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多彩活动丰富南疆农民生活

2018-12-07 18:57 来源: 新华社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新华社乌鲁木齐12月7日电 题:从“送文化”到“种文化”——多彩活动丰富南疆农民生活

新华社记者 孙哲

入冬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琴声、歌声并没有因为天气变冷而减弱。随着越来越多的文化活动走到“身边”,昔日单调的南疆冬闲时光变得有声有色。不仅如此,带有泥土味的文化活动也在各乡村孕育而生。

2017年1月,库车县哈尼卡塔木乡萨依艾日克村成立了自己的文艺演出队,表演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

“演出队把趣闻、身边的小故事改编成小品、歌舞,受到了大伙儿的欢迎。”萨依艾日克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黄会良说,这支“草根”队伍人气火爆,已创排超过30个节目,还被安排到全镇巡回演出,在当地刮起了一阵“文艺风”。

“以前到了冬天,我们就只能窝在家里。现在我们喜欢什么,文艺队就表演什么。”78岁的村民阿皮孜·艾比布拉说,节目讲的都是农民身边的人和事,大家很高兴在家门口就能看到这样精彩的演出。

如今,库车县有200多名民间艺人、38支文艺演出队伍长期活跃在乡镇里。他们自编、自演、自导的歌曲、小品等节目通俗易懂,也让村民的思想观念悄然发生变化。“诸如懒汉通过帮扶脱贫致富的故事,总能在带来欢笑声的同时让大家引起反思。”黄会良说。

2015年以来,新疆投入近1亿元资金用于南疆四地州基本文化设施设备的完善。农家书屋、村民活动室、篮球场……一批文体活动场所如雨后春笋出现在基层。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麦盖提县文化广场,每天傍晚都有数百名各族群众齐聚在广场中央,踏着欢快的节拍,围成圈、挥着手臂跳起刀郎麦西来甫、现代舞。

麦盖提是刀郎文化的发祥地,当地的文化广场从2014年起就坚持向城乡群众开放。“麦盖提人喜欢跳舞,我们就把舞台交给了群众,广场也逐渐成了‘没有大门的剧场’。”县文体局干部阿布都拉·那尤甫说,他在广场义务主持每晚的“舞会”已经4年多,一直在引导各族群众从台下走到台上,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举办文化工作者培训班、组建文艺表演队、送文化下乡……驻村4年多来,新疆各地5.6万支“访汇聚”工作队也积极开展庭院宣讲、节庆联谊等活动,组建了篮球队、合唱团等文体队,让群众唱起来、跳起来、弹起来。日益丰富的文体活动“点燃”了南疆各地群众参与的热情,同时也给了基层的文化能人们“用武之地”。

在喀什市乃则尔巴格镇前进村,说起“魔术师”艾斯卡尔·布热买提几乎无人不知。自治区妇联“访汇聚”工作队驻村后,曾学习过专业魔术表演的艾斯卡尔也重新有了施展绝技的舞台。

揭开手中的魔术布后,一只手机便“穿过”瓶壁,被送进了完好无损的矿泉水瓶里……艾斯卡尔在台上大显身手,台下的村民早已纷纷站起来献上掌声。“我的魔术现在很受大家的欢迎,还经常去其他村子表演。”

优质文化资源不断延伸至基层,让爱好文艺的村民有了足不出户就能学习、提高的机会。前不久,自治区文化厅驻阿克苏地区英艾日克镇苏盖提艾日克村工作队邀请专业演员,在村里开办了刀郎麦西来甫培训。得知消息后,从小喜爱跳舞的古丽克孜·吐尔迪第一时间报了名。

“能向专业演员们学习、同台演出,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古丽克孜兴奋地说。刻苦练习后,她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舞蹈要领,还穿上了漂亮的演出服走向舞台中央,成为村文艺演出队的骨干成员。

自治区文化厅统计,2013年至今,新疆累计在公共文化事业方面投入近30亿元。目前覆盖区、地、县、乡、村五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基本形成,极大丰富了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刘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