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以制造业华丽转身为突破口 为“中国制造2025”树“苏州标杆”

2017-10-06 09:16 来源: 新华日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9月21日,中科院安全可控信息技术产业合作项目“落子”苏州昆山市。未来几年,该项目可带动上下游产业链总投资超100亿美元,将催生千亿级安全可控国家信息技术产业集群。抢下千亿级产业“先手棋”,成为苏州贯彻落实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苏州工作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

“苏州要在更高的坐标系中提升发展标杆,始终保持敢为人先、奋发进取的干事创业精神状态,继续当好全省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探索者。”9月18日,在省委常委会研究苏州工作的专题会议上,省委书记李强一席话让苏州市的领导干部倍感振奋。

“省委要求苏州今后发展要突出主攻方向,作为江苏最大的制造业基地,全力推进制造业强市战略就是我们的主攻突破口!”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周乃翔说,强大的制造业基础是苏州改革发展的成果和优势所在,也是苏州转型升级继续领跑的根基,一定要紧咬目标不放松,全力以赴把苏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强市,为“中国制造2025”树立“苏州标杆”。

强化“制度供给”,

助力大制造“生骨长肉”

发达的制造业是苏州最显著的标签。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在全省率先走出了一条以制造业为主的开放型经济之路,并迅速发展成为全国第二大工业城市、全球瞩目的制造业基地。到目前为止,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连续4年保持在3万亿元以上,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省的18%、全国的3%。

“大”不是目的,“大而强”才是苏州的追求。苏州主政者清醒认识到,当前的“大”背后其实隐藏着一系列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制造业整体仍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创新能力不够强,产品竞争力偏弱,高端供给不足。

必须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步伐!苏州围绕“大而强”目标发出动员令。2015年,该市出台《中国制造2025苏州实施纲要》,对制造业近十年发展规划作出总体部署;去年9月,又制定“3+1”政策文件,核心目标瞄准“十三五”时期,要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苏州制造业发展依靠的区位、资源和人口等优势正在衰减,要让‘一基地一高地’建设落到实处,必须从制度供给方面大做文章,推动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自觉进入制造业。”苏州市政府专家咨询团负责人、苏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方世南教授认为,省委常委会要求苏州成为新的发展标杆,苏州要干的第一件事就应该瞄准这个目标加油干!

实际上,苏州早已积极行动起来。利用“苏州市工业企业资源集约利用信息系统”大数据平台,该市给每个企业进行百分制打分,在政策资源上实行“差别化配置”:正向激励优质企业,同时反向倒逼低端低效企业加快提升发展质量,把企业引进转型升级通道中去。通过一个“综合金融服务平台”,苏州中小微创新型企业找资金犹如淘宝交易一样便捷,去年该平台共解决了6000多家企业超过2000亿元的融资需求。苏州每年还安排了18亿元年度人才专项资金,完善40条人才扶持政策,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出台多个降低企业成本的政策性文件,去年为全市制造业企业降低成本330多亿元。

加速“人机融合”,

“苏州智造”成为养眼风景

“迅速推动体量庞大的制造业提档升级,苏州的发力点是智能化。”今年7月召开的苏州制造业大会上形成发展共识,并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的意见》,加快制造业智能化转型,全力争创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区。

走进亨通集团的“光纤预制棒智能生产车间”,各种智能化操作令人震撼:机器人轻松抓取400公斤的超级光棒;芯棒车间集中控制室中控台上,摆放着各工序的集中控制界面,近2万个控制参数有序分布;车间内每台设备上安装传感器,借助物联网,只需几人就可实时监控和集中控制所有设备。

这样的场景在苏州制造业领域次第铺展开来,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智能示范车间98个,预计推动600家企业智能装备升级、推广应用万台工业机器人。

“发展智能制造,可以有效破解我们的能源、资源和环境硬约束。”苏州经信委副主任李忠说,智能制造并非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通过“人机融合”,以高效能提升实现产品向高端供给和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目前,苏州正创新打造“政社企”智能制造推广模式——政府致力于政策引领营造生态,社会组织专注于服务引领提供支撑,企业定位于示范引领全面应用。设在苏州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华东分所所长吴良松说,发展智能制造,企业需求各异,需要拿出个性化解决方案。苏州已建成智能工业融合发展中心、工业大数据创新中心等十大服务载体,政府拟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年内帮助30家企业完成诊断并拿出方案。

现在,苏州已建设形成5个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国家工信部领导近日在苏州考察时盛赞,苏州是全国最有条件和优势率先从“制造”向“智造”转变的地区。

踏准“创新步调”,

挺近“微笑曲线”两端

在苏州,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新兴创新型产业蓬勃生长。加速转型的庞大制造业,也成为集聚创新资源发展新兴产业的强力支撑。

凭借良好的制造业基础,苏州已集聚众多高端创新资源。7月1日,江苏冶金技术研究院在张家港揭牌,将建设成为集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于一体的江苏省新型研发平台。此前不久,北京大学分子工程苏南研究院在常熟揭牌,成为北大“十三五”期间在全国首家筹建的专业研究院,重点围绕新材料、新能源、先进制造等领域开展关键技术应用研究和集成创新。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内,不仅分布有冷泉港亚洲、中科院纳米所这样的一流科研机构,还聚集了牛津大学、哈佛大学等32所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名校区”。

苏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李亚平认为,推进制造强市建设,必须始终聚力创新,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推动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苏州产品向苏州品牌转变。目前,苏州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2.9%,高于全国6.7个百分点。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新组建的9个专业性研究所有7个在苏州。

“这个药物的专利已转让给一家世界500强企业,转让费33亿美元,这也是我国首个生物制药专利转让。”在苏州工业园区信达生物制药(苏州)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德超指着一瓶标有“IBI308”的药物对记者说。其创新团队正建立起一条包括10个新药品种的产品链,要把信达生物打造成苏州的“创新地标”。

踏准创新步调,挺近“微笑曲线”两端,抢占价值链高端,已成为苏州制造业领域的自觉行动。目前,苏州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超过60%。

融合了新技术、新模式的制造业,爆发出崭新的发展能量。今年上半年,新兴产业以全市规上工业28%的企业数量占比,创造了50%的产值、57%的利税和59%的利润。(记者 高坡 李仲勋 孟旭)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曹志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