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人民日报海外版:八个方面看这四年政府工作

2017-03-03 07:50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这四年,政府工作成绩来之不易

本届政府自2013年组建至今,已经走过了4个年头。在这4年中,世界经济复苏依然乏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压力进一步显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等多重任务交织,对政府执行好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期待提出了更高要求。可喜的是,面对艰巨的改革发展任务,中国政府直面问题、锐意改革、兴利除弊,在一系列重大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

经济运行保持合理区间

背景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支撑发展的要素条件也在发生深刻变化,深层次矛盾凸显,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期、增长速度换挡期,到了爬坡过坎的紧要关口,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同时要看到,我国发展仍处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区域发展回旋余地大,今后一个时期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有基础也有条件。

进展和成就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虽然GDP增速已不再是衡量发展水平的唯一标准,但也要看到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因此,保持稳健的经济增长至关重要。

2013至2016年,中国分别实现了7.7%、7.4%、6.9%、6.7%的GDP增速,尽管经济增速本身有所回落,但始终保持在中高速的合理区间之内,增速水平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亦位居前列。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总量基数的不断扩大,GDP每增加1个百分点所对应GDP的绝对增量也就更大。就GDP总量来看,中国从2013年的56.9万亿元增长到了2016年的74.4万亿元。同时,在积极稳妥的宏观经济政策下,物价、就业、粮食产量等其他重要指标每年也都完成了年初目标。


除障 大 巢作(新华社发)

供给侧改革提升发展质量

背景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我国发展面临“三期叠加”矛盾,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高投入、高消耗、偏重数量扩张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推动经济在稳定增长中优化结构。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持续增长动力。围绕解决重点领域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加快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进展和成就

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从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到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企业兼并重组……过去4年,中国政府面对压力没有采取“强刺激”措施,而是扎扎实实转方式、调结构,迎难而上推动供给侧结构改革,显著提高了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2013年至2015年,中国淘汰落后炼钢炼铁产能9000多万吨、水泥2.3亿吨、平板玻璃7600多万重量箱、电解铝100多万吨。2016年,中国推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亦成效初显。与此同时,新动能快速成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4.5个百分点;全国新登记企业553万户,比上年增长24.5%。

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背景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坚持建机制、补短板、兜底线,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以增进民生福祉为目的,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千方百计增加居民收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进步。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努力补齐基本民生保障的短板,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进展和成就

经济发展的成果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人民群众的生活是否日益改善,钱袋子是否更鼓上。近4年来,中国政府格外重视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的“获得感”,居民收入等关键指标逐年改善。

2013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9.3%,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650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缩小;2014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快于经济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快于城镇居民;201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快于经济增速,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8.5%,农村贫困人口减少1442万人;2016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倍差2.72,比上年缩小0.01,农民工月均收入水平比上年增长6.6%。


越来越鼓 翟桂溪作(新华社发)

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背景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繁荣发展社会事业是促进社会公正、增进人民福祉的有效途径。要深化社会体制改革,以更大的投入和更有力的举措,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切实保障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为政之道,民生为本。我们要念之再三、铭之肺腑,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

进展和成就

要实现学有所教,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闲有所娱,还要依靠政府大力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提供更多优质公共服务。

2013年,中国推进养老保险、社会救助制度建设,城乡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3.1%和17.7%,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提高10%。2014年,中国政府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国家助学贷款资助标准大幅上调,28个省份实现了农民工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2015年,中国全面推开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拓展居民大病保险,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4年来,中国政府持续增加在社会事业领域的投入,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毫不含糊。


治理 徐 骏作(新华社发)

政府职能加快转变

背景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取消或简化前置性审批,充分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推进投资创业便利化。确需设置的行政审批事项,要建立权力清单制度,一律向社会公开。清单之外的,一律不得实施审批。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大道至简,有权不可任性。各级政府都要建立简政放权、转变职能的有力推进机制,给企业松绑,为创业提供便利,营造公平竞争环境。

进展和成就

在经济发展早期,政府管得多、职能全,有助于“集中力量办大事”。但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发展,一些不适应新经济发展需要的政府职能就需要加以转变。尽管这一改革牵涉面广、程序复杂、难度不小,但中国政府依然坚定推动了“简政放权”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新经济活力得以激发。

加快转变职能、简政放权成为本届政府的第一件大事。仅2013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有序实施,分批取消和下放了416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同时,在中央政府的带动下,各地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大幅减少行政审批事项。据国家发改委资料显示,到2016年年底,国务院部门的各类审批事项已经取消了620项左右,本届政府承诺的要取消1/3的审批事项提前完成。2016年,国家通过简政放权、减税降费为企业降低的成本在1万亿左右。

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背景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关系人民生活,关乎民族未来。雾霾天气范围扩大,环境污染矛盾突出,是大自然向粗放发展方式亮起的红灯。必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下决心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治理污染、保护环境,事关人民群众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强力推进,下决心走出一条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之路。

进展和成就

从“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种转变的背后,是中国发展思路的不断升级。面对高污染、高能耗、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中国树立了绿色发展理念,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民众一个优美的生态环境。

以空气质量为例,整个“十二五”期间,中国单位GDP能耗共下降18.2%,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减少12%以上。2016年,全国PM10平均浓度同比下降5.7%,比2013年下降15.5%;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个重点区域PM2.5平均浓度分别同比下降了7.8%、13.2%和5.9%,与2013年相比降幅都超过了30%,优良天数的比例继续增加。这些成绩,显然离不开政府对于相关企业的大力监督。4年来,中国政府严格坚守生态红线,为实现绿色发展做出了不懈努力。

更开放 徐 骏作(新华社发)

对外开放走向纵深

背景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新一轮对外开放,在国际市场汪洋大海中搏击风浪,倒逼深层次改革和结构调整,加快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开放也是改革。必须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开放的主动赢得发展的主动、国际竞争的主动。

进展和成就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无论是签署中韩、中澳自贸协定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议定书,还是人民币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无论是坚持积极有效利用外资,还是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4年,中国在对外开放中的表现可圈可点,国际地位及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探索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随后,广东、天津、福建加入试点。2016年8月,中国政府决定在前期自贸试验区建设取得成效的基础上,在辽宁、浙江、河南、湖北、重庆、四川、陕西再新设立7个自贸试验区。

4年来,中国对外开放蹄疾步稳、成效卓著。如今,外资纷纷在华布局生物医药、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中国也有望迎来新一轮开放式经济增长。


先进文化更加繁荣

背景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和创造源泉。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文学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档案等事业,重视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提高国民素质。

进展和成就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投入,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培育创新型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力求文化繁荣与经济发展同步。

设立公益性文物保护基金,大幅提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标准,完善文艺评价激励机制……在政府的持续投入与引领下,中国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日益繁荣。同时,中国文化海外传播亦有力地提升了国家的软实力。2016中拉文化交流年、中埃文化年、中加文化交流年、中卡文化年、俄罗斯“中国文化节”等品牌活动成功举办,助推中华文化走出去,搭建了中外文化交流“朋友圈”。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