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综述: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2016-12-05 07:01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北京12月4日电 这是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纲领。

这是关系民生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重大任务。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强烈意识,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从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论”,到打造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再到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增强“获得感”,生态文明建设大潮涌动,战鼓催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全局高度,着力创新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生态文明,一场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全过程的深刻变革,正在中华大地全面展开。

深化体制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位于浙江湖州的莫干山,因春秋时干将、莫邪在此铸剑而得名,曾被《纽约时报》评选为全球最值得一去的45个地方之一。上半年,莫干山镇接待游客106.7万人次,相当于全镇总人口的30多倍,让绿水青山真正实现了“流金淌银”。

湖州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核心工作,特别是围绕制度建设在全国率先出台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利用绩效评价考核和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等制度,守护了一片绿色,收获了生态红利,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样板。

变革的动力来源于制度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尽快把生态文明制度的“四梁八柱”建立起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制度化、法治化轨道。

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位置。随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推进实施,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

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正是这场变革的要义。按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的说法,就是提出严守资源环境生态红线、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制度、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完善政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10项重大制度。

任务已明确,关键在行动,成效看落实。

——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推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推进循环经济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环保部推动《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发布《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全力保障土壤和水生态安全。

——农业部大力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在1100多个“美丽乡村”创建试点。

——水利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启动了水流产权确权试点工作。

——国家海洋局选取部分海湾开展动态监测试点并进行示范建设,细化生态红线指标和管控措施。

……

各地的行动也紧锣密鼓:浙江等省推进耕地重金属污染源综合治理修复工程。新疆、青海、西藏等启动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植被保护与生态修复规划。内蒙古提出到2020年重点生态功能区面积达到全区国土总面积的70.76%。贵州划定了林地、森林面积、湿地面积保有量等9条林业生态红线。新疆、广西等地区提出落实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

“建设生态文明、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是关键。要推进各个主体自身的改革,消除其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制度根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说。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走出一条生态文明建设根本路径

11月4日,全球气候协议《巴黎协定》正式生效,标志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这既是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科技竞争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正通过创新实践,采取应用绿色技术等措施减缓气候变化和空气污染,同时促进绿色就业和经济增长,这值得其他国家借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执行主任埃里克·索尔海姆说。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方针指引下,中国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旧的发展方式、发展模式正在扬弃,新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正在形成。今天的中国,正在艰难但却坚定地走上了一条更高效、更集约、更优化的发展之路。

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特别是能源消耗上限管控,是从源头上保障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倒逼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的关键。在对生态环境最严格约束下,中国正在积极探索绿色、循环、低碳经济新空间。

在工业上,中国已是全球利用可再生能源的第一大国,去年新能源汽车达34万辆,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如今,中国正以建设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为重点,推进绿色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到2025年,绿色制造标准将在各行业普遍应用。

在农业上,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目标任务,各地大力推进种养循环,开展果菜茶有机肥替代化肥行动,深入实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起主导性作用,是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关键之举。目前,各地在节能环保、资源利用等方面纷纷进行了有益探索:

——山西、甘肃、吉林等省大力推进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节能量“三权一量”交易。

——黑龙江探索开展水价改革、碳排放交易制度改革、用能确权和指标交易及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

——福建提出重点流域生态补偿金分配按照水环境综合评分、森林生态和用水总量控制等因素分配至流域范围内的市县。

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蓝天白云、绿水青山是长远发展的最大本钱。如今,中国已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十三五”规划重要内容,通过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低碳能源体系、建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努力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增强“获得感”: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到生态环境改善

12月初,重雾霾再次袭击京津冀及周边。人们不禁要问:呼吸之痛、心肺之患,何日能解?

洁净的水、清新的空气,不受污染的土地,人们对于良好生态环境的期盼从未像今天这样明确而又迫切。着力解决大气、水、土壤等生态环境方面的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成为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大环境督查工作力度,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着力解决生态环境方面突出问题,让人民群众不断感受到生态环境的改善。

一系列的部署已相继做出:

2015年1月1日起,被称为“史上最严”的新环保法开始实施。新环保法真正“长出了牙齿”,告别了此前执法过松过软的历史。从2015年到今年8月份,全国实施按日连续处罚案件1163件,查封、扣押案件8647件,停产、限产案件4990件。

“央”字头的中央环境保护督察组已督察半数省份。这是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组合拳”的重要一招。今年以来,中央环保督察组从试点省份河北开始,陆续进驻16个省区市,已有9个省份的3000多人因环保不力被问责。

用硬措施应对硬挑战,用真作为带来真改变。来自环保部的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总体呈改善趋势;与2015年全年水质相比,上半年水质优良断面比例为68.8%,上升了2.8个百分点。

环保部副部长赵英民说,“十三五”期间,生态环境保护将全力打好补齐生态环境短板的攻坚战和持久战,确保2020年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的目标,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

寒冬虽已至,建设生态文明的春潮却滚滚而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进入决胜阶段,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持之以恒、久久为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美丽中国将指日可待,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广。(记者 董峻、王立彬、侯雪静、高敬)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林巧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