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医药需传承更需创新

2016-12-13 07:54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中医药需传承更需创新
——访世卫组织顾问、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林瑞超

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期间,美国选手菲尔普斯身上留下的中医拔火罐印记。新华社记者 韩瑜庆 摄

林瑞超 福建泉州人,教授、法国药学博士。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药品质评价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专家;法国国家药学科学院外籍院士;国家药典委员会执行委员及中成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先后出任法国第戎大学副教授、北京市政府顾问、中国药学会理事;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药检定首席专家、中药民族药检定所所长。

12月6日,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今年开展的第四次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结果结果显示,与2012年第一次调查相比,中医药首次被认为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元素,选择比例达50%。中医药已经成为中国在海外的一张亮丽名片。

但是,中药质量的良莠不齐,让“中医可能亡于中药”的担忧日甚,一些中药在海外甚至因所谓“毒性”或副作用被限制或禁止进口。12月9日,本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顾问、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学院院长林瑞超。

中医药如何规范化发展?

从药材生产源头抓起

中药质量和用药安全一直以来为人们所关注,标准化生产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举措之一。刚刚发布的《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提到,中医药标准体系已初步形成,标准数量达649项。

中药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为何重要?

“这是中国迅速增长的人口规模决定的。”林瑞超说,从1949年的4.5亿到现在的13亿,人们对中药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野生药材的某些品种已经很难满足大众用药需求,所以必须开展中药的规范化种植和生产。

中药的规范化标准生产其实很早就开始了。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针对中药的研发和生产出台了许多规范。例如,规范药品临床前研发的《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LP,1999年施行)、规范药材种植的《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简称GAP,2002年施行)等。

“现在,我们强调中药的规范化生产要从药材生产这个源头抓起。对于野生药材,要规范化采收,做好周边生态环境治理;对于栽培药材,要规范化种植、采收、加工、运输等,中间还要经过炮制、加工成饮片,才能够入药。”林瑞超说,药品的制造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规范的。

“中医亡于中药”?

中医、中药应一起努力

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超标、疗效下降……中药材质量直接影响中医形象,业内甚至担忧“中医有可能会亡于中药”。

“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有好医生,没有好药品也很难治病。”林瑞超说,人们担忧“中医可能亡于中药”,主要是担忧中药质量的参差不齐;但是其中也有一个问题——并不是所有的医生都能开出好的处方,所以问题也不能完全归咎于中药。

“总体上,中医药是一个整体。中医的要求中药应该尽量满足,中药的内涵中医也应该尽量了解。只有这样才能把中药质量搞上去,把疗效保证好,把安全性提上去。”林瑞超说。

那么,如何确保中医药行业“种好药、产好药、造好药”呢?

“北京同仁堂有个‘座右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这充分显示了‘炮制’这一传统制药理论、技术对于药品质量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林瑞超指出,世界传统医药有4大源头:古希腊、古埃及、古印度、古中国。中医药不仅生存下来而且不断发展,这源于中医药有自己的医学理论和制药理论。

“中药的性味归经、炮制等是中医药特有的,是先辈、前辈们通过数千年的临床实践摸索出来的,很多的精髓是随着科学进步逐渐被认识。”林瑞超举例说,乌头类药材中含有一种双酯型的生物碱,是有毒的,但是通过加工炮制后,双酯型生物碱得到降解,成为无毒的饮片而入药。

林瑞超表示,中药制造要坚持“承古而不泥于古”原则,不仅要传承、发扬好古法,还要坚持不断创新。

中西医药谁学谁?

关键看临床疗效

随着现代医药业的发展,中医药研发技术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现代医学技术和标准发挥了重要作用。

林瑞超对此认为,中西药的理论不同,但是殊途同归。“我曾同法国医药界同行说,中西医应该坚信‘好的医学就有好的健康’,应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实际上,中医药在发展过程中,一直坚持海纳百川。“中药中的乳香和没药,中国并不出产,它们都来自非洲,数千年来中医将其作为常用中药在使用。”林瑞超认为,中西药研发的终极目标是对健康的益处和临床的疗效。“对于中医药行业来说,应该在这个基础上,借助西方先进医药研发技术和方法,加快对中药治病的作用机理及物质基础等的研究。”

中药海外被质疑“有毒”?

用药经验和理论不同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中医药在海外遭遇截然不同的两种境遇。一方面,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凭借“青蒿素”研究摘得诺贝尔奖,清凉油等中成药在海外大受追捧。另一方面,一些含马兜铃酸药材、以动物(如蜈蚣)和矿物(如雄黄、朱砂)入药的部分中成药在海外被限制或禁止。

林瑞超对此表示:“这里存在着用药经验和理论不同,有些药材确实有毒副作用,但它同时也很有疗效。”他介绍说,中药来源有植物、动物、矿物几类,现在入药的都是先辈、前辈们经过几千年基于临床需要、基于防病治病的需要而使用的。

“比如爬行类的动物有很多,为什么要选择蜈蚣、乌梢蛇,而不选别的?是因为它们能够治病。至于说它们有毒、或者毒性有多大,是随着科学进步逐步认识的。以化学药品为主的西药,历史不过才数百年。那么,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几百年前,人类靠什么治病?还是得靠这些动物、植物、矿物。”林瑞超说。

林瑞超表示,海外对中药认识的这种反差可以理解,这说明我们需要重视中医药的国际传播,加深海外公众对中医药的认识。“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砒霜含砷,是有毒的,但从中提取的成分可以治疗有的白血病,还被做成了注射剂。不单中国批准生产,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简称FDA)也批准用于临床治疗。因此,很多被认为有毒的中药,也有待于我们采取积极态度去开发、认识,而不是‘一竿子打死’。”

中医药如何国际化?

首先是练好内功

如何擦亮中医药这张中国名片?

林瑞超建议,中医药的国际化首先应该修炼好内功。中医药为什么能治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政府、企业、社会、科研和教育界对此不应浮躁,应该扎扎实实支持开展中医药的基础研究。

其次,中医药研发技术应随着现代医药发展而进步。“比如获得诺贝尔奖的青蒿素研究,先辈的经验是用鲜药绞汁使用,受此启发,结合现代技术,采用了有机溶剂提取。这说明,对于一些能够促进中医药研发的中医古法、经验,我们应该结合现代技术来加快研究步伐。”

再者,要充分向国际宣传、介绍中医药的特色。“比如对于治疗颈椎病、类风湿病等,西医还没有什么特效的办法,但是,中医药对此则有相应的治疗技术与方法。实际上,海外很多人士对此缺乏认识,我们需要将这些东西广而告之。”

“中医药的国际宣传要坚持实事求是,是强项的就要大胆地讲,像一些外科手术这样的弱项就大方承认,不偏不倚、久久为功,中医药才能真正成为国际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林瑞超说。

这些中医药风靡海外

清凉油 含有樟脑、薄荷油、桉叶油等成分,清凉散热,醒脑提神,止痒止痛。

风油精 具有消炎止痛、清凉止痒的功效,是夏季居家旅游常备保健良药。

藿香正气水 一般用来治疗寒湿所导致的腹泻、呕吐等胃肠型感冒。

云南白药 对跌打损伤、创伤出血有很好疗效,受到中东欧国家的普遍欢迎。

马应龙痔疮膏 主要成分为冰片、炉甘石、人工牛黄、硼砂、人工麝香、珍珠、琥珀等,有清热解毒、去腐生肌的作用,主要用于痔疮肿痛,肛裂疼痛。(记者 彭训文)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张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