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记者手记:清洁“中华水塔” 三江源水常清

2018-11-22 19:29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西宁11月22日电 题:记者手记:清洁“中华水塔” 三江源水常清

李亚光、夏连琪

青海省生态环境厅近日表示,经过多年努力建设,三江源地区清洁工程接近全覆盖。这意味着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当地有望全面形成稳定运行的垃圾收集转运和安全处理体系,长期确保“中华水塔”源水常清。

在我国不少省份,清洁、高效的垃圾转运处理系统早已遍布各地。但在地广人稀、基础设施滞后的青藏高原,生活垃圾一度困扰着牧区。

昔日,草原牧民生活方式原真,产生的垃圾不多,也易于被自然降解。随着藏区与内地交流交往交融日益密切,牧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内地工业产品开始涌入,外来游客也随之增多。

记者生于三江源地区,犹记得20世纪末期,草原深处已能零星见到散落的塑料包装袋。行车于道路,不时会目睹乘客向窗外路边抛扔垃圾。

在部分牧区村社,由于缺乏相关转运处理设施,人们平日将生活垃圾就地定点堆放,路过时常“捏着鼻子绕着走”。大风一来,废弃塑料和纸袋被刮至附近的河道草滩,疏于看管的牛羊偶尔误食。

无处安放的废物日益增多。牧民逐渐意识到日益凸显的垃圾问题,政府开始下决心开展环境整治,保护三江源头的美丽容颜。

近年来,青海省大力推进三江源农牧区清洁工程建设,在全面清理当地存量垃圾的同时,集中整治公路沿线、河道两旁、旅游景区、乡镇村社的白色污染,一大批源头水体得到清洁保护。

随着牧区交通路网增密、基础设施水平整体提升,三江源地区逐步实现垃圾转运车、垃圾箱全覆盖,垃圾自净处理及环境保持能力实现飞跃。

在澜沧江源头所在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洁净的道路两旁如今摆放着富有民族特色外观的垃圾桶。距离县城1公里的垃圾处理厂每天可处理20吨垃圾,通过装配有烟气净化系统的垃圾高温热解设备,当地的垃圾减容率达95%左右,排放环保指标达国际领先水平。

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县,政府专门拿出资金定制纤维布袋,免费发放到县城和乡镇的周边商铺,以此来推广“禁塑令”。如今,拎着布袋出行购物已成当地风尚。

在位于黄河源头的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政府在一所民族寄宿中学试点投运12台量子能锅炉。没有了烟囱、煤渣和黑烟,同学们觉得干净的校舍变得更加暖和了。未来,当地有望在全县推广这一技术,彻底实现零排放清洁供暖。

记者近年来在三江源地区走访时感到农牧民的生态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常能看到沿着道路、河道捡拾垃圾的牧民,他们常三五成群,手持装有垃圾的编织袋,或骑马或骑摩托车,一路走走停停。

“家园干净了,自己住着舒服,游客来了也有面子。”家住可可西里地区周边的牧民卓玛加说,他们村每周都要集体进行一次小扫除,每月一次大扫除,多由三江源生态管护员发起组织,不少牧民自发参与,至今已坚持了两年。

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生态理念在很多孩子心中也扎下了根。在玉树州杂多县昂赛乡,有记者曾看到几个不满10岁的儿童跟着大人上山,把塑料袋等垃圾塞进塑料瓶里,串起来挂在脖子上,再带下山集中处理。这一幕被捕捉并发布到媒体后,一些网友曾将照片中串起来的塑料瓶称为“最美生态项链”。

如今的三江源地区,生态理念被写入地方教育读本,生态相关知识在课堂上被教师频频提及。相比于部分从未上过学的父辈,孩子们已经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了。

“三江源不仅仅是本地人的三江源,也是中国和亚洲的三江源。”青海省玉树州囊谦县第三完全小学学生代尕永忠说,“源头清洁了,下游就能用上源源不断的干净水了。”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张兴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