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壮大支撑中国制造的“生力军”

2016-12-10 07:28 来源: 经济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2016年12月8日,第十三届高技能人才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彰30名第十三届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和299名全国技术能手。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有关部门高度重视技能人才这支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生力军”,紧紧围绕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重点环节,推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

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罗昭强今年44岁,是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维修电工。他凭借刻苦钻研和不断探索,从国外专家身后的“小跟班”成长为自主研发高铁模拟系统的“工人博士”,成为4000台高铁设备的“全科医生”。

罗昭强的成长经历也是近年来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的缩影。截至2015年底,全国技能劳动者达1.65亿人,其中高技能人才4501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27.3%,比2004年提高142%。一大批技能人才在岗位上默默坚守,追求职业技能的完美和极致,为我国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高技能人才队伍的快速发展,离不开良好的成长环境。2011年,人社部与财政部下发《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确定实施技师培训项目、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等3个项目。截至2015年底,国家已重点支持4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建成500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中央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20.5亿元。

培养高技能人才,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最根本、最有效的举措就是广泛开展职业培训。这其中,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十分重要。

2010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职业培训促进就业的意见》,要求各地、各部门做好面向城乡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工作,明确了对城乡劳动者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的各项补贴政策。

此后,人社部指导各地大规模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逐步构建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体系,着力提升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据统计,“十二五”时期,全国累计开展政府补贴职业培训9875万人次,比“十一五”时期增加2475万人次,技能培训的开展为促进就业创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校企合作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另一条路径。本次受到表彰的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中有20位毕业于技工院校。目前,一批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院校紧贴市场需求,密切与企业合作,在加快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二五”时期,全国技工院校累计向社会输送560万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

辽宁为有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授予政府津贴,内蒙古支持用人单位按规定为高技能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和补充医疗保险……近年来,各地纷纷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考核评价制度,畅通高技能人才成长通道。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企业行业广泛参与的技能人才评价使用体系。

激励机制的完善,也释放了高技能人才的能量。37岁的王刚是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铣工,也是此次30名中华技能大奖获奖者中最年轻的。工作17年来,王刚凭借自身在铣削加工方面展现出来的高超技艺以及在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铣工项目取得的优异成绩,被企业破格提拔。他告诉记者,相比较管理岗位,企业中的许多同事更希望在技术岗位施展才华。

今年3月,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把技能人才提到与科学家、企业家同等重要的位置;10月10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激发重点群体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增收的实施意见》提出了实施七大群体激励计划,其中第一类群体就是技能人才,要求完善多劳多得、技高者多得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政策,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记者 韩秉志)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方圆震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