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从“吃饱饭”“多挣钱”到“发展好”——记河南省内乡县长岭村40年的变迁

2018-09-30 15:22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郑州9月30日电 题:从“吃饱饭”“多挣钱”到“发展好”——记河南省内乡县长岭村40年的变迁

新华社记者 韩朝阳、李文哲

像多数中国腹地的农民一样,淳朴的长岭村村民热情中带着一丝羞涩,在陌生人面前,他们不善言辞,不过聊起世代居住的村庄,说起村里的变化,他们又总能用最打动人心的语言来诉说对这里一山一水的“恨与爱”,长岭的故事也就从这“爱恨交织”的诉说中慢慢展开。

拔掉扎在山里的“穷根”

“春种一满坡,秋收一箩筐。”74岁的李银转老人提及过去,直抹眼泪,“气死龙王爷,地太薄,下再多的雨也不够使。”吃饱饭曾是李银转最大的心愿。

在“七山二水一分田”的河南省内乡县,长岭村正位于县城西北方向的浅山丘陵地带,村庄的穷根曾深深扎在山里。

村里的老人更愿意先说曾经吃过的苦。“烧的是红薯梗,吃的是红薯面,就这也吃不饱。”53岁的杨子党不断重复自己小时候挨饿的场景。

贫穷不仅是饿肚子。村支书周全力回忆,当时和本村的几个山里娃到乡高中上学,穿衣寒酸,饭食差,还被人取笑“山里娃到平地走路都在蹦”。

改变从1978年开始,联产承包,小山村逐渐“迈过”温饱线。

“分田到户,村民劳动积极性高涨了,加上有了好种子和化肥,只有单身汉才能吃饱饭的日子过去了。”杨子党说。

“土地一承包,第二年俺家的粮食就堆满小院,终于吃上了白面膜。” 谈及这些,李银转喜笑颜开。

温饱不是李银转最终的心愿。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李银转们”也寻思种点花生多挣钱,养鸡养鸭赚体己。

1985年到1995年,长岭村村民大力种植花生,花生种植面积从400亩扩大到5000亩,成为花生种植专业村。土坯座、煤油灯被抛进了历史长河,红砖小瓦房建起来,黑白小电视也走进山里人的生活。

打通困在路上的“障碍”

面朝黄土背朝天,山里刨食,想致富,不容易。

1980年,时年20岁的李彩灵嫁进了长岭村。她回忆道:“大雪天,我是跑了20里山路进村的。”

长岭村行路难,仅能通行木板车的山路是致富路上的绊脚石。山里的花生卖不上好价钱,山外的豆腐进山却涨成肉价钱。长岭村的生活依旧苦。

1990年前后,村里人开始大规模外出打工,人口外流,土地抛荒,山村尽显颓势。

农村要发展,根子终究在土地。谁来种?种什么?怎么种?这些问题时时拷问长岭人,更拷问长岭村的带头人。

“1998年当选为村支书,我向村民立下军令状,要把荒山变梯田,梯田变成金银坡。要把小道修成盘山路,让山里的人和货走出穷山坡。”追忆往昔,周全力感慨万千。

致富先要补短板。1998年至2008年,在县乡两级政府的支持下,长岭人用了10年时间将村里一半的荒山坡改成了梯田;2005年,一条长25公里、宽5米的土路全线贯通;2011年,“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水泥”路成为历史;眼下,一条条通组路、串户路将农户相连,旧貌换新颜。

致富路上不能等,更不能停。一层层梯田绕山走,梯田怎么变“金山”?村支两委研究决定,大力发展林果业。赴河北,奔山西,周全力和村干部最终选定了京东油栗和大红袍花椒。2003年,长岭村引进了新作物,种植了近万亩板栗和花椒,仅此一项,种植户人均增收近4000元。

迎来正在途中的发展

道路通了,长岭的产业就盘活了。

2011年,村里又招引了昌宇果业,签订8000亩土地租赁合同,种植核桃,剩余的荒山坡也找到了“好婆家”。昌宇果业将荒山反租倒包给农户,规模发展,闲散村民转身变为 “造林工人”。简单算算账,现在一亩核桃年产值在3000元左右,等到核桃树进入盛果期,效益会更好。长岭村仅土地租赁一年就获利近百万元,企业和农户实现双赢。

长岭村发展的不仅是经济,村民的思想也在悄然转变。“刚来到长岭,找村里人上山种核桃树,给工资也没人愿意来,宁可闲在家里,我就很奇怪。”昌宇果业负责人郭小梅说起自己最初的困惑。长岭村副支书李彩灵插话道:“其实就是死要面子,觉得在家干农活,不如出去打工光彩。”

现在,村里产业有务工的机会,大家抢着干。昌宇果业就雇了40余个村民长期管护核桃林,郭小梅说:“防虫害和丰收时节还需要更多劳动力。”

32岁的周青波4年前回到村里,到昌宇果业上班,两年前他开始做电商。

“波娃,今天上山刚收的鸡蛋,赶紧给你送来。”64岁的赵改枝挎着一篮土鸡蛋走进周清波家中。挑选、称重、包装……一枚枚符合生态养殖标准的土鸡蛋正借助一根网线“直通”城市餐桌。

“早前鸡屁股里换油盐,现在,土鸡蛋网上销售价更高。”赵改枝老人数着钱笑成了花。

花椒、板栗、核桃、土鸡蛋……2015年以来,随着内乡县电商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以往藏于深山的山货飞出了山沟,成了热销的特色旅游产品。

“城里人现在可羡慕俺们,进村转转,都说环境好,生活好,住在这里能活大岁数。”贫困户靳天生笑着道。

如今,漫山遍野的绿色成为长岭人的幸福底色。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张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