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青海:扶贫产业遍地开花 脱贫攻坚结出金果

2018-08-21 10:30 来源: 青海日报
字号: 默认 超大 | 打印 |

我省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全覆盖区域,贫困发生率8.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脱贫攻坚战略部署,戮力同心,主动作为,坚持抓项目促效益,着力以开发式扶贫提升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促使全省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新进展。

坚持生态优先,大力发展绿色扶贫产业

青海是一个资源大省经济小省,由于生态环境独特,要脱贫很难依赖传统产业。近年来,我省绿色产业发展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迅速成为我省扶贫攻坚的新力量。

在海南藏族自治州光伏园区,各种集中式光伏电站鳞次栉比,光伏组件形成一望无际的蓝色光伏海洋。青海省扶贫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宏成说:“根据保守测算,光伏电站每年的发电收益约为1.2亿元,其中,要优先解决333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兜底问题,每户每年可分得3000元,这部分合计近1000万元。”

我省是全国光伏项目贫困村全覆盖的唯一省份。8个县150兆瓦光伏扶贫项目,带动8000户贫困户年增收4000元。1622个贫困村471.6兆瓦光伏扶贫项目即将落地实施。项目建成后,每村每年收益预计在40万元以上。收益将作为村集体经济,一方面以工代赈、生产奖补等方式,带动农牧民增收,另一方面作为滚动资金,进一步发展壮大扶贫产业。

不破坏当地生态系统和谐,发展贫困村旅游资源优势,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产业模式,迅速成为我省脱贫攻坚的重要力量。每村安排旅游发展资金300万元,扶持208个贫困村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近6万农牧民增收。“十三五”末旅游扶贫村将达到300个,预计带动8万人。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统筹协调,着力在一个战场上打赢保护生态和脱贫攻坚两场攻坚战役。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现代服务业、生态文化旅游业、民族特色手工业和新能源等“五大扶贫主导产业”,实现生态保护、扶贫开发、改善民生多赢。

改善人居环境,提升贫困村发展能力

我省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途径,坚持多方联动、协同作战,深入实施十个行业扶贫专项行动,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改善闭塞环境,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就业创业提供了有力保障,创造了便利条件。

2016年以来,累计投入行业扶贫资金157.7亿元,新改建乡村公路1.2万公里,建设完成843个贫困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593个贫困村电网改造工程、400个贫困村综合文化中心项目、464个贫困村宽带建设项目。深入实施贫困村提升工程,坚持远近结合,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着力解决影响脱贫致富的长期性问题,不断提升贫困村经济实力和带动水平。

黄南藏族自治州尖扎县昂拉乡徳吉村,“水电路讯污厕”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室、村公所、文化广场、射箭场、绿化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并依托村子依山傍水的独特优势,开发了水上游乐、露天沙滩、垂钓等娱乐项目,打造了百亩花海和蔬菜、果品农事体验园,培育了30户“农家乐”,为老百姓修筑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省级财政一次性注入8.1亿元,在1622个贫困村建立了50万元的互助金组织,有效缓解了贫困村集体经济薄弱、贫困群众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大力实施村集体经济“破零”工程,一次性投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17亿元,按贫困村50万元、非贫困村40万元标准,扶持发展村集体经济,实现全省4146个行政村全覆盖。

按藏区人均6400元、农区5400元标准,扶持42.63万贫困人口发展种养业、手工业、商贸流通等到户产业,提前三年实现有意愿、有能力的贫困人口全覆盖。依托产业基础,按每县1500万元标准,扶持贫困县发展产业园,推动扶贫产业集聚发展,实现39个贫困县全覆盖,解决就业岗位8000个,辐射带动15.8万贫困人口年增收1000元以上。

我省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和新型经营主体,扶持经济能人和致富带头人,提高群众组织化程度,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贫困家庭就业有路,全力推进创业就业

我省坚持把就业转移作为贫困群众最直接、最有效的脱贫方式,通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扶持自主创业、开发公益性岗位等措施,拓展贫困群众就业渠道,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

拉面经济、金秋采棉、枸杞采摘等传统劳务品牌已形成了规模,建立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平台,强化“一对一”就业指导服务,确保贫困家庭劳动力至少有一个就业门路。累计完成短期技能培训和致富带头人培训3.3万人次,70%的受训人员找到了就业门路,稳定就业率达到60%以上。

深入开展“青春创业”行动,累计投入担保金4000万元,撬动银行贷款3.04亿元,扶持1100余名青年创业,带动8017名贫困人口和青年人就业增收。

不断加大生态扶贫力度,全省累计开发生态公益性管护岗位16万个,其中4.7万贫困户每户安排一个管护岗位,户均年增收最高达2.16万元,生态扶贫已成为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重要渠道。积极开发环境整治、治安管理等公益性扶贫岗位1165个,实现劳务收入1.78亿元,人均增收4238元。

我省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稳定脱贫的重要途径,不断完善产业带贫机制,选准育强特色产业,切实带动广大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就业创业。特别坚持生态保护优先,注重脱贫攻坚与绿色发展协调推进,打好生态绿色牌,让更多贫困群众吃上“生态饭”,走上“致富路”。(记者 陈晨)

【我要纠错】 责任编辑:雷丽娜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