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走向海洋强国 看中国海洋新航程如何提速——第14个中国航海日巡礼

2018-07-11 20:00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广州7月11日电 题:走向海洋强国 看中国海洋新航程如何提速——第14个中国航海日巡礼

新华社记者王攀、吴涛

11日上午9时,“海巡0925”船的汽笛声在湛江港的深海长空之间回旋了整整一分钟,以此迎接我国第14个航海日的到来。

从海洋经济持续向好,到海洋科技不断突破;从科考船只驰骋大洋,到重大装备推陈出新……在走向海洋强国的新航程上,中国航海人正不断提速前行。

多船并发探海 高端装备获突破

7月11日,“海洋六号”正在西太平洋海域上疾驶。迄今为止,这艘科考船已连续8年执行深海大洋科考任务,曾奔赴南极,在冰天雪地中完成多项科考突破。

“海洋地质调查是海洋研究的基础领域之一。应用高新技术,能大幅提升调查能力,取得突出的调查成果,提升我们对海洋的认知和理解。”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副总工程师王宏斌说。

如今,“多船并发探海,全年无休战风浪”已是中国科考船的真实写照。航行在全球各个海域的中国海洋科考人员,已成为人类海洋探索的“急先锋”。

5月24日,“探索一号”科考船返回三亚,标志着中国“南海深部计划”西沙深潜航次圆满结束。82岁高龄的汪品先院士三次下潜,带领队伍在南海首次发现“冷水珊瑚林”和新的冷泉活动喷口。

5月18日,我国新一代远洋综合科考船“向阳红01”船圆满完成中国首次环球海洋综合科考任务,航程达到3.86万海里。

4月21日,经过长达165天、3.8万多海里的风雨兼程和冰雪考验,执行中国第34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的“雪龙”号极地科考船凯旋,在短暂的休整后,它将再次出发,执行中国第9次北极科学考察。

今年以来,全球各海域里,还能看到“向阳红10”“实验3”“科学号”“大洋一号”等诸多科考船的身影。今年下半年开始,还将有“海洋地质八号”“海洋地质十号”等更多科考船投入使用。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科考船搭载的高新深海装备,正在改变中国的海洋调查模式。同一类型潜水器集群作业、不同类型潜水器协同作业以及潜水器与船载常规设备复合作业,正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深海远洋调查作业中。

好戏还在后头。我国企业和科研机构正持续加快高端海洋装备领域的追赶步伐。从万吨巨轮到深海载人潜水器,从水下机器人到钻井平台,各类“重器”“利器”正在蓬勃发展。

大的如“鲲”: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已成功完成首次试航。小的如“艇”:特种无人艇在南极科考活动中获得成功应用,标志着中国的智能无人艇技术已能满足海洋测绘大部分应用需求。

结构优化体量增 “远洋”“深海”启新程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旗下的中远海运特种运输股份有限公司预计,今年夏天,该公司将有10艘以上商船穿越北极航道。

“经过极地航行实践,中国商船进行了一系列技术创新,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围绕商船极地航行实践获得了丰硕成果。”中国航海学会海洋船舶驾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赵庆爱表示。

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进军的新航程上,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正成为中国海洋事业发展的充沛动力。2017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已达77611亿元,与此同时,海洋经济结构也在不断优化。

远洋渔业结构调整加快。当前,我国公海作业渔船数量和产量均居世界前列。来自农业农村部的信息显示,到2020年,全国远洋渔船总数将稳定在3000艘以内,渔船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程度显著提升,并将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远洋渔业企业。

海洋电力势头良好。今年4月,可抗16级台风的海上风电施工的“利器”——1600吨深潜坐底多功能风电工程船在广州南沙交付,多项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显示出海上风电产业基础越来越雄厚。

此外,被视为海洋高精尖产业代表的海洋生物医药也快速增长,产业集聚逐渐形成。全国海洋生物医药业2017年实现增加值3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

“航海日”日渐红火 “向海而兴”入人心

今年中国航海日的主题是“航海新时代,丝路再出发”。在上海国际客运中心码头,中国航海日主题活动启动仪式暨舰船开放日、鸣笛挂满旗仪式火热举行。如今,这座国际航运中心正在积极谋划提升其在全球的话语能力。

无独有偶。坐拥千年商业大港广州港的广州市,也在积极发展国际航运能力,朝着国际航运中心的目标发力。到2020年,广州将完成港航相关项目投资1000亿元。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陆海统筹,建设海洋强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海洋科技的突破,背后是全社会海洋意识、海洋文化的深入与提升,这是最值得高兴的。”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徐志良说。

在今年的中国航海日期间,从上海到昆明,一系列海洋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在中国伟大航海家郑和的故乡昆明,以纪念郑和以及中国航海日为主题的国际文化旅游活动将连续举行4天。在广东,一批志愿者受邀到湛江海事局参与航海日活动,感受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航海历史文化。

今年7月,国际海洋科普联盟在青岛成立并启动运行,联盟将搭建全球范围的海洋知识交流、讨论、传播和共享平台,推动海洋科学知识的普及,促进更多民众认识海洋、关心海洋。

“我深刻地感到,现在从事海洋工作和服务于国家海洋发展建设的人已不是‘小众’,海洋文化的积淀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将结出灿烂的强国文化之果,引领世界文化潮流。”徐志良说。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白宛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