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中国气象局2017年5月新闻发布会

2017-04-28 15:34 来源: 中国网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中国气象局于28日(周五)14:30在气象科技大楼一层多功能厅举办5月新闻发布会,发布2016年中国公共气象服务白皮书、“五一”小长假天气等信息。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洪兰江 中国网 董宁 摄

【中国气象局办公室副主任 洪兰江】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参加中国气象局2017年5月新闻发布会,下面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发布会的领导和专家,他们是: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张祖强,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王维国,国家气候中心气象服务首席周兵。

今天我们发布会的主要内容有三项,第一是4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和国内外主要天气气候事件回顾;第二是“五一”小长假期间天气及未来十天天气趋势预报;第三是《2016年中国公共气象服务白皮书》的有关情况。下面我们请张祖强司长介绍有关情况。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张祖强介绍天气情况。中国网 董宁 摄

【中国气象局应急减灾与公共服务司司长、新闻发言人 张祖强】大家下午好,我们首先看一下4月全国天气气候特征。全国平均降水量接近常年同期。2017年4月(1日-27日),全国平均降水量42.3毫米,接近常年同期(39.7毫米)。从空间分布看,西北大部、华北南部、黄淮大部、江淮南部、江汉、西南东部及内蒙古西部、西藏西部等地降水量比常年同期偏多2成至2倍,部分地区偏多2倍以上;东北西部、华北北部、江南中西部、华南中西部及内蒙古东部等地偏少2~8成,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部分地区偏少8成以上。 4月1日-27日,云南、新疆、福建、江西等省(区)共有39站日降水量突破4月日降水量历史极值,其中江西上饶(122.9毫米)、福建永泰(117.0毫米)、四川宝兴(59.4毫米)超过当地春季日降水量历史极值。

全国平均气温偏高。2017年4月(1日-27日),全国平均气温11.8℃,较常年同期(10.7℃)偏高1.1℃。从空间分布看,除云南中部气温偏低1~2℃外,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其中江淮东部及浙江北部、吉林西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部部分地区偏高2~4℃。 4月1日-27日,内蒙古、黑龙江、江西、河南等省(区)共有11站发生极端日降温事件 ,其中江西铅(yán)山(16.4 ℃)、内蒙古满洲里(15.2℃)、河南封丘(12.5℃)日降温幅度突破历史极值。

4月国内主要天气气候事件有:南方地区出现三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月内,南方地区出现三次区域性暴雨过程,分别为8日-9日、19日-21日和25日-26日。其中8日-9日,强降雨主要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江汉等地;19日-21日,强降雨主要位于江南与华南地区等地;25日-26日强降雨主要位于江南与华南地区。暴雨导致福建、江西、湖北、湖南、重庆等地遭受洪涝灾害。

东北西部气象干旱发展。4月以来,华北北部、东北西部等地降水量不足25毫米,其中河北中部和北部、辽宁西部、吉林西部、内蒙古大部等地降水量不足10毫米。与常年同期相比,东北中部和西部、内蒙古东部、河北北部等地偏少2~8成。受降水持续偏少加上同期气温偏高影响,土壤失墒快,东北地区西部及河北北部干旱发展。对春耕生产不利。

多省区局地遭遇风雹灾害。月内,贵州、陕西、山西、内蒙古、江苏、新疆、吉林、宁夏、江西、云南、湖南、广西、福建、海南、河南、山东、四川及重庆18省(区、直辖市)遭受风雹袭击。贵州、江西、湖南及重庆等地受灾较重。

北方地区出现两次沙尘天气过程。4月,我国北方地区共出现两次扬沙天气过程,沙尘天气过程次数较2007-2016 年同期平均值(3.4次)偏少。

4月国外主要天气气候事件主要有:暴雨洪涝。伊朗西北部受暴雨影响,阿塞拜疆省引发水灾,水灾已经造成25人死亡,16人失踪。滑坡、泥石流。4月1日,印尼东爪哇省降雨天气引发山体滑坡,27人被埋,38人失踪。4月1日,由于连日暴雨,哥伦比亚普图马约省莫科阿河、穆拉托河及桑科亚科河河水暴涨,导致哥伦比亚多个区域发生泥石流,造成320人死亡,失踪人数超过100人以上。

4月全国预警信息发布情况如下: 2017年4月,全国共发布预警信息11070条,其中,国家级发布16条,省级发布356条,市级发布2167条,县级发布8531条;包括红色预警52条,橙色预警1344条,黄色预警5041条,蓝色预警4629条,未知级别预警4条。

