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甩掉穷帽子 踏上富路子
——宁夏西海固脱贫销号村见闻

2017-12-18 17:04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银川12月18日电 题:甩掉穷帽子 踏上富路子——宁夏西海固脱贫销号村见闻

新华社记者 陈晓虎、邹欣媛

水泥路通村,危窑变新居,产业从无到有,老百姓有了奔头……随着扶贫举措精准注入,宁夏西海固地区一批批贫困村开始摘掉穷帽子,满怀梦想与期待,加足马力奔小康。

活力

沿着一条干净的村道,记者驱车来到宁夏固原市原州区大店村,彩绘的围墙映衬着一排排新居,村支部赫然挂着“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土地股份合作社”的牌子。

“几年前,全村种地还二牛抬杠呢!”村支部书记赵武提起大店村的变化,满脸笑容。他说,以前全村310户人家中,贫困户占了一半。去年村子摘了穷帽,1000多亩坡耕地陆续应平尽平,老百姓种地收割用上了拖拉机。

大店村只是西海固众多脱贫村的缩影。西海固,山大沟深,干旱少雨,贫困人口集中,是宁夏脱贫攻坚主战场,包括海原、同心等9个贫困县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全区41.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85.6%。中央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以来,许多贫困村获得了脱贫致富的新动力。

距离同心县城80多公里的贺家塬村,几十年来,进出只有一条烂泥沟,沟道还常有塌陷的深坑,3年来,全村通了水泥路,发展了产业,新居成排,整村脱了贫。杨廷云一家三喜临门:搬了新家,买了两头牛,还从预旺镇娶来了儿媳妇。记者采访时,他正忙着喂牛,他说,以前贺家塬的小伙子去相亲,人家一听村名就说“拜拜”,可现在不一样了。

就连银行业务、亮化工程都延伸到脱贫村。多年前,老百姓靠挖甘草过活的盐池县曾记畔村,如今几家商业银行陆续在村部设立了综合服务点。前不久,村子还装上了太阳能路灯,成为大山深处夜晚的一道风景。老百姓兴奋地说,“屋里亮,屋外亮,心里更敞亮”。

奔头

“种土豆、养鸡都适宜”“干部让种啥就种啥”……在脱贫村,基层干部对脱贫有了思路,尝到甜头的老百姓也对干部多了信任和支持。

3年来,贺家塬撂荒的土地上生出了十几种产业。研究政策,对接项目,调整结构,驻村第一书记丁海燕带领工作队,在全村试种了无核葫芦和黄花菜各300亩;调整种植了2100亩小杂粮和1000亩苜蓿;扩大了牛羊养殖规模,向市场打出了绿色“滩养鸡”的牌子。贫困户杨六娃一家不管村里倡议种什么,她都带头尝试。“去年尝试种覆膜黄花,产量比没覆膜的好很多。”

各种扶贫增收信息点燃了群众学习新技能的热情。“这山洼里还能大规模养鸡?想都没想过!”海原县官庄乡高台村贫困户赵九江说,虽然从没大规模养过鸡,但前阵子驻村干部鼓励养鸡还给补贴时,“心想养总比不养强”,就花了1.3万元买了2000只鸡苗,在技术员的指导下,喂了三四个月后,出栏挣了3万多元。

坚持诚信为本的贫困村让老百姓相信“诚信贷款”也能摆脱贫困。曾记畔村支部书记朱玉国心中有本账,“由于老百姓大都准时还贷,全村互助资金从20万元扩充到800多万元,撬动银行贷款5000多万元。现在羊存栏量1.3万只,养羊五六百只的大户10多户,种植2万亩小杂粮,一些村民还准备养猪、养鸡,多种经营,这都靠的是信用”。

憧憬

脱贫了,致富咋办?返贫咋办?同心县委书记马洪海说,脱贫是底线,小康才是目标,我们正在及早谋划,科学落实一个个举措,为积贫积弱的村庄加足奔小康的马力。

“这个村还是要以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标准化种植。”海原县官庄乡乡长刘晓强边分析边打算,农户一家种植七八十亩山地马铃薯,一般都不倒茬、不换品种、覆膜也不标准,更谈不上田间管理,主要靠天吃饭,收入不稳定。而合作社能把生产资料整合在一起,整个产业就能上个台阶。

海原县扶贫办副主任杨建军告诉记者,贫困村之所以能脱贫,主要是确立了适宜的扶贫产业,他们更需要持续稳定的政策支持以及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动力。

要致富,贺家塬还有很多路要走。丁海燕今年一直在抓党建,不仅建设新村部,还强化党支部建设。现在大家尽量使产业稳扎稳打,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一级带头人接续壮大扶贫产业。

“同心聚力谋发展,齐心共筑贺塬梦。”丁海燕说,全村最大的梦想就是让老百姓真正过上富裕生活。

随着互助资金的增长,今年,曾记畔村实现了建设互助养老院、娃娃上大学不愁学费、村民不掏钱能享受医保的三大梦想。朱玉国又萌生了未来几年的新打算:“实现医疗保险、产业保险等全覆盖”“年末养殖补栏力度加大”“扩大劳务输出”……

梦想无止境。采访中,记者深切地感受到,在西海固脱贫村,每户人家都有一个“小康梦”!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韩昊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