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陕西:破瓶颈 强基础 水利精准发力惠民生

2016-12-22 07:37 来源: 陕西日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缺水是农村奔小康的最大障碍之一,陕南秦巴山片区——“听水响,看水流,吃水贵如油”;关中六盘山片区——“宁给一个馍,不给一口水”;陕北吕梁山片区——“婆姨看人侧着脸,汉子见面两只眼”。这些民间谚语无疑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了我省工程性缺水以及资源型缺水的严重性。因缺水也致使这些地方基础薄弱、产业滞后、环境恶劣、灾害频发,成为陕西脱贫攻坚最难啃的“骨头”。

“十三五”期间,陕西水利部门将聚焦三大片区及13个重点县(区)等,从农村饮水安全、农田水利、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农村水电、水利行业能力建设、水库移民、渔业发展等9个方面注入“水动力”,计划总投资360.35亿元,着力解决贫困地区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饮水、灌溉、防洪、水土保持等民生水利问题。

饮水扶贫 瞄准最艰巨的任务

经过多年努力,虽然自来水已进入农村千家万户,但在一些贫困地区难免留下死角,而这些死角就是“最艰巨的任务”。据统计,今后5年,我省预计投资38.91亿元,以贫困片区县和重点县为主战场,与建档立卡贫困村贫困户对接,集中力量优先解决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5万人、辐射带动提升492.55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

淳化县位于关中六盘山区,截至今年9月,自来水普及率99%。入户率98%。润镇西坡村贫困户今年80岁的罗玫瑰见到记者很热情,直往家里请。她家还有个生病的儿子,过去只能“靠天吃水”,如今家里通了自来水,老人高兴地给大家端出几碗水来,“有了水,我和儿子的日子也就有奔头了!”

地处秦巴山片区的宁强县毛坝河镇罗全岩村,过去群众吃水要到3公里外的地方背水,平均每户每天要用半个强壮劳动力。修建饮水工程后,自来水直接引入厨房,不仅吃水方便、安全,还解放了生产力。年轻人外出打工,中老年人发展庭院经济,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家庭收入,村容村貌得到改善。

“今后5年全省将通过工程措施,让贫困地区全部要达到水质、水量、方便程度和保证率四个标准,基本实现饮水工程管理规范化,基本消除因水致贫现象。”省城乡供水管理办公室负责人对记者说。

精准发力 找准突破口唱响惠民曲

今年初,省水利厅厅长王拴虎赴淳化县调研精准扶贫,其他厅党组成员和各处室负责人,也纷纷深入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家庭,摸底考察、制定规划、协调项目。目前,已初步形成“机构健全高效、部门配合紧密、干部勇于作为”的工作机制。

精准扶贫,就要紧盯当地水利薄弱环节,从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打开突破口。调查显示,我省贫困地区水利设施欠账多,尤其是中型灌区等大多为上世纪70-80年代修建,自建成投入使用至今,多数灌区已运行30年之久,渠系建筑物年久失修,自然淤积和人为毁坏更为严重,直接影响了灌区效益的发挥。对此,今年起我省优先开展贫困地区大中型灌区末级渠系改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向贫困地区倾斜。预计“十三五”期间向56个贫困县(区)投入建设资金99.32亿元,补齐农田水利的短板。

据省水利厅调查显示,我省秦巴山区、黄土高原沟壑区六盘山区、吕梁山区的江河支流和中小河流防洪标准低,不少村镇仍然受到山洪灾害的严重威胁。此外,这些地区往往又暴雨、山洪、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今年起,水利部门围绕贫困地区易发生洪涝河段,加大规划治理,加快应急水源等抗旱设施建设。目前,已建设中型水库4座、小型水库66座,为贫困地区年供水量增加2.9亿立方米以上,全面增强了防洪抗旱减灾能力。启动山洪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建设,治理经果林3600平方公里、水保林5700平方公里,建设淤地坝3700余座,新增拦泥库容14亿立方米。

谋求发展 经济“洼地”迈向“高地”

“过去种一季玉米,自从搞了小农水项目后,除了一季玉米外,还能种一季小麦。”澄城县庄头镇后埝村支部书记张晓宏高兴地说。

在小型农田水利项目的支持和引导下,淳化县丁户塬村的300亩土地流转后,建设成为一个全省水利高效节水灌溉扶贫示范点,仅此一项就推动了该村59户贫困村民的脱贫工作。

白河县是丹江口库区上游水源核心水土保持(简称“丹治”)工程治理区,许多贫困家庭在“丹治”工程实施过程中挣得了劳动报酬、得到了实惠、实现了脱贫。如:该县卡子镇厚子河流域,在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大力发展茶叶产业,办起了3个茶厂。“我如今已有8亩茶园,今年春季我光茶叶鲜叶子就卖了1万多块钱。”卡子镇仓房村老村干部袁开基说。

目前,渔业已成为我省农民增收最快产业之一。据统计,渔民年人均纯收入11234元超过农村年人均纯收入,而秦巴山片区和六盘山片区渔业发展潜力巨大,尚有河流、湖泊、水库、池塘、陂塘等水域资源,宜渔低洼涝荒滩地和宜渔稻田可供开发利用。据了解,今年起,我省渔业扶贫项目计划投入1.2亿元,并撬动社会资金的融入,充裕的资金进入渔业后,老旧池塘和水产苗种场将得以改造,陕南、陕北并行发展稻田养鱼特色有机渔业,秦巴山区可进行冷流水名特优鱼类养殖和大鲵生态养殖。

近几年水库移民收入增长很快,几乎和全省农民平均收入持平,记者了解到,截至2015年底,全省共投入贴息资金2000多万元,撬动资金4.3亿元,贷款贴息户移民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记者 郭军 通讯员 王剑)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傅义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