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田野上演农机总动员:从“谁来种地”到“机器种田”

2017-04-04 21:02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在湖南省衡阳县富农优质稻种植专业合作社的“暗室叠盆智能育秧车间”,工人在查看种子催芽情况(3月31日摄)。

“谁来种地?”这是近年来中国农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机器种田!”,或将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正值春耕备耕时节,新华社记者在粮食主产区湖南、河南等地采访看到,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各类新型、智能化的农业机械得到广泛应用,“补短板”“降成本”效果明显。

新华社记者 白田田 摄


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龙井乡烧盆店村,植保无人机正在给小麦喷洒农药(3月24日摄)。

“谁来种地?”这是近年来中国农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机器种田!”,或将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正值春耕备耕时节,新华社记者在粮食主产区湖南、河南等地采访看到,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各类新型、智能化的农业机械得到广泛应用,“补短板”“降成本”效果明显。

新华社记者 冯大鹏 摄


湖南省衡阳县三湖镇联洋村60岁农民王爱春,开着履带式旋耕机“打田”(3月31日摄)。

“谁来种地?”这是近年来中国农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机器种田!”,或将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正值春耕备耕时节,新华社记者在粮食主产区湖南、河南等地采访看到,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各类新型、智能化的农业机械得到广泛应用,“补短板”“降成本”效果明显。

新华社记者 白田田 摄


湖南省长沙县金井镇观佳村,新型多旋翼植保无人机正在作业(3月31日摄)。

“谁来种地?”这是近年来中国农业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机器种田!”,或将是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

正值春耕备耕时节,新华社记者在粮食主产区湖南、河南等地采访看到,随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各类新型、智能化的农业机械得到广泛应用,“补短板”“降成本”效果明显。

新华社记者 周勉 摄

000.jpg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林巧婷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