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步伐——访科技部部长万钢

2018-01-31 18:59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不仅再次强调创新发展理念的首要地位,突出科技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还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进行了系统部署。

怎样以科技创新引领全面创新?如何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本报记者专访了科技部部长万钢。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

记者:党的十九大报告把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如何理解这一战略部署的重大意义?

万钢: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是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的必然选择,也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选择,对于提升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将发挥关键性作用。

党的十九大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提出分“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这与科技强国“三步走”目标高度契合。面向未来,我国的科技创新工作必须聚焦主要矛盾,从融入经济主战场转向全面融入经济、社会、文化、国防等领域。

记者:科技部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方面有哪些具体措施?

万钢:十九大报告对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系统部署,提出2035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科技部今后将主要围绕以下六个方面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一是围绕构筑国家先发优势,加强兼顾当前和长远的重大战略布局。以新5类科技计划为载体全面部署实施国家重大研发任务,启动“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进颠覆性技术创新;健全支撑民生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体系;建立保障国家安全和战略利益的技术体系,发展深海、深地、深空、深蓝等领域的战略高技术。

二是围绕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培育重要战略创新力量。加强面向世界科技强国的基础研究,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培育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科学家,壮大创新型企业家队伍等。

三是围绕推进大众创新创业,构建良好创新创业生态。

四是围绕拓展创新发展空间,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五是围绕破除束缚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制度障碍,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国家重大研发任务,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六是围绕夯实创新发展的社会基础,加强科普和创新文化建设。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深度融合

记者:十九大报告强调,“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小企业创新目前的主要难点有哪些?国家层面如何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

万钢:随着近年来“双创”的蓬勃发展,一大批充满活力、具有高成长性的初创企业和中小企业脱颖而出,成为冲锋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前沿的生力军,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中小企业创新面临的问题主要包括:缺乏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精准化政策支持;缺乏支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融资难、融资贵问题仍然存在;中小企业进入特定领域市场仍面临一些市场准入、行业审批、前置审查、备案审核等“门槛”。

从国家层面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要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精准施策和示范带动,优化支持中小企业的公共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环境。首先要落实完善政策,加强精准支持,如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扩大到175%的有关政策。其次要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打造畅通的融资渠道。三是要构建完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益。

记者:要发挥创新在现代化经济体系中的战略支撑作用,必须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的深度融合。请问科技部在这方面有哪些举措?

万钢:近年来,国家通过修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出台配套政策,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取得良好效果。2016年全国技术合同交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大关,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转让增长22%。下一步要进一步加大各项政策措施的实施力度,在完善体系、提升能力、优化服务、促进协同上下功夫。

为科研人员松绑,在更多领域成为全球创新引领者

记者: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近年来我国加大科技体制改革力度,给科研人员松绑,目前还有哪些难点?怎么才能让科技人才安心地做好创新工作?

万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我国科技创新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其中很重要的一个优势就是人才资源的优势。

今后要继续深化科技管理改革,进一步为科研人员松绑助力。加强科技创新政策与其他领域相关政策的协调,解决政策落实中的堵点和难点,把现有的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三评”改革,制定完善科技人才评价的意见,引导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用人单位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还有一点很重要,要加强科研诚信建设,把科研人员的“自律”与制度建设的“他律”有机结合,营造良好的学术研究生态。

记者:十九大报告指出,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请问“具有国际水平”如何实现?

万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创新“三跑并存”中领跑、并跑的比重不断增加,我国将在更多前沿领域进入科技创新的“无人区”。我国要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更多领域成为全球创新引领者,必须要有一支具有全球视野和国际化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要拓展人才培养的国际视野和实施路径,在重大科技攻关的实践中强化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培养锻炼;牵头组织实施若干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扩大国家科技计划的对外开放力度,吸引更多国际顶尖人才来华工作;提高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孵化载体的专业化、国际化水平,吸引更多国外青年才俊到中国创新创业,让我国成为国际青年科技人才的创新驿站。(记者 冯华)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姜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