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人文交流是培育澜湄文化的关键

2018-01-11 21:14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网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1月10日,澜湄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在柬埔寨金边召开,标志着澜湄合作迈上新台阶。自启动两年多以来,澜湄合作机制迸发出了巨大活力,取得了丰硕成果,“澜湄速度”和“澜湄效率”令人印象深刻。在中国的引领和带动下,澜湄合作已经悄然改变了次区域合作的风貌,正如王毅外长总结的,澜湄合作正在培育“平等相待、真诚互助、亲如一家”的澜湄文化。在“天天有进展,月月有成果,年年上台阶”的背后,体现的正是澜湄文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其中,人文交流已经并将继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培育澜湄文化做出关键贡献。

一、澜湄合作人文交流大发展大繁荣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开展人文交流的重大意义不言而喻。澜湄合作是中国和湄公河国家共商、共建、共享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已成为本地区最具活力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合作机制之一。在建设面向和平与繁荣的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过程中,人文交流是澜湄合作的三大支柱之一,有关国家给予了高度重视,并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在澜湄合作六方的高度共识之下,澜湄合作框架内的人文交流蓬勃发展,已呈现出大发展大繁荣的态势。

第一,人文交流合作的领域几乎达到了全覆盖。各个领域均已开展了代表性的人文交流活动。文化艺术交流有首届澜湄国际电影周、澜湄艺术节、澜湄文化行等;青年交流有第二届“澜沧江—湄公河之约”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澜沧江—湄公河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训练营等活动、第12届澜沧江—湄公河中外青年友好交流活动等;妇女交流方面有澜湄流域妇女论坛、澜湄国家妇女实用技术培训班等;旅游方面有2016澜湄国家旅游城市(三亚)合作论坛、澜沧江—湄公河旅游城市合作联盟等;教育方面有澜湄国际职业学院、澜湄职业培训中心以及中国政府提供的1.8万人政府奖学金和5000名来华培训名额等;卫生方面有跨境联控传染病、为五国培养更多公共卫生领域专业人才,开展为当地白内障患者实施免费复明手术的“光明行”行动等;宗教方面有澜湄六国佛教领袖对话、佛牙舍利赴缅甸泰国供奉等活动。除了这些较大规模的活动之外,还有大量中小型活动。可以说,澜湄合作框架下的人文交流已经在起步阶段触及到了各个方面。

第二,人文交流合作根基深厚。人文交流合作井喷式的发展,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绝大部分合作是在现有大量成果积累的基础上,经过进一步拓展逐渐成型的。澜沧江—湄公河中外青年友好交流活动已经举办了十几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这与中国和湄公河国家长期开展大量双多边青年交流活动密不可分。“光明行”行动是以中国国内大规模集中开展成熟的白内障复明手术这一社会健康惠民工程为蓝本,在澜湄合作机制平台上予以跨国传播和推广。澜湄佛教交流之所以能在短期内开展,部分源于各国佛教界长期秉持“法乳同源、和合共生”理念,广泛开展了跨宗派对话。因此,人文交流方面的“澜湄速度”是厚积薄发的实践产物,是对长期零散的人文交流活动的再整理和重新盘活,由此体现出的国际人文交流厚度,也是人文交流能够短时间内取得大量成果的原因之一。

第三,人文交流机制化程度正在不断加深。从现有各类人文交流活动来看,注重人文交流的机制化建设已经逐渐成为合作主流。很多活动通过按期连续举办、设置常设合作机构、建立固定联络制度等方式,助推澜湄人文合作扎实走向长期化、正规化。这实际上也符合开展国际人文交流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系列成功经验。虽然人文交流的机制化并不会短期内立刻见成效,但是长远来看,惟有实现机制化合作,才能确保人文交流行稳致远。目前,澜湄合作框架下的人文交流正在呈现这样的可喜势头。

