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创新 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2017-03-03 08:12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习近平总书记谈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

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撑,改革只在一个环节或几个环节搞是不够的,必须全面部署,并坚定不移推进。

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科技创新上取得重大突破,力争实现我国科技水平由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转变。

笔头钢实现中国造

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

中国年产圆珠笔380多亿支,却造不出小小的圆珠笔头?“圆珠笔之问”,也是中国制造业之问。

“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必须创新先行。在全球化竞争中,唯有创新才是制胜的利器。”太钢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李晓波代表说。

制造小小笔头有多难?据介绍,圆珠笔头厚度不到0.4毫米,要切削出有台阶有沟槽的结构,达到微米级精度,笔头钢不能不强韧,也不能太强韧,性能区间很窄。

“笔头钢,一定要中国造。”李晓波说,2011年,太钢接手科技部项目,核心目标就是圆珠笔头国产化。

太钢坚持全员创新,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命题承包制,科技人员自由组合,按贡献参与分配,上不封顶,项目攻关成功一个,奖励一个。

创新要耐得住寂寞。李晓波坦言,刚开始实验,用的是几十公斤的炼炉,成千次地摸索,失败次数记不清了。从小试到中试,炼炉从一二百公斤,到1吨,最终是45吨和90吨的大熔炉。从原料到笔尖钢丝,50多道工序,每一道都要严格控制质量。

5年攻关,太钢终于成功研发生产出圆珠笔头的新材料,并用于国内制笔厂家,产品性能稳定。这标志着我国自主化笔头用不锈钢材料迈出关键的一步,对打破国外长期垄断、促进钢铁行业提质增效具有重大意义。

不仅是笔头钢,太钢在桥梁、航空航天、高铁、核电等领域,产品也享誉海内外。港珠澳大桥是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在大桥竞标中,太钢战胜了欧洲老牌钢铁企业。李晓波说:“这表明,中国钢铁有世界上最好的钢,有一批企业具有绝对的国际竞争力。”

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太钢去年实现了12.9亿元利润。“我们靠的就是创新,干别人干不了的,一定是价值最大的。”李晓波说,这些年来,太钢新产品的市场贡献率达70%以上,20多个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40多个品种成功替代进口。

“创新是全社会的事情,需要顶层设计。”李晓波说,政府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改革也是创新,让企业家一门心思搞创新,不要一门心思要政策。(记者 胡 健 周亚军)

“小铁牛”下岗大农机进田

装备升级离了市场不行

“就在前几天,相邻的冠县,一下从厂里提走了20台拖拉机,都是大马力的。”时风集团党委书记刘义发代表谈起老本行一脸兴奋。

在山东农村,“小铁牛”下岗,大农机进田,农业机械迎来“重装”时代。大马力拖拉机为啥受欢迎?刘义发说,现在农民种地方式变了。一是秸秆还田、测土配方等技术广泛应用,想增产必须深耕,深度要达到30—40厘米,没有大机械不行。二是这些年土地流转加快,大户种植规模大了,临邑县有个农场主,种了3000亩地,靠“小铁牛”忙活不过来。

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机械化。刘义发认为,推进农业“机器换人”,装备创新必须紧盯市场,以农业技术新需求为方向,市场缺什么,就生产什么,引领农业技术转型升级。

装备升级难。时风咬定市场、坚定创新,研发出160—210马力大型拖拉机。刘义发说,一提起农业装备,许多人就想到粗老笨壮,其实现在很多农机实现了智能制造。“拿我们新型拖拉机来说,光后轮子就近一人高,1小时可以耕20多亩地,犁深可以自动控制,去年一年就销售了3000多台。”

“政策好、人努力,农业装备企业赶上了好时候。”刘义发说,这些年,国家每年拿出补贴,推广深耕深松技术;推广大农机,一台补贴9万元,这让企业感到有奔头、有干头。

“以市场为导向,要关注多元化需求。”刘义发说,现在农机市场需求变了,由大田作物向农业全领域拓展,由耕种收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机械化不可能单兵独进,要更加注重农机农艺融合、与适度规模经营融合、与信息化融合,靠差异化产品在市场中脱颖而出。(记者 刘成友 王 沛)

一个新品种惠及千万农民

创业土壤长出科技种子

成功了!今年1月,在广西扶绥县岜盆乡甘蔗良种基地,陈保善带领的团队培育出新品系“中蔗1号”,这一消息令许多蔗农备感振奋。

从事植保科研,常年在田间地头,广西大学教授陈保善代表被称为“最有技术含量的农民”。他深感责任重大:“一棵作物背后是一个产业,一个好品种关系千万农民。”

