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蓝色经济扬帆远航

2016-12-25 07:23 来源: 经济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窗外,正是寒冬,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杨惠根心里却是暖意融融。前不久,极地研究中心与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正式签署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建造合同,这标志着我国自行建造的首艘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进入实质性建造阶段。

一年来,各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拓展蓝色经济发展新空间,“蓝色巨轮”已然扬帆远航。

惠东海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滩虽然不足1公里长,却是我国大陆1.8万公里海岸线上最后的海龟“产床”,也是亚洲大陆架唯一绿海龟产卵场。每年仲夏,都有一群海龟到这里产卵。

海龟产卵对海水水质和沙滩要求极高。惠州市坚持源头治理,每年投入20亿元,海龟湾近海水质始终保持一类以上优质水平。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全力遏制海洋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趋势,让我国海洋生态环境有一个明显改观”,一项项得力政策落地开花:

《全国生态岛礁工程“十三五”规划》提出,到2020年,在100个海岛实施生态岛礁工程,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岛礁建设模式、标准和长效建设管理机制,引领全国生态岛礁建设;

《关于全面建立实施海洋生态红线制度的意见》明确,海洋生态红线区面积占沿海各省(区、市)管理海域总面积的比例不低于30%,全国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全国海岛保持现有砂质岸线长度,到2020年近岸海域水质优良(一、二类)比例达到70%左右;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修正案)要求,加大对污染海洋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处罚力度,将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确定为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制度,将生态补偿引入海洋生态保护领域……

2016年,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大踏步向前,“水清、岸绿、滩净、湾美、物丰”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唐山湾祥云岛投放人工藻礁为鱼儿“造窝”,昔日海底“沙漠”已变海底“森林”。

每秒千万亿次!12月15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宣布启用拥有每秒千万亿次运算能力的超级计算机,为海洋国家实验室海洋立体观测网络和深海基因组计划等海洋科研项目提供技术保障。这是目前国际海洋科研领域性能最强的高性能计算系统。

建设海洋强国必须建设海洋科技强国。2016年,两艘国内最先进的4500吨级海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1”和“向阳红03”先后入列;中国科考船“海洋六号”从智利瓦尔帕莱索港起航,驶向南极,展开为期4个多月的南极科考活动;由上海海洋大学和上海彩虹鱼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研制的3台万米级着陆器和1台万米级无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开展海试。

海洋科技创新,人才是关键。今年初,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着眼于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从管理体制、工作机制和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改革措施。

近年来我国深入推进海洋强国建设,加快在海洋深水、绿色、安全以及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等方面的布局,圆满完成海洋科技系列规划的既定目标,海洋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有力地促进了海洋产业转型升级。

统计显示,今年青岛海洋经济增速放缓,但仍保持略高于同期国民经济增速的平稳发展态势。前3季度,青岛海洋经济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3.7%,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6个百分点。尤为可贵的是,蓝色经济正为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在不久前召开的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上,40余个高端科技项目落户青岛蓝谷,总投资超过200亿元,其中不乏像海洋防腐涂料这种新技术的产业化项目。

蓝色动能不断释放的青岛不是个例。国家发改委、国家海洋局联合发布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16》显示,2015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达6466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9.4%,与上年基本持平,同比增速为7%。

更重要的是,具有物质资源消耗低、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征的海洋新兴产业,正成为拉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黑马”——2015年,海洋生物医药业发展迅猛,全年实现增加值302亿元,比上年增长16.3%,领衔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并成为突出亮点;海洋电力业政策环境持续改善,海上风电建设稳步推进,新增装机100台,容量达到360.5兆瓦,同比增长58.4%,全年实现增加值116亿元,比上年增长9.1%。

海水利用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各项规划政策、标准规范逐步细化完善,产学研融合进一步强化,技术创新实现新的突破,全年实现增加值14亿元,比上年增长7.8%;海洋旅游业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0874亿元,比上年增长11.4%,成为带动海洋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近年来主动适应增速放缓、转型换挡的发展新常态,我国海洋经济正逐步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国家海洋局战略规划与经济司有关负责人表示。(记者 沈慧)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张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