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坚持脱贫攻坚与致富奔小康紧密结合

2016-10-30 20:42 来源: 农民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经过精准识别,山东省德州市现有省扶贫工作重点村566个,建档立卡贫困户4.57万户、9.59万人。同时,共识别出市定贫困人口3.44万户、6.92万人。

今年以来,德州市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与全面致富奔小康相结合,既帮扶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建立健全贫困人口稳定持续长效增收机制,又引导广大农民“进会、入社、上链”,共同实现致富奔小康。目前,全市通过产业、就业、资产收益等方式帮扶贫困人口61342人。

坚持脱贫攻坚与致富奔小康紧密结合,把工作目标“立起来”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基本标志。德州市新一届领导班子深入134个乡镇街道、8000多个村庄实地调研,研究确定了“把脱贫攻坚与全面致富奔小康结合起来,标本兼治、综合施策”的工作思路,制定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全省扶贫开发工作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德州市脱贫攻坚三年行动计划(2016—2018)》《德州市行业扶贫实施方案》等,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科学指引。总体目标是:到2018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实现扶贫工作重点(帮扶)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省水平,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实现“五通十有”。

实施“进会、入社、上链”多轮驱动,把贫困群众“带起来”

以发展现代农业为导向,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把更多农村贫困户纳入产业化经营链条,让贫困群众“进会、入社、上链”。

(一)引导贫困群众进入行业协会,凝聚力量抱团发展。目前,全市13家行业协会全部与贫困群众建立合作关系。庆云县与沃森公司合作,成立“尚堂镇铁皮石斛协会”,200余贫困群众入会,建成了300亩80多个高标准大棚,每户增收3000元以上。禹城市与升华马铃薯协会达成协议,引进富硒土豆种植项目,由协会免费提供种子、技术指导,并解决销售问题。共流转董屯社区所有贫困户和部分村民300亩土地,贫困户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协会,亩均纯收入达到7000元,比种植常规粮食作物多5000元,再加上贫困户平时参与劳作的报酬和分红,可以使入会贫困户稳定脱贫。

(二)引导贫困群众加入专业合作社,依托“大车”拉“小车”。德州市先后推出了“合作社+养殖、合作社+旅游、合作社+大田托管”等一系列扶贫举措,给合作社带来了利益,让贫困户得到了实惠。目前,全市有13000多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800多家家庭农场参与到脱贫攻坚行动中,已在333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培育成立了649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占全部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的58.8%,帮扶贫困户5688户,贫困人口就业5685人。一是合作社+养殖。乐陵市胡家街道与贞龙黄粉虫养殖合作社合作,用扶贫资金建设扶贫车间,免费提供技术支持,并按照最低保护价回购成虫,带动贫困户发展黄粉虫养殖产业。目前,在大孟村和张老头村两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各建设2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带动18户、45人养殖黄粉虫,其他村由贫困户分散养殖,涉及21户、48人。保守估算,每个贫困户年均可增收7000元以上。二是合作社+旅游。夏津县依托黄河故道森林公园,吸收周边15个村成立专业合作社,贫困户以土地、经济林入股,共同开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乡村旅游,可使600多户贫困户实现脱贫奔康。三是合作社+大田托管。齐河县引导664户贫困户带资332万元加入了15个农机合作社,合作社免费托管这些贫困户的土地,并在年底进行不低于10%的分红,每亩土地可为贫困户节支、增收300元。

(三)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带领贫困群众接上产业链条。目前,全市255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全部建立帮扶台账,累计投入帮扶资金3700多万元。武城县中椒英潮公司依托15万亩辣椒标准种植示范基地,建立“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的经营模式,帮助420余户贫困户实现增产增收,户均年收入稳定增加1000元以上。公司还优先向贫困户提供岗位,直接安置贫困人员100余人,并间接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帮助贫困户搭上致富快车。

推动产业扶贫多点开花,把工作典型“树起来”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也是脱贫的主要依托。德州市通过抓项目落地落实扶贫措施,通过抓产业发展带动贫困人口增收,走出了一条“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精准产业扶贫路径。目前,全市共实施产业项目1283个,受益贫困人口达6万多人。一是以产业园区为平台,建立“循环扶贫”模式,实现抱团致富。武城县李家户镇将8个扶贫工作重点村资源集中定向投于扶贫产业园区建设,采用“小组互助、循环到户”的周期制管理模式,建设了514个小拱棚,每年容纳85户贫困户,平均每户种植6个棚,户均年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二是以创新项目为依托,建立“合作扶贫”模式,实现区域性脱贫。禹城市与华大基因公司开展战略合作建设“受控式高效循环水集装箱养鱼精准扶贫项目”,一期投资4000万元,建设200个集装箱的养殖基地,年可分红800万元,能使4000余人脱贫。三是发挥“互联网+”带动作用,推进电商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实现农特产品与市场无缝对接。陵城区在各乡镇分别建立电子商务产业园、物流园,把贫困户较集中、电商从业意愿强的贫困村重点打造成“电商村”或“淘宝村”。目前,已把特色农产品、汽车配件、藤编、铁编等十余个领域全都链接到了互联网上,带动200余户贫困家庭“借网”脱贫。四是以政策为引领,建立光伏扶贫模式,有效解决劳动力缺乏问题。德城区、陵城区、乐陵市、宁津县、德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县市区,积极抢抓国家政策机遇,整体开发光伏资源,有效破解了缺劳力的难题。乐陵市西段乡投资360万元,在12个省扶贫工作重点村分别投资30万元安装28.5kw太阳能光伏发电机组,可为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五是以贫困村为单位,整村推进产业项目实施。武城县李家户镇西店村利用“整村推进”专项扶贫资金100万元,实施西府海棠苗木种植项目,实现57户贫困户全覆盖,全村年人均增收7500元。

坚持真抓实干、强化督查,把各方合力“聚起来”

脱贫攻坚是场硬仗,要想打赢这场战役,扶贫干部是关键因素。为切实调动各级各单位扶贫积极性,督促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从严从实、真抓实干,德州市不断压实责任、强化督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坚强保证。一方面,探索建立了各级党政“一把手”亲力亲为、挂帅督导,分管同志靠前指挥、狠抓落实,各部门各单位各司其职、协同联动的责任体系。全市38名市级领导干部帮包76个重点乡镇,121个市直部门定点帮扶121个省定扶贫工作重点村,113名市派、414名县派第一书记全部进驻贫困村,坚持真蹲实驻,全月不少于20天。另一方面,制定出台了《德州市脱贫攻坚督查问责办法(试行)》《2016年度县(市、区)脱贫攻坚考核办法》和《2016年度市直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考核办法》,把有脱贫攻坚任务的单位和责任人全部纳入问责范围,并将问责细化为24种情形,明确约谈、免职等11种问责方式。重点突出“五督五问”和“四个随机”,切实增强督查的真实性、可靠性。今年以来,先后深入到90个乡镇、400个行政村、2700个农户开展督查,对督查发现的问题,直接反馈给县委书记、县市区长,督促各县市区迅速整改。截至目前,已有7名干部被问责。(山东省德州市政府副市长、扶贫办主任 董绍辉)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方圆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