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特写!李克强冒雨考察“新”“旧”开封:
这3句话真给力

2017-05-09 07:57 来源: 猛犸新闻客户端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开封过去以‘古’闻名,今天通过自贸区要以‘新’出彩。”5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到河南开封考察,在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总理说出了这句话。为何总理会来到开封,站在会仙楼远眺,眼前的棚户区景象仿佛是河南棚改现状的一角;来到中联重科产业园了解,传统工业通过创新而充满活力的实事,好像是河南产业发展转型的体现;创新发展显露“开”的锋芒,文化经脉展示“封”的传承,这座古城开与封的融合,或许就是古老河南当下前进的缩影。

“古城修复是历史责任,而老城区居住环境改善是迫切需要,二者不可偏废。”

站在会仙楼,南北远眺,八朝古都开封的核心城区尽收眼底。北面,细雨中的新造的七胜角古建筑商业中心,与周围清明上河园、翰园碑林等景区配合的相得益彰;南面,一片高度不超过5米的年久棚户区一览无余,各色平房坐落纵杂狭长的小道中,有“年代”的味道,但更显“破败”之感。

(新华社图)

(会仙楼)

5月8日上午的细雨中,来到河南开封考察的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正是站在会仙楼上,注视着眼前的这座古都。一北一南,一“新”一“旧”,对比明显,若是二者融为一幅画卷,取名“开、封”,恐怕再合适不过。

开是前进发展,封是保留维护。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开封来说,这二者融合,正是如今开封变化要同时兼顾的。而保护古城风貌与改善老城区居住环境任务同样繁重。“古城修复是历史责任,而老城区居住环境改善是迫切需要,二者不可偏废。”登高后,李克强总理说。

因是古城,开封市区如今还留有多处棚户区,改造棚户区,是开封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一次次棚户区的成功改造,也让古城一次次增添新的魅力。如今已经成为开封新名片“七胜角”,曾经也是棚户区地带,开发后,那片土地恍如焕发新生。

而总理视察开封的这片棚户区所在的辖区内,有着救苦庙、普济寺等多处历史文物资源,北宋时大晟乐府也所在此处。若被合理开发改造,谁说不是下一个开封的名片呢?

其实为改善人民群众居住条件,2012年以来,开封就实施建成区内各类棚户区改造,截至目前,已改造房屋面积1246万平方米,7.3万户,其中古城区内256万平方米,3万户。开封市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计划改造各类棚户区房屋面积265万平方米,2.08万户,力争到2020年年底基本完成建成区内各类棚户区改造。

(李玉鑫拍着沙发说,李克强总理来我家就坐这儿,我现在还晕乎乎的,总理怎么会来我家呢?)

(李玉鑫家的小院)

开封的棚户区存在与改造现状,仿佛是“河南缩影”。河南一座座古老的城市中,哪个不和开封一样存在着棚户区,存在着百姓居住亟待改善的任务呢?

“你们希望棚户区改造吗?”“你们希望棚户区改造后回迁吗?”李克强总理在开封棚户区的普通百姓家问出这样的话,足以看出他对开封、对河南如今棚户区改造,对百姓居住环境的关心。

近年来,河南棚户区改造缔造出了“河南速度”、“河南模式”。2016年河南省实际开工棚户区改造36.91万套,超过目标任务。

2017年,河南省全省计划在上一年度新开工棚户区改造36.9万套(户)基础上,再新开工棚户区改造42万套(户),基本建成30万套。

河南省住建厅住房保障处处长董海立曾在接受采访时说,今年中央下达河南的棚户区改造任务是42万套,截止到4月底已开工是22.48万套,开工率达到了53.5%,有9.78万套通过货币化安置,占到已开工总量的43.5%。对开工量超过两万套的城市,将重点跟踪督导,项目进度慢的要通报直至约谈。

“开封过去以‘古’闻名,今天通过自贸区要以‘新’出彩。”

“开封过去以‘古’闻名,今天通过自贸区要以‘新’出彩。”在开封考察时,李克强总理来到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综合服务中心,他说出了这样的话。

