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广东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

2016-11-21 09:21 来源: 南方日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率先实施“美丽海湾”建设、保护区网络初步成型、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如火如荼……
我省海洋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

图为湛江金沙湾。

11月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修正案)经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并于公布之日起施行。这是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一件大事,对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升海洋法治水平、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事实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一经提出,它便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全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八大以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也成为各级海洋部门的一致认识和共同行动。

广东则以实际行动加入到这一“共同行动”中来,在推进美丽海湾建设、海域海岛整治修复、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海洋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努力探索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坚持以人为本、人海和谐,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积极建设全省海洋生态文明,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

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开展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这是“美丽海湾”建设的顶层设计。事实上,省委、省政府一向高度重视海洋生态文明,并积极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工作。

早在2013年,在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座谈会上,我省就对美丽海湾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每个沿海城市都要把海湾留出来,都要建立几个美丽海湾。自此,我省将美丽海湾建设上升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高度来部署,并对美丽海湾建设提出了非常具体、明确的要求。

2014年,我省率先在全国实施“美丽海湾”建设,省海洋与渔业局也将打造“美丽海湾”生态示范工程作为“十三五”时期海洋渔业工作的六大工程之一,明确每个沿海市至少建设一个美丽海湾,并打造一批亲水岸线。

各沿海地市纷纷编制美丽海湾建设行动方案,把美丽海湾建设作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载体,纳入地方党委、政府工作日程。

省级海洋、发改、财政、国土、林业等部门积极沟通,探索广东美丽海湾建设多部门联动机制,在政策、规划、资金、用地等方面加大扶持,大力实施广东美丽海湾基础环境修复美化工程,构筑沿海绿色休闲生态景观。同时搭建了技术服务平台,针对美丽海湾建设过程中的各类专业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服务,对全省美丽海湾建设开展指导、监督、检查和验收等工作。

按照“生态优先,示范带动,全省推进”的思路,省海洋与渔业局联合相关部门启动省级美丽海湾建设试点工作,组织沿海地市开展美丽海湾试点建设申报,2015年省级财政资金安排9000万元,通过竞争方式,确定在汕头南澳青澳湾、惠州考洲洋和茂名水东湾开展省级“美丽海湾”建设试点,为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蓝色海湾整治行动”进行了探索。

海洋与渔业保护区网络基本成型

中华白海豚、海龟、珊瑚礁、白蝶贝,这些都是我国易危、濒危乃至极危的物种,环境污染、生态破坏是导致这一现状的重要原因,这是海洋生态之不幸。不幸中的万幸是,在我省海域人类依然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并且我省各方一直在为保护这些宝贵的水生动物倾注多番努力。

广东省海洋与渔业保护区的成立和运作就是我省为保护中华白海豚等水生生物所作出的努力之一。如今,全省海洋与渔业保护区总数已达到110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5个,省级自然保护区8个,市县级自然保护区75个,海洋公园6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6个,总面积51.48万公顷,我省保护区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类型较为齐全、布局较为合理、管理较为规范、发展较为快速的保护区网络。

保护区网络建立起来,各保护区便着力在自身建设上下“硬功夫”。我省不断加大投入,夯实保护区基础能力建设,近年来,我省海洋与渔业保护区建设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基础设施建设向能力建设转变。

目前,保护区数字化建设全面铺开,完成全省5个国家级保护区、3个省级保护区与省局的视频会议专线互联,实现对5个国家级保护区和大亚湾保护区海域和离岸海岛高清视频实时监控。这是保护区基础设施向能力建设转变最好的诠释。

硬件成熟,还需软件配套。为此,各保护区立足资源优势,积累历史监测数据,开展实地研究,在保护动物人工繁殖领域取得了新的突破。例如惠东海龟保护区的绿海龟人工繁殖项目从2010年正式启动至今,经过多年来的艰苦奋斗和大胆摸索,成功诱导海龟交配、在人工条件下产下第一窝卵,取得阶段性的成就。

与此同时,我省还进一步推陈出新,加强保护区执法能力建设。五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均成立了海监、渔政执法支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执法队伍体系建设基本完善。珠江口中华白海豚保护区支队更是被中国海警局认定为2015年广东省唯一的“海洋保护区执法示范单位”。