二、澜湄文化是推动合作深入开展的内生动力

平等相待、真诚互助、亲如一家,既是对澜湄合作未来发展的期许,也是澜湄合作启动以来取得各项成果的经验总结。这其中蕴含了澜湄合作的平等性、开放性和包容性,浸润着共商共建共享的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说,澜湄文化不仅是澜湄合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推动澜湄合作深入开展的内生动力。质言之,澜湄文化也是接地气的“推土机”。

澜湄文化从实践中提炼,也必将在实践中发挥重大作用。澜湄合作刚刚起步之时,外界难免疑虑澜湄合作是不是“别有所图”?但是两年多的实践充分证明,谁越早搭上中国发展的时代快车,谁就越早获益于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蓬勃发展优势。澜湄合作的开放性经受了历史和现实考验,澜湄文化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通过45个早收项目、13个中方倡议和大量澜湄合作基金的贯彻实施,平等相待、真诚互助早已成为解决问题的既定模式和开展合作的标准流程。这大大减少了有关国家积极合作的沟通成本和误解几率,各方可以加快共同发展进度,直入主题,由此逐步培养了澜湄合作务实扎实的优良作风,不断为澜湄合作的顺利推进,夯实共识和共赢的基础,助推澜湄合作走进“快车道”。

澜湄文化是澜湄合作的魂。澜湄文化绝非可有可无,否则空泛的澜湄合作只能浮于表面,迟早泯然于众人。澜湄文化塑造了澜湄合作的国际气质和风貌,也是对共享发展的郑重宣示。从中国的角度讲,澜湄文化是对中国周边外交政策理念的提炼和升华,符合中国一贯坚持的亲诚惠容理念和睦邻友好政策,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要求。从湄公河国家角度讲,澜湄文化提供了舒适度和获得感,可以实实在在以心相交,为大力推进合作保驾护航。

三、“亲如一家”是培育澜湄文化的长期目标

在澜湄文化“平等相待、真诚互助、亲如一家”三项内容中,“亲如一家”是培育澜湄文化的长期目标和落脚点。毋庸讳言,达到“亲如一家”的程度对现阶段的澜湄合作来说还较为遥远,但是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亲如一家”是具有现实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的,关键就在于加大人文交流活动的力度,推动人文交流继续保持繁荣,结出更多硕果。

人文交流是践行“亲如一家”最恰当的途径。特别是在青年活动中,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互学互鉴,共同学习,使得参与澜湄青年交流活动的六国青年人,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培养深厚友谊。这一过程有助于引导六国青年人深入理解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学会包容理解。这正是“亲如一家”的必经之路。正如参加第12届澜沧江—湄公河中外青年友好交流活动的一位泰国青年人所说的“(青年人应)多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和他们交流。这样,就可以加深彼此的了解”。在这样的氛围中熏陶出来的“澜湄一代”,一定会为澜湄合作框架下的人文合作注入新的活力,“亲如一家”的理念也会通过他们更加深入人心。

人文交流为培育“亲如一家”提供不竭动力。“亲如一家”的重要前提之一,就是让各国人民要多走走多看看,互相“串门”,让“神秘”的国家不再神秘,使得彼此真正成为邻里。2017年,中国游客赴越南突破400万人次,赴柬埔寨突破100万人次,赴泰国预计突破950万人次,湄公河五国来华人次也有大幅上涨。这些旅游新现象,既是人文交流大发展大繁荣的成果,也是进一步深化人文交流的良好基础,同样是迈向“亲如一家”的重要一环。各国人民通过不间断的交流,互相加深彼此理解,才能真正使得澜湄合作落地生根,才能让“亲如一家”真正实现。

人文交流是培育澜湄文化的关键,抓住这个关键,也就抓住了澜湄之魂的核心。可以预见,在今后人文交流继续大发展大繁荣的基础上,澜湄合作机制将进一步激发强大的活力,为六国人民持续造福。(刘畅,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韩昊辰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