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辽宁省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综述

2016-12-15 09:09 来源: 辽宁日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常态下,经济结构性问题横亘在辽宁前行的路上。怎么看?怎么办?

2015年7月,长春。在部分省区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拨云见日——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空间大的基本特质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四个着力”要求,尤其是“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犹如“金钥匙”,为辽宁经济转型打开了机遇之门。

有了方向和指引,省委、省政府切实把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落实到振兴发展的实践之中,转化成推进工作的根本路径和方法原则。在近年来的结构调整中,“加减乘除”一起做,“四个驱动”共同发力,培育和壮大“六个新的增长点”,贯彻落实三年滚动计划,全面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新产品、新行业、新业态发展态势良好;第三产业稳定增长,占比不断提升; 制造业中高技术应用较多的行业发展较快;“三去一降一补”取得初步成效。今日辽宁,正在走出一条结构更优的转型新路。

锁定经济提质风向标

发展,没有句号;振兴,辽宁一直在路上。

老工业基地的家底越攒越厚——

大船、沈阳机床、沈鼓等一批“大国重器”深植于辽沈大地,它们是支撑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

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亮出“辽宁智造”新名片,仅就机器人产业而言,综合实力已位列全国第一;

今日,当外界把目光投向辽宁经济版图时,所看到的已不仅仅是沈大两地的“双人舞”,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和辽西北三大区域正在竞相发展……

发展的同时,问题也相伴而生,在新常态下愈发凸显: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

站高望远,省委、省政府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经济发展遇到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由体制机制问题和经济、产业结构性矛盾造成的。

传统产品占大头,“原”字号“初”字号产品居多,这种状况改变得越快越主动;原有的粗放模式已不可持续,告别投资依赖,必须在质量和效益上有所作为。

锁定经济提质风向标,近两年来,辽宁结构调整的步伐越来越快。

2015年1月末,省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召开。时任省长李希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淡化“速度情结”,强化“质量关切”,要用过去拼速度的那股劲儿拼质量。一个共识在此刻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的“长春讲话”,更坚定了省委、省政府推进结构调整的信心,并一以贯之地加以落实。

2015年7月20日,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希主持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传达总书记长春重要讲话精神。会议指出,要在发展思路和方向上有定力、在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上有耐心,为辽宁长远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015年10月20日,省委召开常委会议,专题讨论《中共辽宁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四个着力”要求加快推进辽宁新一轮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10月22日,中共辽宁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表决,《实施意见》全票通过。

2016年早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正式印发。2月15日,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研究部署贯彻落实意见。2月24日,李希在全省市厅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学习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要不断增强转方式、调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把握好“增速换挡”,确保换挡不失控、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

2016年5月6日,全面振兴辽宁老工业基地推进大会在沈阳召开。李希指出,要在着力推进结构调整上持续加大力度,坚持“加减乘除”一起做。

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求发要求,坚持多措并举推进结构调整,抓好工业转型升级,打造中德装备园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基地和区域特色产业集群。

结构调整中,我省正在着手补齐县域经济这块短板。11月8日召开的省委常委会议指出,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是推动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

认识清则思路明,省委、省政府态度坚决:当前,辽宁的结构调整,必须保持定力,必须持续用力,必须点面共同推进,必须兼顾当前和长远; 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切实把振兴发展的路子走对走实走好。

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调查研究,制定指导性、操作性强的时间表、路线图、任务书。辽宁的结构调整正在稳步推进。

确立产业竞争新优势

辽宁的结构性问题是日积月累而成,如何调整,考验着每一个人的智慧。

当前,就是要横下一条心,有序退出那些已经没有竞争力的存量,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存量; 高度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迎接新技术、新产业,千方百计培育增量。在经济形态的重塑中确立自己的产业竞争优势。

在存量上做减法。近年来,我省下大力气去除那些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没有竞争力的“初”字号“原”字号产品,处置僵尸企业。

尤其是在今年7月12日,我省《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全面振兴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实施。8月中旬起,5场新闻发布会接连召开,多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到一个新高度。

化解钢铁、煤炭等重点行业过剩产能,我省按照国家相关文件要求,编制了相关方案,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国际产能合作等方式破解难题。截至目前,今年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