正是因为如此,各保护区屡获全国表彰:海龟保护区被授予“中国最佳生态环境保护十大自然保护区”称号,白海豚保护区获评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集体,海龟和雷州保护区先后获七部委联合表彰,获评全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先进集体,惠东海龟保护区和南澎珍稀海洋生物保护区先后入选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海域海岛整治修复成效明显

海岸带整治修复作为我省海域海岛整治修复的内容之一,其总体目标非常明确,即打造生产、生活、生态相匹配和宜居、宜业、宜游相融合的美丽海岸带。到2020年底,全省海岸带形成成片保护、集约开发、疏密有致的空间布局,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整治修复海岸线长度不少于400千米。科学指导并分类动态管理海岸带经济活动,保留区占近岸海域面积比例不低于10%,在全省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海岸带主体功能区建设格局。近海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海岸带防灾减灾能力明显加强,公共环境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基本建立。

除了海岸带整治修复,我省还对海湾生态进行整治,2015年,深圳、东莞、汕尾、揭阳等沿海市分别开展威远岛、品清湖、绿洲湾等海岸景观综合整治,对进一步改善水质,美化、绿化海岸带景观环境发挥了积极示范作用。

整治的同时,我省对海岛进行保护开发,以珠海三角岛和汕尾龟龄岛作为试点海岛,探索海岛保护开发利用新模式。省海洋与渔业局、省水利厅、省地震局、省气象局、海警南海分局、珠江水委等有关单位将在三角岛上建设实验、监视监测、执法平台等设施,将三角岛打造成集公益、执法、旅游娱乐于一体的示范用岛,成为全省无居民海岛保护和利用示范。

保护特殊用岛是维护好国家海洋权益安全的重要内容。为此,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了7个领海基点保护范围的划选任务,并在江门的围夹岛和珠海的佳蓬列岛安装了视频监控设备,全天候监视领海基点海岛及周边海域情况,2015年实现连续监视超过4000小时。

与此同时,我省持续加强海岛生态整治修复项目管理。2015年国家新下达广东海岛生态整治修复项目3个,近年来已实施或准备实施的项目达12个。在建立好项目库、确保项目申报质量的基础上,对以上项目的实施进行实时跟踪,施行“三个一”制度:一个项目要有一份合同书、一份承诺书、每个月要报告一次项目实施进度。

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如火如荼

对海域海岛整治修复的同时,我省还对海洋生态环境和资源进行保护修复,开展人工鱼礁建设是该项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2002年起我省率先在全国以财政性资金投入,大规模建设人工鱼礁,全省先后投入资金8亿元。目前,全省已建成人工鱼礁50座、礁区核心区面积达300平方千米。人工鱼礁的建设,使渔业资源得到了较好恢复,海洋生态修复效果明显。

此后,为继续推进人工鱼礁建设,广东结合海洋牧场推进大型人工鱼礁建设。2015年省财政安排1.5亿元,在惠州大亚湾、珠海珠江口、茂名电白海域建设三座大型人工鱼礁示范工程。

我省在推进人工鱼礁建设的同时,注重人工鱼礁建设研究,开展了礁型结构优化、礁区配置布局、礁体附着生物、水动力学及生态效应等全方位研究,并与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共同承担了国家“863”研究课题,以科研指导海洋生态修复。

此外,按照农业部的有关要求,我省还积极推进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创建工作,组织各沿海市(县、区)开展了海洋牧场规划和示范区申报工作,经过论证和评审,农业部已批准在汕尾市龟龄岛东海域、珠海市万山区庙湾岛海域建设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通过实施海洋牧场示范项目,不断研究探索经验,初步掌握各种藻场的构建方法。

根据国家海洋局部署,我省也在抓紧推进海洋生态红线划定工作,将我省的重要海洋生态功能区、敏感区和脆弱区划为海洋生态红线区域,在红线区内将分类实施严格的管控措施,确保海洋生态红线“划得清、管得严、守得住”。目前已经编制完成全省海洋生态红线初稿,正在征求各地和相关部门意见,待完成修改完善和上报审批程序后,预计于今年底发布实施。

同时,根据国家海洋局的要求,我省启动了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创建活动,2013年珠海横琴新区、湛江徐闻县、汕头南澳县成功列入全国首批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2015年惠州市和深圳大鹏新区列入第二批创建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我省正按照国家海洋局的要求推进落实相关工作。黄进 粤海渔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陆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