2017年4月,国家级共发布预警16条,其中,强对流预警11条、沙尘暴预警3条、高森林火险预警2条。全国各省(区、直辖市)共发布预警11054条,其中,大风预警3848条,雷电预警3155条,大雾预警1581条,暴雨预警859条,其他1611条。

2017年4月,全国共发布预警11070条,其中气象部门发布10647条、非气象部门发布423条,非气象部门包括林业406条,国土8条,环保4条,交通3条,水利2条。

下面介绍一下4月气象条件对我国农业生产影响分析:东北地区气温偏高,利于春耕整地和作物播种出苗。4月,东北地区大部气温偏高1~2℃,地温回升迅速,利于大田备耕整地。东北地区东部出现10~50毫米降水,墒情较适宜,光照充足,气象条件对旱地作物播种出苗、一季稻育秧总体比较有利;但东北地区西部降水偏少,部分地区表墒不足。

北方冬麦区大部热量充足、降水偏多,利于冬小麦拔节孕穗。北方冬麦区多次出现降水过程,大部地区累计降水量有25~50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3~8成,土壤墒情适宜,加之气温偏高,热量充足,气象条件利于冬小麦拔节孕穗及抽穗开花。西北、华北等北方春播区水热条件良好,利于春玉米、棉花等作物播种出苗及幼苗生长。

江淮江汉多阴雨天气,部分地区土壤持续过湿,对冬小麦油菜等在地作物生长和春播不利江淮江汉上半月多阴雨天气,大部地区降水日数达10~14天,其中江汉大部、江淮西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3~8成,部分农田土壤持续过湿,影响作物根系生长以及油菜授粉结实,春播进度也略受影响。此外,适温高湿环境也易诱发冬小麦赤霉病、条锈病以及油菜菌核病等喜湿性病虫害的发展和蔓延,作物产量和品质将受影响。下旬以来天气有所好转,光热相对充足,利于冬小麦、油菜、蔬菜生长以及棉花播种出苗。

江南华南大部农区光热充足,利于早稻秧苗以及旱地作物苗期生长。江南和华南大部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偏高1~2℃,日照较充足,江南南部和华南东部日照偏多3~5成,光热条件总体较好,利于早稻播种育秧、移栽和秧苗生长以及春玉米、甘蔗等旱地作物苗期生长。但江南和华南北部的部分地区出现阶段性强降雨,对油菜开花结实和早稻秧苗生长不利。

西南地区大部农区光温水匹配较好,利于夏收作物产量形成和春播作物生长。西南地区大部热量正常,日照接近常年同期,降水量普遍有25~50毫米,农区大部墒情适宜,利于冬小麦、油菜等夏收作物产量形成以及一季稻、春玉米播种出苗及幼苗生长。但西南地区北部和南部的部分农区降水偏多,降水日数达12~15天,特别是南部中旬末至下旬初出现阶段性低温阴雨寡照天气,不利于春播作物生长以及夏粮成熟收获。

下面介绍一下春耕春播进展。目前,一季稻大部处于播种出苗至三叶期,云南部分进入移栽返青至分蘖期;西南地区春玉米处于播种至幼苗生长阶段,西北、华北等地春玉米大部处于播种阶段,东北地区陆续开始播种;春小麦处于播种出苗期,甘肃、宁夏部分地区进入三叶至分蘖期;棉花新疆、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处于播种出苗阶段。截至4月25日,全国已播各类农作物32.4%,进度与去年同期相当。

“五一”小长假即将到来,下面我介绍一下"五一"假期(4月29日至5月1日)天气情况,假期全国大部地区气温适宜,无大范围强降雨和降温天气,气象条件总体适宜外出活动。其中,北方大部地区以晴到多云天气为主,东北和华北北部多大风天气,森林、草原火险气象等级高;30日至5月1日江南、华南等地自西向东有一次小到中雨天气过程,其中,江南中北部和华南北部有大到暴雨,局地伴有短时强降雨和雷电。

未来十天,气温趋势为:西北地区东部、东北地区西部和北部、华北、黄淮、江淮等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新疆、青藏高原等地偏低1℃左右,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降水趋势为:南方大部地区多降雨过程,江汉、江淮、江南、华南、四川盆地东部等地累积降雨量有40~80毫米,其中,江南南部、华南北部等地的部分地区有80~130毫米,局地150毫米左右;主要降雨时段为4月30日至5月1日、5月2日至4日。

