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PMI走强提振中国经济预期

2016-12-02 08:13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数据联动向好 改革红利显现
PMI走强提振中国经济预期

12月1日,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发布了11月份中国采购经理指数(PMI)。统计显示,11月份,制造业PMI为51.7%,比上月上升0.5个百分点,延续上行走势并升至两年来高点;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又称非制造业PMI)为54.7%,比上月上升0.7个百分点,达到2014年7月以来的高点,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分析人士普遍认为,PMI持续走强,不仅印证了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趋势,更表明中国一系列改革思路和举措的有效性。同时,这无疑也将提振各界对中国经济的预期。

生产需求双双回升

正如启动一辆汽车需要多个零部件同时运转一样,判断经济运行趋势同样需要多个重要指标的“相互印证”。近期中国PMI指数的超预期表现无疑加强了人们对中国经济企稳向好的判断。

国家统计局服务业调查中心高级统计师赵庆河表示,制造业PMI回升主要呈现出四方面特点:一是生产和市场需求进一步回升,企业采购意愿增强。生产指数和新订单指数均创今年高点,采购量指数也连续两个月上升。二是消费品制造业扩张继续加快。其中食品及酒饮料精制茶制造业等行业延续了较快的扩张态势。三是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高技术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PMI分别高于制造业总体水平1.5和0.8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器材制造业、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PMI均在52.0%以上。四是进出口有所改善。新出口订单指数和进口指数双双回升至临界点以上。

在非制造业方面,批发零售、邮政快递、装卸搬运及仓储等行业经营活跃,铁路运输、水上运输、互联网及软件信息技术服务、货币金融服务、资本市场服务、保险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均位于60.0%以上的高位景气区间,表现出较强扩张态势。同时,建筑业生产增速则呈现季节性回落。

不过,赵庆河也表示,企业生产经营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如:反映原材料价格和运输成本上涨的企业比重超过三成;近期人民币汇率波动较大使得进口原材料成本有所增加,对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影响较大;小型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仍不及大中型企业等。

内在韧性开始体现

在没有实行“强刺激”的前提下,中国PMI指数出现连续明显回升的原因是什么呢?专家认为,这一方面是由于中国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等基本特征开始体现,另一方面也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持续推进息息相关。

上海市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权衡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PMI指数走强表明,在转型过程中,中国经济的内生性积极因素开始发挥作用,而这些积极因素的积累,恰恰得益于“三去一降一补”等结构性改革措施的落实。

“衡量经济发展要看量,更要看质。今年以来,我们并没有一味地追求增长速度与强刺激措施,而是踏踏实实进行结构性改革,因此如今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齐头并进的态势才会日趋明显。”权衡说,PMI走强意味着投资者对中国经济未来的预期正在变好,而这种预期本身也有利于中国经济保持积极向好的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PMI等重要数据的“联动式向好”,让观察者们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日渐增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11月份PMI指数继10月份之后继续提高,已经连续4个月保持在荣枯线以上,这显示经济增长由落转稳的信号已经比较明确,明年经济仍会保持平稳增长。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预计,在全球经济不确定性增大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将会平稳运行,明年增速可能为6.4%左右,而名义GDP增长则可能比今年略有提高。

扎实改革走得更远

事实上,相比于经济指标本身对信心的提振,中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与扎实改革的决心才是更根本的原因。

日前,中国德国商会发布的《2016德国在华企业商业信心调查报告》显示,尽管2016年对德国在华企业来说是“比较艰难”的一年,但不少在华德企仍然对明年中国的整体经济形势持乐观态度。报告显示,超过1/3的受访德国企业认为,未来5年内中国企业很有可能在各自的领域成为创新的领导者。虽然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但是多数德企对于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仍持乐观态度。其中,89%的德国企业表示将一如既往留在中国,并没有将投资转向其他国家的计划,同时他们也认为留在中国是机遇大于挑战的。

“无论对于海内外经济参与主体,还是对于决策者来说,当前中国实体经济状况出现改善都是至关重要的。而PMI数据的走强则验证了改革红利的作用。未来,我们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一方面要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提高政策的可预测性;另一方面则要继续坚持目前扎实改革的势头,化解依然存在的资源错配问题。”权衡说,与此同时,还要持续加大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将制造业开放所取得的经验拓展至服务业领域,以进一步夯实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基础。(记者 王俊岭)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刘淼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