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人民日报:“年货经济”新消费蕴含新动能

2017-01-23 08:09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春节将到,办年货忙。“年货经济”是老百姓消费能力的集中释放,是商品服务供给水平的集中展现,也是管窥中国经济的一个窗口。

消费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超七成。年货消费折射的需求之变,蕴含着我国经济增长的新潜力、新动能,也是下一步中国制造发力的风向标。

不变的中国年,变化的“年货经济”。今年的年货市场有什么消费新亮点、新动向?年货消费的变化,折射了怎样的经济社会发展变迁?又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怎样的新课题?带着这些问题,春节前夕,本报记者走进年货市场,一线感知,寻找答案。

网上订餐,大厨上门

春节餐饮花样多

民以食为天,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年夜饭是一年到头最重要的一顿饭。家住江西省南昌市西湖区的蔡先生就非常重视。“两个月前我就寻思预订小区附近某酒楼的年夜饭,一打电话,客服说,别说包厢,就连大厅都订完了。上星期有人退订,我赶紧捡漏订上,谢天谢地!真没想到有这么火爆。”

来自中国烹饪协会的调查分析印证了蔡先生的感受:鸡年年夜饭整体预订率比去年稳中有升,鸡年春节黄金周餐饮市场将红红火火。

相比下馆子,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街道皂君庙小区的周女士一家,年夜饭更为新潮。“今年过年终于可以从厨房油烟中解脱出来,我们家已在网上预订好了硬菜,菜肴七分熟,真空包装送到家,年三十在微波炉里加热一下就可以吃了。”周女士一脸轻松地说。北京市朝阳区八里庄街道慈云寺小区的80后李贵荣则连“加热”的工夫都不用费,“我在一家私厨共享平台上约了一位厨师,除夕那天他带好食材、配料,来我家做饭就行。”

年夜饭之变,是观察餐饮消费新动向的一个窗口。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消费新模式层出不穷,有的渐成气候,这是餐饮市场的一个显著变化。以网络外卖订餐为例,《2016年餐饮消费调查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餐饮外卖市场规模占整体餐饮消费的7.4%,预计到2018年将翻番。

中国饭店协会副秘书长金勇介绍,体验式消费也崭露头角,如现场展示切肉、拉面等,满足年轻人爱玩爱晒的需求;还有一些装修时尚的店面,网红直播吃饭,带动粉丝后续跟进。

消费形式花样翻新,消费内容变化也不少。质量可控、营养均衡、种类多样和加工便捷,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追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任兴洲介绍,很多餐饮企业顺势而为,更注重食材质量;更注重特色化、差异化经营。

适应需求变化,餐饮行业积极调整结构,去年趋稳回暖势头明显,前11个月,全国餐饮收入32447亿元,同比增长10.8%。

——餐饮越来越大众化。反对奢靡之风、反对铺张浪费渐入人心,越来越多的餐饮企业定位更加亲民,不少高档餐厅也放下身段走大众路线。

——产品与服务品牌化。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绿色、环保的要求更高、更敏感,任兴洲认为餐企的品牌化经营是条回应路径,以生鲜电商为例,就需要在建立生鲜标准、构建电商渠道和完善冷链物流上做足功课,形成一整套品牌制式。

——消费更趋个性化。满足个性化味蕾需求的小餐饮入选2016年度中国餐饮业十大“热词”,但食品安全是个隐患。如何更好地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成为需要回答的新课题。(记者 齐志明)

拍照用上无人机、VR相机

智能产品成新宠

“春节聚会少不了拍照,这款蚁视VR相机能模拟人眼双目视觉结构,将每个人的举手投足立体、真实地记录下来。”韩松兴奋地展示着新年货。李可打算利用春节长假外出旅游,随身带上刚买的大疆“御”系列无人机,“这下可以玩航拍了。”沈婷则给父母准备了一台智能健康终端熙心益体机作为新年礼物,“它能精准采集身体各项指标,还能监测生理指标异常。”

智能手机、智能家居、家庭陪伴型机器人……不知不觉,越来越多的智能产品走进日常生活,成为不少老百姓的新宠,春节前这类产品更是迎来了消费高峰。

智能产品是片“蓝海”。统计显示,以智能产品为代表的我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已居世界首位,2016年前三季度同比增长10.6%,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来自亚马逊中国的销售数据显示,2016年该平台上智能家居产品销量实现了超过5倍的增长。业内专家介绍,目前消费者对于智能产品的关注,还主要停留在娱乐、医疗、家居等领域,未来随着技术进步和消费升级,智能产品会渗透到生活和工作的更多方面,帮助人们更高效工作,更舒适生活。

为何年货送智能产品的越来越多?蚁视科技公司CEO覃政告诉记者,一方面,智能产品往往能给用户带来新奇刺激的感官享受,把消费者从一些家务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不少智能产品价格越来越亲民,消费群体也随之扩大。

智能消费热潮刚刚兴起,火爆的同时也存在一些成长的烦恼。缺乏标准是个共性问题。多位智能产品生产企业负责人表示,行业标准的缺失不利于公平竞争,甚至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缺乏标准给智能设备之间共享数据造成障碍,这对整个行业发展来说也是不利的。”东软熙康副总裁兼东软熙康智能可穿戴公司总经理陈显莉介绍,可穿戴设备在与其他智能设备交互数据时,需要具有兼容统一的数据传输协议来实现更广范围的互联互通。