5月,我国南方陆续进入汛期,天气形势复杂多变。西南、江南、华南等地强对流、强降雨天气诱发的突发性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将可能增多;北方雷电天气逐渐增多;西北地区大风、沙尘天气仍然活跃。各地需密切监视天气变化,防御进入汛期后各种灾害对农业、交通、旅游、健康及群众生活的影响。注意天气变化对假日旅游和出行的影响。"五一"假日期间,江南、华南自西向东有中到大雨,局部地区还将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出行要注意交通安全,并注意防范地质灾害。新疆南疆盆地、内蒙古中西部、甘肃河西地区、青海北部等地需防范 沙尘天气对交通出行的影响。

江南、华南、西南等地需防范强对流天气和局地强降雨引发的各种灾害。5月我国江南、华南等地强对流天气进一步增多,需防范短时强降水、雷暴等强对流天气以及局地暴雨洪涝及其可能引发的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以及农田、城市的渍涝灾害。北方需防范雷电和沙尘天气对交通等的影响。5月份,北方地区雷电活动增多,并仍将可能出现的沙尘天气,需做好防范,减少雷电、大风和沙尘天气对于交通运输、电力供应等的不利影响。

5月份,北方夏收粮油作物将进入产量形成关键期,春播作物大部进入苗期生长阶段。预计5月份,东北地区大部降水将偏多,气温略偏低,部分农田土壤过湿,不利于作物出苗及幼苗生长;北方冬麦区大部气温略偏高,降水接近常年,利于冬小麦产量形成;长江中下游大部地区温高雨少,利于冬小麦、油菜成熟收获和晾晒以及棉花、水稻等作物生长。华南中东部降水偏多,对早稻晒田控蘖不利,部分地区可能出现渍涝灾害。西南地区大部气温略偏高、降水略偏少,对夏收粮油作物收获晾晒和春播作物生长总体有利。对此,我们建议:

北方春播区要尽快趁墒春播。西北、华北等未播地区应适时抢墒播种,已出苗地区注意加强春播作物幼苗管理,及时查看苗情,尽早补种。东北土壤过湿地区应注意及时散墒,确保春玉米和大豆等旱地作物顺利播种。北方冬麦区要加强麦田后期水肥管理。冬小麦已进入产量形成关键阶段,对水肥需求量大,各地应根据苗情和墒情,及时灌溉、趁墒施肥,促进产量形成。

南方农区要做好夏收工作和春播作物田间管理。长江中下游地区要及时收获、晾晒成熟的冬小麦和油菜。江南华南要做好早稻水肥管理,浅水灌溉,促进分蘖,适时晒田控蘖,促进形成丰产群体。同时,华南中东部地区要注意防范强降水天气以及阶段性低温对作物的不利影响。各地应加强病虫害监测防治。5月气温回升较快,农业病虫害也进入易发阶段,各地应加强病虫害的监测与防治。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2016年中国公共气象服务白皮书》的有关情况。2016年中国公共气象服务白皮书的内容跟往年不太一样,它包含了气象行业相关工作情况,不仅仅是我们气象系统的工作,也包含了民航气象等其他部门合作的内容,白皮书的发布就是向大家汇报一下去年公共气象服务取得的一些进展,让社会全面了解我们公共气象服务的水平和成效。我们先来看一下天气气候特点,去年有个比较明显的特点就是受超强厄尔尼诺的影响,气象灾害比较重,气象年景偏差。气温高,暴雨多,南北洪涝并发,台风多,强度强,同时霾范围广,影响大。

2016年,气象部门共启动了22次应急响应,应急天数达到了86天。23次加密观测和卫星观测,发布了暴雨、强对流、台风预警共649期,通过各种渠道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送给32亿人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了85%以上。气象防灾减灾在政府的领导下,多个部门联动,社会共同参与。白皮书中也介绍了相应的数据,包括我们成立防灾减灾机构、制定气象灾害专项预案、将气象乡镇街道气象灾害纳入政府职责、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制度管理方面的情况以及“十三五”规划建设,还有我们气象信息员覆盖的情况。

去年国家突发事件信息发布系统也得到长足的发展,我们已经汇集了15个部门71种信息,1.3亿人次接收,建立了全网发布的绿色通道,同时建立了“12379”统一标准的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这成为我们重要的一项业务。对于公众服务这部分,国家统计局对全国的公众气象服务公众满意度的调查评分去年达到了87.7分,创了2011年以来的最高值,这个既是对气象部门的鼓励更是对气象部门的鞭策,气象部门将继续努力,让社会公众对气象服务更加满意。

中国天气网是中国气象局气象数据权威发布的门户网站,中国天气网的影响力在不断的扩大,同时国家级的广播电视媒体平台制作的气象影视节目也创了新高。中国气象频道在300多个城市落地,覆盖人口大概是4.4亿。气象服务的后端是由一些机械化的预报服务融入到我们智慧城市建设,包括多模式精细化的预报产品,通过多种渠道,如网络,电视,媒体,手机客户端等提供给社会精细化的气象服务。

