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我国首次实现深海数据长周期稳定实时传输
及共享应用

2017-06-22 11:10 来源: 中科院网站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6月19日上午,“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A类)深海实时传输潜标系统成果推介暨发展战略研讨会”在青岛召开。中科院重大科技任务局、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研发单位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声学研究所,应用单位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相关负责人,以及中科院海洋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监理组专家等共计40余人参加会议。

会上发布了西太平洋深海潜标数据系统。2016年底,海洋所西太平洋综合考察航次首次实现了深海数据的实时化传输。截至目前,深海观测数据已成功连续实时回传190余天,包括上层1000米的海水流速、流向和回声强度等详细数据信息,创造了国内外有明确文献记录的实时获取深海数据的最长工作时间,标志着深海数据的实时化传输已经进入稳定运行阶段。

上世纪90年代,海洋卫星技术的发展实现了海洋表层数据的实时传输,美国、日本建成的浮标阵列提供了实时的海气通量和上层100米水深的海洋监测数据。2016年底,中科院海洋所开展技术攻关,研发了无线水声通讯传输方案并首次实现了深海数据的实时化传输,科学家和业务用户可以通过电脑和手机终端实时掌握深海大洋的动力状况,改变了传统潜标观测每年只能采集一次的问题,对深海数据的查看模式从“录像回访”变成了“现场直播”。

深海数据实时传输对海洋预报系统的完善和科研成果的加速产生意义重大。海洋所所长王凡表示,深海观测数据成功连续实时回传190余天,标志着我国深海探测和科学研究能力稳步提升,为保障国家海洋环境安全和实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支撑。

会上,海洋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大气所三方签署了“西太平洋深海实时化潜标观测数据使用战略合作协议”,依托各自在相关领域的优势,对深海实时化观测数据进行了拓展性应用,将加速我国海洋与气候预报和环境保障业务系统的建设步伐。王凡向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和大气所移交了系统安装盘,标志着西太平洋深海潜标数据开始共享。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将把西太平洋实时化潜标观测数据资料与现有深远海海洋环境预报模式相融合,及时修订温盐流和短期气候预报产品,提高海洋环境预报精准度,提高国家海洋环境安全保障能力。大气所将利用西太平洋实时化潜标观测数据发展和改进海洋动力模式,开展深海海洋环境参数化和模式数据同化等研究,对现有潜标站点进行评估。

与会专家围绕深海潜标实时传输技术升级、用户需求及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会议现场

科研人员介绍西太平洋实时化科学观测网建设最新进展


中科院海洋所、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中科院大气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任晶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