除了期待标准的制定,不少从业者呼吁同行业加强交流与合作。覃政以虚拟现实眼镜为例,这个行业绝大多数公司规模都不大,只有互相合作交流和差异化生产,才能避免直接恶性竞争,不使宝贵的资源被浪费在恶性内耗中。

业内专家表示,智能产品会越走越俏这个趋势毋庸置疑。未来,智能产品还将在个性化定制、提高精准度等方面发力,待浮躁期慢慢过去,将更多地“以技术实力论成败”,对产品的创新度要求更高,科技范儿的年货也会有更多选择。(记者 刘诗瑶)

空气净化器卖断货,新能源车排队提

绿色消费潜力大

进入2017年,家住朝阳区的北京市民郑女士就开始在网上关注空气净化器,但一直没有下定决心下单,如今她后悔不迭。“看中的几款净化器,这几天不是涨价就是断货了。”即便如此,郑女士还是赶在春节前预定了一台。“雾霾治理需要一个过程,只能在防护上多下功夫,早买早安心。”

记者走访发现,春节在即,不少商场都在显眼区域摆放了空气净化器,很多市民驻足选购,有的自用,有的送礼。

这两天,工作两年的上海白领孙军给自己买了份新年大礼——一辆新能源汽车,“春节前买车的人真不少,提车都得排队。”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同比大增84%。

年货市场是个窗口,透出消费“绿”意更浓。专家介绍,绿色消费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是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老百姓过去求温饱,现在越来越多盼环保,追求“天蓝、地绿、水净、食安”。

“这些年来,公众环境意识不断提升,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本特征的绿色消费渐渐成为风尚。”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曹明弟说,这些年新能源车、节能灯等节能产品,节水龙头、节水马桶等节水产品市场普及率不断提高。“2013年以来,公司空气净化器产品销售额连年翻倍增长。”北京益人伟业健康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胡瑞告诉记者。

阿里研究院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在线绿色消费群体达到6500万人,近4年增长14倍,但绿色消费人群只占我国总人口的5%,这一比例在一些西方国家已超过50%,我国还有巨大增长空间。

促进绿色消费,事关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绿色消费的指导意见》提出,要综合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金融支持等多种手段,鼓励绿色消费。

曹明弟建议,要推广绿色消费产品,继续推广节能产品,鼓励选购节水产品,同时,扩大绿色消费市场,鼓励建立绿色批发市场、绿色商场、节能超市等绿色流通主体。“在绿色消费需求侧精准施策的同时,进行供给侧改革,引导企业紧跟消费新需求,加大对绿色产品研发、设计和制造的投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资源环境效益。” 曹明弟说。(记者 寇江泽)

整形机构、健身馆迎来生意旺季

投资美丽更时尚

春节长假是亲朋好友聚会的好时机,秀出最好的自己成为很多人的“小心思”。微整形、矫正牙齿、美容、塑身……春节前为“美”花钱的人还真不少,不少整形机构、美容院、健身馆都迎来了生意旺季。

“手术后回到家里,亲戚朋友说我年轻了好多,心里特别高兴,这个年肯定能过得格外开心。” 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的张秀梅赶在春节前在北京某三甲医院整形外科做了面部年轻化手术,效果很不错。

64岁的张秀梅已经退休,身体非常好,最大的心愿是保持优雅、年轻的状态。这次手术张秀梅一共花了5万多元,但她觉得挺值,她喜欢跳舞,面部年轻化手术能让她跳舞时更自信。

“投资美丽”的人越来越多,我国“美丽经济”快速发展。据中国整形美容协会统计,2015年接受整形美容手术的人数超过700万,产值超过4000亿元,增长率为20%。整形美容业已成为国民经济中仅次于房地产、汽车销售和旅游业的第四大服务业,预计到2019年产值还将翻番。

整形美容业发展为何如此快速?北京协和医院整形外科主任王晓军分析,首先是思想观念的转变。过去很多人抵制整形手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整形能让自己更自信,愿意花钱去消费。其次,人们生活宽裕了,能够负担得起整形这样较高的消费。第三,我国正规机构的整形美容技术不断进步,手术效果越来越好,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信赖。

近年来,国内整形美容市场不断发展,但行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

王晓军分析,目前1万多家医疗美容机构中,没资质的小机构占很大比例,一些从业者没有行医资质,有的甚至在生活美容场所和所谓的“美容工作室”做整形手术。“这种违法行为很容易造成手术事故,给消费者带来经济损失和身体损伤,甚至危及生命,也严重影响行业形象。”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院长祁佐良认为,这些小作坊整形美容机构非法行医,非法用药,制造了绝大多数整形事故,是行业不健康的主因。

整形美容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加强、完善监管。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东院)副院长马继光认为,很多美容机构没有资质却遍地开花,建议卫生部门与工商、公安、税务等部门联合执法,形成一张不留死角的“法网”。同时,要加大惩罚力度,大规模提高违法成本,这样从业者才能心存敬畏,主动守法。(记者 申少铁)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傅义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