,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供给的监督和绩效管理,可以倒逼公共文化服务部门不断改善服务质量,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方圆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