年初的一份资料显示,全省保留的国有“壳企业”为830户。当下,我省正在通过兼并重组等多种方式,让僵尸企业彻底退出历史舞台。

在做减法的同时,我省还积极在存量上做加法,寻找增量,努力将其转化为有价值的存在——把服务业作为最好的载体和突破口。

在沈阳市,借全面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契机,加快结构转型升级,改革红利逐渐释放。今年上半年,金融业、会展交易额、旅游总收入等服务业均实现两位数增长,服务业产值占比超52%,多年来首次实现过半。

与此同时,我省全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合理调减玉米等低效作物面积,积极推进设施农业、中药材、食用菌生产,扩大青贮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大豆种植面积,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同时,加快品种优化、技术革新,粮食生产能力实现了由量的提升到质的突破,从过多依靠面积增加转向主要依靠单产提升。

当前,全省上下已形成共识,“加”与“减”,不是邯郸学步,不是把自己弄得四不像;其核心要义是以省情、市情为原点,打造出属于自己的竞争新优势。

作为工业大省,传统优势不能丢。坚守并非固守,而是勇敢地去寻求新的突破。

辽宁曾经的辉煌,靠的是装备制造业,新一轮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仍然是最大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希望所在。

让每一个企业在结构调整中提质增效,进而发挥产业对经济发展应有的带动力。近年来,我省以推进装备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为目标,研究制定了《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辽宁省推进机器人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

从2015年9月1日到今年11月22日,一年多时间里,省政府已陆续召开了四次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每次议题尽管各不相同,但推动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力度未变。

11月8日,李希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了《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发展指导意见》。

对标高端,辽宁将装备制造业发展重中之重置于八大领域:航空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汽车装备、重大成套装备,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集成电路装备等。

在沈阳,中德(沈阳)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已拉开智能制造、先进机械制造、汽车制造、工业服务四大产业簇群的整体布局,《中国制造2025辽宁行动纲要》与“德国工业4.0”在这里对接。

构建起转型发展大格局

转方式、调结构,不可能一蹴而就。企业、产业及区域等一个个单体的量变与累积,最终才能以质变构建起转型发展大格局,并实现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滚石上山,我省迎难而上,经济发展的积极因素不断聚集:今年前三季度,工业的一些支撑性指标正在出现好转。工业用电量在连续23个月负增长之后,8月份、9月份分别增长2.04%和2.54%。9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0.9%,结束了连续51个月负增长的局面。

数字正在反映这样一个事实:结构调整中,工业品市场在趋好,外围的经济环境在好转,工农业生产和经济运行态势逐渐回稳。

从企业和产业的视角则可以更清晰地看到结构调整带来的变化。

在大连光洋科技集团,目前只生产机床中的高端产品——五轴机床。今年前10个月,光洋集团销售额达1.2亿元,同比增长三成。正因如此,目前企业订单已排到2017年年底。

纵观整个机床产业,今年前8个月,我省数控机床产量48414台,同比上升17.9%,产品数控化率达到75.7%。而在2015年,我省机床产业销售收入位列全国第一。

结构调整,不只是哪一个企业哪一个产业的事,县域、城区齐头并进才能调整出辽宁的经济质量。李希强调,我们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选好突破口,掌握好工作节奏,集中力量破题,以点带面,以线扩面。

在我省,地区经济转型升级的效果正在显现。

大连市一位干部说:“面对新常态,出路只有一条,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是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唯一选择。”去年,大连的产业结构已实现“二三一”向“三二一”的历史性跨越。

今年,大连全市经济增长率自去年一季度触底以来持续反弹,连续6个季度回暖,呈现稳中有进、进中提质的良好势头。前三季度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8%。其中,工业结构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前三季度,石油加工、化工、医药、汽车等重点行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2.1%、24.4%、46.8%和19.2%。

结构调整的硕果挂满三大区域。在本溪,今年前三季度,经济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从产业结构上看,主要体现在服务业加快发展。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的45.3%,占比较去年增加2.5个百分点。从投资结构上看,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投资比重已经远远超过工业,占总投资额的“半壁江山”还多。同时,本溪经济运行先导指标出现趋势向好迹象,全市工业产品价格、工业用电量、货运量等先导指标逐月向好。

在全面振兴实践中,县区坚持绿色发展,立足资源、找准优势、突出特色,以强大合力积极推动县域经济迈上新台阶。

当下,海城正着力推进菱镁、滑石、钢铁深加工的产品创新,加快能源装备、精细化工等新兴工业发展。到2020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将由“十二五”末的452家增加到530家。

爬坡过坎,在2016年年末这个节点回望,辽宁,正以一种新的姿态成长。 (记者 王海涛 孙大卫 董翰博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杜畅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