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有条深空探索路从澳门出发——揭秘澳门科技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

2016-12-19 07:00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澳门12月18日电(记者 杨懿 刘畅 王晨曦)在澳门科技大学校园一幢普通的教学楼里,几间看上去十分简朴的实验室门口,悬挂着“澳门科技大学太空科学研究所”的匾额。这里展示着全澳门最“遥远”的收藏品——月球石,是澳门青少年天文爱好者心目中引以为傲的科学高地。这里是中国深空探索路从澳门出发的起点,也是这座小城回归后科技进步与发展的缩影。

嫦娥工程的组成部分

“澳门从地图上看只是一个‘小圆点’,但在中国行星研究方面所占的分量却不容小觑。”谈起自己的研究领域,研究所助理教授张小平满是自豪。

在成立短短5年时间里,太空所相继开展了嫦娥一号、二号和三号的探测数据分析、月球科学研究、小行星探测与天文观测研究等大量科研工作,承担了中国“863计划”、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的多个科研课题,发表SCI论文近百篇,创下国际上首次利用X射线谱仪得到镁锂元素的全月面分布图等多项纪录。

去年,张小平及太空所客座教授肖龙团队利用嫦娥三号的探测数据,解释了月球雨海北部嫦娥三号着陆区的地下结构分层,并分析了可能的形成机制和地质演化过程,被认为是嫦娥工程实施以来显示度最高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引起了国际学术界高度关注。

今年,澳科大嫦娥工程多波段探月资料的科学发现项目,荣获澳门科学界最高奖——澳门特区自然科学奖。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嫦娥一号卫星系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叶培建亲自为他们撰写了推荐书。

依托内地,参与中国科学进步

2009年,中国2050年空间科技发展路线图出炉。澳门科技大学在国际、国内大力发展航天技术及空间科学的背景下于2011年正式成立太空科学研究所。此后,太空所紧跟国家月球与行星探测步伐,与内地相关机构紧密合作,在该领域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

“探月工程更为世人瞩目的,是嫦娥奔月的美丽飞行瞬间,而探测数据在科学层面的开花结果,则是在一个个鲜为人知的实验室中完成的。”太空所助理所长梅苞对记者说,“我们应该是最早开始嫦娥数据科学分析的团队之一。”

早在2005年,澳科大就开始与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合作,开展月球探测有效载荷-小型gamma/x射线谱仪预研究。嫦娥一号和二号卫星正是凭借该载荷获取的大量数据,实现了诸多重大突破。

2014年,澳科大月球与行星科学实验室成为中科院月球与深空探测重点实验室的首个境外伙伴实验室。这对处于爬坡阶段的实验室和太空所来说无疑是莫大肯定,意味着这支年轻的科研队伍已成长为中国月球和深空探测的重要力量,也为澳门在中国重大科学工程中赢得了一席之地。

培育澳门科学“金种子”

从南京大学学成归来的澳门青年邓志培,是太空所最年轻的科学家之一。今年,他与合作导师张小平主导的超细颗粒物测试分析平台,可用于分析天体样本的物理化学成分和性质。他们还设计了一款模拟尘埃漂浮平台,建成后可模拟分析尘埃在月球环境中的动力学特性,以便进一步探究月尘的运动及分布规律。

对于未来,邓志培满怀期待:“希望实验室未来可以分到一点嫦娥五号带回的珍贵月壤,使澳门真正跻身国家月球研究的前沿阵地。”

而对张小平等太空所的“顶梁柱”来说,更大的愿望是在澳门发现并培养出更多像邓志培一样的科学“金种子”。随着太空所海内外学术声望的不断巩固,一个致力于科学人才早发现、早培养的“大手拉小手”计划也悄然展开。

作为太空所引进的首批内地优才,曾在紫金山天文台从事天文研究的梅苞教授,就是这样一位致力于“大手拉小手”的科普专家。记者曾多次在澳门科技周、澳门科学馆天文科普讲座等活动中见到他的身影。

2016年,梅苞教授带领多位青少年前往青海省柴达木盆地,进行了类火星地貌研究的前期取样工作,把澳门青少年天文爱好者直接带入这一科学研究最前沿。

“太空所不只是少数科学家进行尖端研究的阵地,希望通过这个平台,让更多澳门青少年体验科学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萌发更多科学‘金种子’。”梅苞说。

澳门科技大学太空研究所,是回归后澳门科学发展与进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特区政府实施“教育兴澳、人才建澳”战略,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澳门科学技术发展基金成立10多年来,资助项目数由最初的30个增至今年的62个,资助金额从3000多万澳门元,增至今年的9000余万。澳门在太空科学、中药质量研究、模拟与混合信号芯片设计等领域的研究,已经在国际学术界崭露头角,科研成果的量和质都有了明显提高。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白宛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