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许可证,“减肥”增活力

2018-03-26 07:51 来源: 人民日报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幅压减工业生产许可证,强化产品质量监管
许可证,“减肥”增活力

制图:蔡华伟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化环境、释放活力的政策措施,企业也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当前,如何进一步激发制造业企业提质增效的动力?如何尽快补上短板、全面提升品质?如何顺应产业变革之势,打造中国制造升级版?这既是推动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关键环节,也是制造业企业开启高质量发展亟须破解的课题。从今天起,本版推出“中国制造迎来品质革命”系列报道,聚焦中国制造转型升级的新进程。

——编 者

“过去蓄电池类别下面包含了储能用、摩托车用、电动助力车用等十来个单元,企业想开发生产一个新单元,就得单独申请一次生产许可证,等发证下来至少得6个月,很可能就错过市场机遇。去年取消了蓄电池的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后,企业有更多精力投入技术创新,推动转型升级了。”天能集团项目与知识产权部员工谈志农告诉记者。

去年,我国取消和下放一批工业产品生产许可、简化审批程序,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产品减至38类,蓄电池便是取消的产品类别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提出,大幅压减工业生产许可证,强化产品质量监管。

许可证“瘦身”空间不小

同一条冰箱生产线,小冰箱只需产品认证,大冰箱却要有许可证才能生产

对于制造业企业来说,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是其启动运营的重要前置条件。没有许可证,别说产品投放市场,开动生产线就不合规。

然而,在很多制造业企业看来,这个许可证有必要大力压减。

“我们已经呼吁好多年,这次《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幅压减工业生产许可证,希望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安徽一家冰箱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冰箱产品长期存在一种产品两种准入制度的现象,同一条生产线,生产工艺和材料没有本质差别,有效容积500立升以下的冰箱(简称“小冰箱”)进行3C认证,500立升以上的冰箱(简称“大冰箱”)要申请生产许可证。

根据中怡康线下市场监测数据,2017年大冰箱零售额份额已达到35.09%,并且近5年呈逐渐上升趋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家里有一个冰箱就很不错了,基本都是小容积,但现在500立升以上的家用冰箱越来越常见,矛盾也就出来了。”该冰箱企业负责人说,两种准入制度,企业管理要两套体系,检测也要弄两套,增加不少负担,然而大小冰箱又要接受统一的能效标识管理,企业感觉无所适从。“据我了解,一些同行干脆就不开发大冰箱了,还有的是生产500立升以上但把容积标小。”

“2009年以来,我们多次向有关部门反映过这一问题,希望尽早废除大冰箱生产许可证,实行冰箱产品一个准入制度,大冰箱最好跟随大多数产品转为3C认证,这也和国际通行做法一致。”中国家电协会有关负责人说。

据了解,工业生产许可证制度上世纪80年代在我国确立。“它属于行政许可项目,由政府部门发证并监管,是针对生产企业,依法授予许可生产该项产品的凭证的行政许可。”国家认监委认证监管部副主任王昆介绍。当时市场经济刚刚兴起,出现了不少生产设备不达标、产品质量低劣的企业,在这样的背景下,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出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许可证制度的弊端也逐渐凸显:一些产品质量稳定、行业自律程度高,前置审批不利于活力释放;审核周期过长,有时企业要派人一趟趟跑部门;多个部门存在重复许可问题……改革呼声高涨。

近年来,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制度改革不断深入:管理目录进一步压缩,从5年前的61类压减至38类;审批程序更加简化,企业获证时间从5年前的60个工作日压缩至最快当场取证;停止征收生产许可证审查费用和发证检验费用,每年可为企业减负近1.5亿元。一项项改革降低了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为实体经济提质增效添了不少力,但企业仍然期待,压减的范围更大、力度更大。

放得下还要管得好

该放的权要放,该承担的责任也不可推托

去年召开的全国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强调,除涉及安全、环保事项外,凡是技术工艺成熟、通过市场机制和事中事后监管能保证质量安全的产品,一律取消生产许可;对与消费者生活密切相关、通过认证能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的,一律转为认证。对管理目的相同或类似的不同部门许可事项,要加快清理合并。

许可证少了,企业负担小了,但担心随之而来。企业担心,会出现推诿扯皮、变相许可等问题吗?消费者担心,前期审批没了,产品质量如何保证?一些部门会不会认为权力少了、担子轻了,做甩手掌柜?“应当明确,许可证‘减肥’,绝不代表政府和企业的责任减轻,该放的权要放,该承担的责任也不可推托。”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说。