广西是国家的“糖罐子”,甘蔗是农民的“钱袋子”,但“甜蜜事业”也有困扰。“一大难题是甘蔗抗病弱,易得黑穗病。”陈保善说,一旦染病,甘蔗茎就变成黑色,最后只剩下纤维心。一棵甘蔗染病,一片田很难幸免,大幅减产,蔗农损失惨重。

创新离不开好政策。陈保善回国20多年,切身感受到大环境越来越好了。“以前创业创新,没有好土壤,就像种子撒到了水泥板上。”陈保善说,现在国家对创新这么重视,体制机制顺了,有了好土壤,不愁长不出“科技种子”。

以糖料蔗为例,国家设立了重大创新专项计划,还有很多风险投资,市场环境也更加成熟。在政府支持下,陈保善牵头建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广西亚热带生物资源保护利用实验室。

常年在一线工作,陈保善也发现,当前科技二级市场发育不足,“接力”创新不够。“一项成果从研发到产业化,就像参加一场马拉松,要从头跑到尾,速度自然就慢下来了。”对此,陈保善建议,应充分培育二级市场,将创新“马拉松”变为“接力赛”。比如,搞育种的,培育出一个优良品系后,可以转让给种子企业,加快成果转化。

陈保善认为,创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希望在创新投入方面重视创新土壤培育,不断激活新的创新动能。(记者 庞革平 王云娜)

千年瓷都集聚3万“景漂”

人才引擎激发产业动能

“创新发展呼唤创新人才,人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江西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代表说,瓷都不仅做瓷器,更要做文化。如今,3万多“景漂”族集聚瓷都,办起各种工作室和老作坊,为陶瓷产业升级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创新创业,新产业不断涌现。大学毕业生郑平平,在创业小额贷款扶持下,将陶瓷做成饰品,填补了市场空缺;广东画家张立丰,将国画与陶瓷融合,做成艺术品。

“越来越多的‘景漂’在这里扎根,一是因为瓷都文化,二是我们营造的创业环境。”钟志生说。

他说,陶瓷文化是这座城市延续千年的DNA。在陶溪川文创街区,古代制瓷72道工序都能呈现。曾经的陶瓷老厂区,导入现代服务业理念,“陶瓷+”融入文化、旅游、互联网、个性化订制,加快传统产业升级。

“人才引领产业,产业集聚人才。”钟志生介绍说,景德镇不断完善人才“引才、成才、用才”平台建设,打造陶瓷“人才硅谷”,实施引技引智人才工程。对“景漂”一族,专门成立了市中外陶艺家协会,打造全方位服务的平台。

在景德镇新纪元精密陶瓷公司展厅里,一款陶瓷外螺旋轴套引人注目,这个看着不起眼的小圆圈,每年可为国家节约价值2亿元的原油。产品设计者就是当地吸引的高端陶瓷人才。

人才驱动创新“引擎”。钟志生说,景德镇陶瓷产品不断多元化,新成果、新产品频出,形成“从无序到有序、从低端到高端、从分散到集中”的发展格局。搭好人才平台,充分激发和释放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记者 吴齐强 魏本貌)

一块煤产出100多种产品

传统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采煤不见煤,出煤不烧煤,用水不排水。”在宁夏宝丰能源基地,没有传统煤炭企业的印象。

“只有落后的企业,没有落后的行业。”宝丰集团董事长党彦宝委员说,集团从事的焦煤行业,是产能过剩的传统行业,去产能大势所趋,企业怎么办?必须走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的新路。

宝丰着力打造循环产业链。通过工艺衔接,上游的废气、废料转化成为下游的原料,演绎出一幕幕“魔法”:洗精煤生产焦炭,利用高科技回收系统,每年回收焦炉废气15.7亿立方米、二氧化碳180万吨;焦炉气制成烯烃,综合利用;工业污水、生活污水,经过净化全部循环利用,每年节约新鲜水400万立方米。

党彦宝说,在整个产业链条上,一块煤能生产出100多种产品,每吨身价增值到1500多元,企业有了竞争优势。

技术创新没有终点。“打铁还需自身硬,传统企业要在行业立足,必须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将目光放长远。”党彦宝说,一手淘汰落后产能,一手增强新动能,宝丰向高端的精细化工转型。集团投资152亿元建设焦炭气化制烯烃项目,将焦炭通过气化技术生产甲醇,再通过先进工艺,生产加工成聚乙烯和聚丙烯,填补国内烯烃产品缺口。

党彦宝说:“实践证明,这步创新走对了,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更符合企业自身的实际。”

党彦宝认为,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要加大力度正税清费,降低企业负担。为此,他建议,在税收政策方面,应增强减税政策针对性,对符合产业发展规划、符合创新创业要求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朱 磊 方开燕)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朱英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