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财新》:以实招提振实体经济

2017-03-14 10:47 来源: 财新周刊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提振实体经济是政策课题,更是体制改革课题。课题不新,却始终绕不开。“两会”传递出早春的讯息,给人遐想与希望

提振实体经济成为今年“两会”之强音。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七次提及实体经济。此举实属罕见,释放的信号十分强烈,表达了中央提振实体经济的决心。

近年来,中国实体经济遭遇重重困难,面临创新能力不足、投资回报率低迷、综合成本持续上升以及部分金融资本空转等挑战。前不久,围绕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数位知名企业家曾发生争论。其实,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是对立、统一的关系。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必须植根并服务于实体经济,不然,只能是昙花一现、滋生泡沫。全球金融危机殷鉴不远,教训深刻。

自2012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实体经济以来,对其重视程度逐年递增。正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所言,“实体经济从来都是我国发展的根基。”此番政府工作报告主要从金融支持和实体经济自身创新转型两大方面着墨,可谓对症下药,亟待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认真落实。

当前,金融“脱实向虚”问题备受关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综合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维护流动性基本稳定,合理引导市场利率水平,疏通传导机制,促进金融资源更多流向实体经济,特别是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对此,央行负责人也有详尽表述,相信未来实体经济会得到更大的金融支持。政府工作报告还要求,“促进金融机构突出主业、下沉重心,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止脱实向虚。”把脉可谓精准。

“脱实向虚”并不是个新问题,只是近年来愈演愈烈。天量资金流向股市、债市、期货等金融市场,通过短期炒作获取暴利或进入“影子银行”,流入实体经济的资金大为减少。2012年以来,监管部门放松了对保险资管、券商资管、基金及其子公司专户的监管,一大后果是,以险资为代表的金融资本频频“举牌”,成为实体企业“门口的野蛮人”。此类“资本运作”引发企业管理者和投资者的恐慌,非但没有支持企业发展,反而动摇了企业的稳定经营。近来,证监会、保监会、银监会掌门人纷纷强硬表态,称部分险资为“土豪”“妖精”“害人精”,“绝不能把保险办成富豪俱乐部,更不容许保险被金融大鳄所借道和藏身”,并相应采取了一些监管措施。我们深盼这种政策导向能上升为制度化安排。

当然,“打铁还须自身硬”,如果实体经济羸弱不堪,却硬性要求金融系统去支持,只会产生更多不良资产。只有提高实体经济的效率和竞争力,使资金自然流入实体经济,才是对“脱实向虚”现象釜底抽薪之策。

实体经济正面临盈利能力减弱、投资急剧下降、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2016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制造业企业有261家,但净利润只占17.1%,而33家大型金融机构净利润就占56.8%;201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7.9%,而工业投资增幅只有3.6%。更令人不安的是,2016年民间投资增幅急速下滑,从2015年的两位数,下降到只有3.2%。鉴于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六成以上,而在制造业投资中,约九成是民间投资,倘若民间资本没有意愿和能力投资,提振实体经济就只能是一句空话。因此,稳定民间投资的信心尤为重要。

提振实体经济,必须下好“改革棋”。政府转型至关重要,要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着力推进简政放权,防止过度和不正当干预市场,着力改善营商环境。当前,应格外重视为企业减负,积极减税降费,并有效降低融资、非税负担等综合成本。此外,要尽快落实去年公布的《关于完善产权保护制度依法保护产权的意见》,依法保护产权,构建新型政商关系,为民营企业家形成稳定预期,增强其投资信心。与此相关联,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启动新一轮国企改革,扩大垄断行业开放,拓展民间投资空间;尽快修订公司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法律法规,完善公司法人治理,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改革金融监管体制,消除监管“真空”。简言之,提振实体经济是政策课题,更是体制改革课题。课题不新,却始终绕不开。

就实体经济自身而言,当务之急是加快转型升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以创新引领实体经济转型升级”,这就需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优化实体经济结构,不断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企业要主动转型,以多种方式实施技术改造,积极拥抱数字经济、“互联网+”;更要发挥企业家精神,以创新创业精神走出困境。

目前,中国经济有所企稳,但制造业投资回暖迹象尚不明显。实体经济面临的问题是长期形成的,解决起来也非一朝一夕可成。“两会”传递出早春的讯息,给人遐想与希望。同所有改革发展任务一样,在令人鼓舞的政策宣示后, 振兴实体经济终究离不开一个“实” 字。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雷丽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