气象科普也是非常重要的公共服务内容,2016年全国气象科学知识普及率达到了77.16%,及时开展相关的科普宣传活动,整个社会气象科普的水平也在稳步提升。同时在行业气象服务,如农业、环境、交通、航空、能源、海洋等方面,气象部门跟相关部委一起推动了相关行业气象的蓬勃发展。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我们去年出版了年度气候变化绿皮书,发布了温室气体公报等,针对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我们提供了相关的决策咨询和信息服务,参加全国城镇规划的编制等。针对全国植被生态质量重点水体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气象监测的评价服务,包括气候变化对全国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人工影响天气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服务,及时开展增雨作业开发空中云水资源。

前面的服务需要有后端的支撑,综合气象观测为气象预报服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成功发射了风云四号A星以及碳卫星,在全国部署新一代天气雷达数量达到了190部,自动气象站达到了57000多个,形成了一个天、空、地综合监测系统,地面气象观测全国乡镇覆盖率达到了96.5%。同时气象预报准确率在稳步的提升。

我们的气象服务在蓬勃发展,中国气象局出台了一些政策和措施来规范气象服务的市场监管,提出了有标准、有制度、有机构、有人员的气象服务监管业务,印发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不断通过气象资料和产品开放激活社会气象服务活力,中国气象数据网作为公共气象服务数据平台,向社会提供了30多种基础资料产品和960多种卫星遥感数据产品,总数据量达到了3PB。2016年中国气象数据网新增用户注册数是47327个,访问量突破了5800万次,产生经济效益超过1.3亿元。

【洪兰江】好,下面我们进入记者提问环节。

中国气象报记者提问。中国网 刘桢珂 摄

【中国气象报记者】我是中国气象报记者,4月26日今年第一号台风“梅花”在西太平洋生成,我的问题就是,能否介绍一下今年台风整体形势是怎么样的?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王维国回答记者提问。中国网 刘桢珂 摄

【国家气象中心气象服务首席 王维国】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今年第一号台风“梅花”4月26日上午生成,27日晚上减弱消亡,生成强度不是太强,生命史也比较短,并且这个台风在生成的时候距我们国家比较远,对我国没有产生影响。对比常年来看,今年台风生成跟常年相比是属于正常偏晚,今年台风趋势是按照国家气候中心4月份滚动预测,预计今年台风形势接近常年并偏少。

经济日报记者提问。中国网 刘桢珂 摄

【经济日报记者】我是经济日报的记者,我想请问一下周兵首席,今年华南地区的雨季偏晚,请问具体的情况如何,成因是什么,帮我们分析一下,谢谢。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周兵 中国网 董宁 摄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服务首席 周兵】今年华南地区的雨季确实偏晚了14天,在4月20日左右雨季开始,比去年的3月21日偏晚了30天。从监测情况来看,今年在广东广西福建海南等地出现了多次暴雨过程,其中也出现了140毫米左右的特大暴雨量级过程。3月以来我国南方暴雨是5次过程,与常年相比基本上相当,但是比去年同期的10次暴雨过程明显偏少。从成因上看,可以看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带总体是偏长的,位置偏北,来自低纬度的水汽沿着西太平洋副高外围向我国东部的江淮和黄淮等地输送冷气,在华南地区相对来说形成了水汽的扩散期,从而导致了该地区前期降水的偏少,大致情况就是这样。

人民网记者提问。中国网 刘桢珂 摄

【人民网记者】我是人民网的记者,4月份我国北方地区经历了两次沙尘天气,想问一下这个成因是什么,跟去年以及往年相比也是偏少的,请问专家可以说一下成因是什么吗,谢谢。

【周兵】我们看到4月份有两次沙尘天气,从气候变化的角度上来讲,沙尘天气尤其是春季的沙尘天气一直呈现出偏少的特点,今年两次沙尘天气主要原因一方面是跟在4月中旬蒙古气旋的生成加强东移到蒙古国东部以及我国东北的西部有关,对西北地区东部和内蒙古中东部地区造成了影响,出现了沙尘天气。另外一个过程出现在三天以后,是由于中亚地区的反气旋前沿西北气流影响,导致我国新疆南部地区出现沙尘天气。沙尘天气总体次数是减少的,强度也是减弱的。

【洪兰江】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在此预祝各位媒体朋友“五一”节日快乐,阖家欢乐!谢谢大家。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刘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