伴随着河南自贸区的落地,河南迎来的新的发展机遇,这种机遇前所未有,对于开封而言,这就像是吹来的东风,趁势而上,让古老的河南文化,有更多机会展露世界。

河南自贸区开封片区,通过"放管服"改革,新登记注册企业时间缩短4/5。总理说,开封既不沿海又不沿边,但通过自贸区试验照样创出了一流经验。

这里在三证合一、五证合一基础上,按照国务院多证合一要求,整合为二十二证合一,以减证带动简政。总理称赞,创建自贸区目的是打造改革开放高地,最终要让审批程序越来越简,监管能力越来越强,服务水平越来越高。

作为河南省的试点,开封市“二十二证合一”改革,无论是整合证照的数量,还是信息化的先进程度,都成为领跑全国的开先河之举,必将实现河南省商事制度改革新的突破。

“简政放权,是力打造城市经济发展‘软环境’的关键之一,开封的做法如今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焦点。”中国产业集聚研究专家、河南广电全媒体特约评论员杨建国说,这一点的改革与创新,为开封释放出了放出巨大红利,也为全民创业、扩大就业、升级结构起到重要支撑。

在杨建国看来,自贸区最大的红利之一,就是拥有先行先试、制度创新等条件,而开封抓住了这个红利,借自贸东风,扬发展大船。

“利用好自贸区的优势去发展社会经济建设,明显可看出开封这方面已经发力,而未来,开封还可以利用自贸区,有更大发展,那就是打出特有的‘文化牌’。”杨建国说,作为“一带一路”上著名的旅游城市,开封有明显的“文化”优势。

杨建国称,文化发展正形成多元化、多思维的系统。文化与经济社会结构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结合在一起。郑州、洛阳、开封都有非常悠久的文化,而通过自贸区进行文化输出,就是变相的进行另一种经济产业发展,而这种今后文化产业的缔造,会更为长久,因为文化与历史一样,是永远的宝藏。

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马力拖拉机,“中国制造2025”更需要大马力发动机。

在开封,“新”与“旧”这组“反义词”,体现在民居环境,体现在古老文化和“时尚”自贸区,还体现在了产业发展升级。

李克强总理在考察中联重科开封工业园时,在企业开发的工程机械物联网云平台大屏幕前驻足良久,详问分布在全国各地的工程机械大数据。获知今年1至4月其活跃度大幅上扬,总理说,这印证了工程开工率提升和整体经济数据走强。

中联重科开封工业园,从事着谷物联合收获机、玉米联合收获机、大中型拖拉机等农业机械产品的研发、生产、制造、销售及服务。如今这家企业,已取得了13项省级科学技术创新成果,98项自主知识产权,其中独占专利9项。形成了907种拖拉机资源、167种小麦机资源、30种玉米机资源的积累。

2016年,中联重科开封工业园克在行业整体低迷的形势,经营业绩依然逆势增长,实现产值19.8亿元,利润1.27亿元。

一个曾传统的装备制造机械企业,运用着流行的大数据分析,这“旧”与“新”的结合,让企业更有生命力,这不就是转型升级的写照之一吗?

在中联重科开封工业园,走在生物制料机前说,秸秆产业是个很重要的产业,秸秆资源化利用应该引起重视,秸秆是个大产业,是“金山”。

总理过去考察东北时提出要在制造大马力拖拉机上实现突破。此后国产拖拉机一路加“马”。此次考察,总理在开封产业园登上一辆自主生产的230马力拖拉机,他说,农业现代化需要大马力拖拉机,“中国制造2025”更需要大马力发动机。

“总理提出的方向是‘大马力拖拉机’,并且强调企业‘一定要发挥大国工匠精神’。前者指的是传统产业,要做好产业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向产业链的高端方向升级;后者指的是传统产业要全面提升质量水平,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杨建国分析。

创新,是本次李克强总理考察时的又一核心关键词,从秸秆产业,到大马力拖拉机,再到物联网,离不开的就是创新。

2016年,河南省打响转型发展攻坚战,装备制造行业把改善供给侧结构作为主攻方向,通过工艺创新、产品创新,从生产端入手,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400亿元。

“河南,已经建立并正在完善立体科学的产业体系和产业生态。通过此次李克强总理的考察,可以看出,以中联重科为代表的企业,在开封,在河南已经为转型创新起了好头。”杨建国说,今年4月,河南先后举行了“集聚区观摩”和“产业发展座谈会”,而主题就是产业提质转型升级。在这个重要时间关口,李克强总理来到河南,除了看自贸区外,也给河南制造、河南产业提质转型发展这个大命题,打了强心针。(肖萌/文 沈翔/图)

234.jpg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于士航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