放得下还要管得好。“放开事前审批,对事中事后监管提出了更高要求。‘双随机、一公开’的抽查方式就很有必要,要扩大抽查覆盖面、增加抽查频次和品种,消除监管套利现象;对于已颁发的许可证,事中事后监管如发现不符合要求,要及时依法撤销。通过公平的‘管’保障更大程度的‘放’。”刘俊海认为。“现在监管严了,企业也不敢随便乱来。过去还能估摸着监管部门什么时候来查,承检机构也比较熟悉,现在抽查都是随机抽取和匹配,就算想寻个方便也不知道找谁。”浙江一家企业负责人说。

放得下还要转得了。去年,电热毯、助力车、摩托车乘员头盔等3类产品由工业生产许可证转为实施3C认证管理。有企业担心,3C认证会不会成了“变相许可”,戴市场帽子收企业票子?许可与认证制度能否顺利转换衔接?“这次转的3类产品都属于大众消费品,实施3C认证管理符合WTO原则、与国际通行合格评定管理制度接轨,例如电热毯纳入3C认证后可以促进国际互认,扩大产品出口。”王昆介绍,国家认监委已要求指定认证、检测机构在认证过程中,全面承认相关产品许可证检测、审查结果,减免认证检测收费,稳妥做好转认证工作。“为了避免变相许可,我们还将进一步打破认证市场垄断,扩大认证机构指定范围,让企业有充分的自主选择认证机构权利;针对一些检测认证活动不规范现象,集中排查问题,逐一整改落实,并向社会公布查处结果。”

放得下还要接得住。1月15日起,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一企一证”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实施。2月初,江西理文化工公司就拿到了江西省质监局颁发的首张“一企一证”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以前我们危险化学品有机产品、无机产品和氯碱产品有三本许可证,增加不同类别里的单元,还得分开来审查,送检等也很麻烦。通过改革,变成一次申请、一并审查、一次发证,确实方便了。”该公司品质管理部经理彭于辉说。“去年下放给省质监部门的8类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管理权限,我们已全部委托给企业所在地的设区市局和省直管试点县(市)局办理,以减少审批层级、方便企业就近办理。”江西省质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

最终有助于提升品质

有利于鼓励企业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市场产品种类将更加丰富

“放出活力、管出公平了,但真正要提升产品质量,加快制造强国建设,治本之道还在于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刘俊海认为,一方面要通过惩罚性赔偿制度,让违法企业的违法成本高于违法收益,杜绝“劣币驱逐良币”的不公平现象;另一方面,要激活公益诉讼制度,切实扭转消费者为了“追回一只鸡,得杀一头牛”的尴尬现象。“发达国家一般只有认证制度,没有许可证制度。从他们的经验看,就是要推进惩罚性赔偿制度让企业不敢以身试法,形成高压态势。”国际质量科学院院士邓绩认为,要建立完善的责任制度,让产品质量问题可追溯到具体环节,“比如出了问题,能快速弄清楚是哪个批次、哪个生产过程的责任”。

专家们谈道,打造质量强国必须打造消费者友好型的协同共治体系。比如应该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监管作用,“现在行业协会不少,但有些是当一天和尚一天钟都不敲,每年开个年会就什么都不管了,这种占山为王的协会不能再要。”刘俊海认为,与此同时,该赋予行业协会的权限和职责也应该赋予,让他们既能和政府协商,又能对企业进行监管和服务,这样才能形成无缝衔接、良性互动的协同共治体系。

邓绩认为,目前来看,我国的质量信用评价还要加强,“现在我们也有企业信息公示系统,轻则纳入经营异常名录,重则纳入‘黑名单’,让企业一处失信、处处受限。此外,还应该支持和鼓励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探索开展基于行业自律的质量保障能力评价。”

对于下一步改革动作,记者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产品质量监督工作会议上获悉,对于继续实施生产许可证管理的38类产品,将进行深入的质量风险评估,再取消、下放一批产品,压缩生产许可发证的层级,原则上不再设立规格型号;大幅删减企业申报中的“繁文缛节”,扩大试行简化审批程序的地区范围和产品范围,逐步推行申报材料“一单一书一照一报告”制;选取部分地区开展证后监管改革试点,探索建立证后监管与质量信用监管相结合的新模式等。

“大幅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有利于鼓励企业研发新技术、新工艺,市场产品种类将更加丰富,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正在到来。”刘俊海说。(记者 丁怡婷)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刘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