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绿宝石”托起“乡村振兴梦”

2018-02-09 13:29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贵阳2月9日电 题:“绿宝石”托起“乡村振兴梦”

新华社记者 何天文、汪军、施钱贵

世界自然遗产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荔波县,因为茂密的喀斯特原始森林而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记者迎着冬日的阳光踏进这个黔桂交界处的山区县,处处感受到勃发的生机,“镶嵌”在绿水青山间的一个个美丽村庄,正向人们展现出一幅生态美、百姓富的新图景。

移民新村新气象

走进荔波县“梦柳布依风情小镇”,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一面硕大的铜鼓矗立在广场上,平坦、整洁的水泥路两旁,风格各异的特色民居鳞次栉比,充满“乡愁味”的农家乐忙着接待成群的游客。

这个紧邻荔波大小七孔风景名胜区的“小镇”,融入了当地布依族、水族、苗族、瑶族等民族服饰、餐饮、建筑等文化,通过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吸引商业入驻和更多游客浏览,让老百姓吃上“旅游饭”。

“这儿风景秀丽,气候宜人,游客逐年增多,吸引了许多外地人来做生意。”瑶山瑶族乡高桥村党支部书记朱明怀说,他们村6个村民组186户620多人,一年多前从遗产地核心区域搬到梦柳布依风情小镇,目前村里有110多户出租房屋,一年收入8万元到30万元不等,还有20多户经营餐饮店和小超市。

结合生态保护和易地扶贫搬迁,近年来,荔波县陆续从深山老林里将数以千计的农户搬出来,由政府统一规划建新房和完善基础设施,帮助村民通过发展旅游服务业脱贫增收。

“每个月可领到2000元左右的工资,还可以照管小孩,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瑶山瑶族乡菇类村瑶族妇女谢海英对记者说,她是村里的舞蹈队员,现在每天的工作就是为游客表演猴鼓舞、打猎舞、竹筒舞等民族舞蹈。

谢海英与许多从大山里搬出来的村民一起被安置在乡政府所在地附近的瑶族移民新村,新村依托原有村寨有序扩展,绿树掩映下,一栋栋小楼房温馨而美观。

爱绿护绿擦亮“绿宝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荔波人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和体会。”荔波县委书记尹德俊说,成功“申遗”10年来,到荔波的游客增长了10倍,2017年接待中外游客达到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8亿元,全域旅游持续井喷,“绿色”是最大的吸引力。

2007年6月,贵州荔波和云南石林、重庆武隆一起捆绑申报的“中国南方喀斯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区域达到730平方公里,约占荔波县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

荔波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局副局长吴化明说,地球同纬度地区已是荒芜半荒芜状态,而荔波却是绿满山川、风景独好。为保护好“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荔波实施了严格、精细的管护措施,全县从当地村民中陆续聘用了2000多名专职护林员和生态护林员,从源头增强群众爱绿护绿意识。目前,全县森林覆盖率超过69%,其中遗产地核心区域达到88%以上。

“每个月要上山巡护15天到20天,除了负责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还要进村入户宣传,引导村民爱惜山上的一草一木。”黎明关水族乡太吉村专职护林员蒙文涛说,他管护的1万余亩森林7年来从未发生过火灾和盗伐现象。

“保住绿色,就保住了发展。”尹德俊说,荔波新农村因“绿”更美,乡村旅游因“绿”更旺。近年来,全县迅速发展起130多家民宿经营户、430多家农家乐,乡村旅游带动就业2.5万人,促进5500多贫困人口脱贫。

老房子成了“艺术家部落”

凭借良好的自然生态,荔波一些村庄还吸引了一批国内外艺术家,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元素新动能。

在黎明关水族乡尧古村,闲置的水族木质民居被改造成“艺术家部落”。记者走访发现,老房子里依然摆放着一些农具和以前的村民生活用具,但艺术家们的创作活动却赋予老房子新的生命力。乡政府工作人员说,2017年国庆节期间,一批音乐家在山里举办的国际音乐节,让当地十里八乡的群众大开眼界。

在布依族聚居的朝阳镇洪江村,一些土墙房、木瓦房等老房子,被北京宋庄画家村的50余名画家“认养”,每栋老房子需支付房主1万元,使用期30年。洪江村副主任韦永俊介绍,在这个村子,还有来自瑞士、日本的画家“安身”。

“我们画家喜欢找美的地方,这里生态好、空气好,希望能给创作增加灵感。”来自四川的画家尹坤多年居住在北京宋庄,他“认养”老房子后,已准备把工作室搬到洪江村。

贵州省教育厅派驻洪江村第一书记马丽华说,有民族特色的老房子与职业画家“结缘”,激活了当地少数民族文化遗存,既留住了“乡愁”,又助力乡村振兴。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陆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