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江西抚河流域先秦遗址考古调查项目取得重大成果

2018-01-03 10:35 来源: 文物局网站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2017年12月24日,江西《抚河流域先秦遗址2014-2017考古调查项目》结项暨业务委托评审会在江西宜黄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北京大学、西北大学、武汉大学和湘、浙、粤、皖等南方考古院所的专家,听取了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项目情况的介绍、具体承担单位西安弘道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限公司的汇报,并复核了项目组的工作验收单、检查了项目承担单位提供的成果材料后,认为该项目目标明确,组织规范,科学实施,成果显著,一致同意通过验收并结项。

顶层设计  创新机制  业务委托 上下联动

江西省宜黄县是国家文物局对口支援县,国家文物局重点围绕加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力度、支持宜黄县文博单位建设、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文化遗产相关产业发展等4个方面给予支持。抚河流域先秦遗址考古调查即是由国家文物局立项批准的专题考古调查项目,其目的在于摸清这个区域先秦遗址的基本情况,建立抚河流域先秦遗址数据库,奠定抚河流域建立先秦文化编年序列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了解抚河流域先秦时期遗址分布形态和规律,探寻抚河流域先秦文化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中的价值和地位。

项目由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联合抚州市、县文博单位,通过与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合作,并履行采购程序,将田野调查、考古钻探及基础资料的整理工作委托给西安弘道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有限公司。这样的合作机制取得了良好成效。

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南方地区区域调查的有效方法

调查工作在抚州市所属 11个县(区)展开,在4000平方公里调查范围内,新发现先秦遗址337处。调查工作主要集中在区域内河流沿岸及邻近各支流的山脚或开阔地带,以境内抚河及其支流为重点对象,同时兼顾市境信江、赣江水系的部分小河流经地段。

南方地区植被茂密,林深树密,田野调查的难度极大。在实践中,西安弘道公司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他们参照区域系统调查的方式,严格执行《田野考古工作规程》,采用考古调查、勘探相结合,通过人为踏查确定遗址。每组成员配备有探工,对踏查确定的遗址及时进行地层堆积和遗存分布的重点钻探,初步查明了各遗址的堆积情况和分布范围,测量并绘制了各遗址平面图。在调查与勘探中,利用RTK、小型无人机对调查中发现的遗址进行测绘与航拍,尽可能获得与遗址相关的更多信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将现代科技手段贯穿于整个考古工作之中,提高了野外工作水平和效率。在调查之前,利用高清卫星图片寻找环壕聚落,并以环壕遗址为中心,向周边两公里范围进行辐射调查,发现了一批不同规模的山岗类和环壕类两类遗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发现了100处环壕遗址,其数量之多,形态之丰富,保存状态之良好、聚落结构之清晰在江西尚属首次,大大超出此前的学术认知。

从无到有的突破性学术成果

本次调查新发现的遗址数量是原有已知遗址数量的十倍以上,不仅绘制了抚州市先秦遗址分布总图及各县市区分图,完成了抚州市先秦遗址数据库的建设、各县市区的先秦遗址勘探报告,并发表了部分调查成果。项目形成的资料照片4万3千余张。调查成果以县为单位,每县一套10册资料,从勘察报告、遗址调查表、探孔登记表、勘探日记、记录到资料清单、移交清单,内容详尽、体例科学、资料清晰。

与此同时,还开展了初步研究工作。一是对调查采集的标本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初步进行了分期工作,以资溪、东乡两县为例,共分为新石器时代末期、夏至早商时期、晚商时期、西周早中期、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战国时期六个阶段,形成了分期表,是今后建立抚河流域先秦考古学文化编年序列、深入研究该区域先秦时期文化面貌、社会结构等重大课题难得的基础性实物资料。二是对调查发现的环壕类聚落和聚落群、山岗类聚落和聚落群进行了梳理和分类,其聚落形态是先秦时期社会结构的反映,应有等级差异,是社会复杂化的重要体现。三是考古成果及时发布,其中《江西抚河流域考古调查报告Ⅰ、Ⅱ》已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相关的《调查简报》和《调查报告》等资料成果即将陆续发表和出版。

这项工作的实施使得抚河流域成为迄今江西省境内发现环壕数量最多的地域,虽然尚未发现面积超过25万平方米以上的环壕聚落,但从小型环壕聚落如此星罗棋布,环壕聚落建造所需的大量劳动力及聚落规模的差异都体现了当时社会结构的复杂化。因此,有关环壕聚落的发现和研究,将有助于区域社会复杂化进程研究的开展。

鉴于环壕聚落的重要性,项目设计和实施了重点勘探和考古发掘。通过对宜黄锅底山环壕遗址重点钻探,发现该环壕遗址由四周环绕城墙的台地、壕沟、壕堤组成。台地为长方形,总面积6800平方米。壕沟北宽约40米、西宽约38~43米、南宽约36~43米、东部情况不清。壕沟外为壕堤。遗址周边发现同时期的山岗坡地遗址9处,由此推断此区域应是以锅底山环壕遗址为中心的聚落群。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对锅底山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揭示出城墙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壕沟系人工挖掘而成,其始建时代为新石器时代晚期,与筑城时代吻合。壕堤解剖表明亦为人工堆筑而成,堆筑方式、堆积情况与城墙相同。

评审会上,与会专家高度肯定了本项目取得的工作成果。一致认为,项目从课题设计到实施,有明确的学术目标,有合理的技术路线,有科学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工作机制采取省级考古单位牵头,联合大学、市县文博单位合作,并将调查勘探的野外作业委托有丰富田野经验的公司来负责实施,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从立项至今短短3年,高效完成了目前国内最大面积的考古调查工作,所发现的遗址数量也是最多的,取得的成绩非常出色。项目的实施与资料的提交,规范翔实,成果转化快,堪称典范。这项工作所形成的创新工作方法对于南方同类地形、地貌条件下的考古调查与研究具有示范和推广意义。

专家认为,该项目的开展及其所取得的成果,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初步建立了这一区域的文化编年序列,为探讨南方地区先秦时期人类社会的演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对南方山区丘陵地貌的考古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长江中下游新石器时代晚至商周时期,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其对南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因此,抚河流域开展的考古调查意义重大,它不仅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工作模式,其成果的取得以及初步开展的研究会让南方的先秦时代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专家们还建议项目组要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经验,归纳和提炼学术成果;将新发现的遗址纳入地方政府文物保护工作体系中,加大对遗址的保护力度,并使其成为各级政府文化建设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李政)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姜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