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国务院新闻办就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情况举行发布会

2019-04-19 13:16 来源: 中国网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19年4月19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请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介绍有关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情况,并答记者问。

图为新闻发布会现场。中国网 宗超 摄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 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一直以来,大家对“一带一路”建设非常关注,今天我们很高兴请来了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先生,请他向大家介绍有关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成果情况,并回答大家感兴趣的问题。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曹京华先生,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严庆先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姚檀栋先生,今天到场的还有郭华东院士、崔鹏院士等二十多位参与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科学家,他们都坐在台下,下面先请白春礼先生作介绍。

中国科学院院长 白春礼:

各位媒体朋友们,上午好!感谢大家对中国科学院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中科院为打造“创新之路”、“绿色丝绸之路”、促进“民心相通”和建设“一带一路”创新共同体作了实实在在的工作。6年来,中科院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累计投入经费超过18亿元,与沿线国家的科技交流合作规模超过12万人次。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牵头成立了首个综合性国际科技组织——“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ANSO)。

联盟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由沿线国家科研机构和国际组织共同组成的。去年11月联盟成立的时候,习近平主席发来贺信,强调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希望各国科学界携手并肩,共同努力,发挥好联盟的平台作用,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重要贡献。

作为联盟主席,最近我与理事会成员沟通,进一步明确了联盟的愿景和使命定位,希望将联盟打造成为在推动、组织和开展科技创新、科研能力建设和实质性活动方面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组织。

秘书处与联盟首批37家成员单位协商形成了《2019-2020年ANSO行动方案》,包括设立奖项和奖学金、搭建专题联盟和协会、联合开展培训项目等。这些举措按照问题和需求导向,为相关国家深入开展科技合作、携手应对共同挑战、促进民心相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搭建好的机制和平台,也为联盟的自身建设打好基础。

二是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培训科技人才。

初步统计,我院已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近5000名高层次科技人才(包括1500多名科学和工程硕士、博士研究生),他们中的许多人已经学成归国,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生力军。这项举措是政策沟通、民心相通的重要纽带。

三是建设海外科教中心。

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率先在非洲、南美和中亚、南亚、东南亚等地区创建了9个海外科教中心,正在筹建第10个。海外科教中心成为相关各方开展国际合作的平台,吸引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帮助所在国解决了很多困扰他们多年的民生问题,也提高了当地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是积极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

我院前瞻布局了100多个科技合作项目,支撑“绿色丝绸之路”建设。2018年初,设立了“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专项(简称“丝路环境专项”)。最近,专项完成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报告,报告的中英文版今天正式出版,我们特意在现场准备了报告简本和一些样书,供大家参阅。

报告围绕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系统阐述了沿线地区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背景与特点,从自然条件与资源禀赋、生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与空间格局、基础设施联通、经贸合作、灾害风险、贫困与可持续生计等方面,揭示了沿线地区的总体特征和发展态势,为沿线地区探索绿色发展途径提供了重要科学认知。

五是加强科技成果在沿线国家的落地应用。

我院设立了“一带一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金,联合院内外百余家科技型企业和研发机构,发起成立了“一带一路”产业联盟,还建立了曼谷创新合作中心。这些举措为推进科技成果在沿线国家的应用示范和转移转化,服务区域、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良好效果。

我先介绍到这里,谢谢大家!

寿小丽:

下面大家开始提问,提问之前通报一下所代表的新闻机构。

新华社记者:

去年成立了ANSO“一带一路”科学组织联盟,虽然时间不长,但大家都充满期待,能不能请您介绍一下这个联盟的特点有哪些?尤其是跟当前世界上其他一些国际组织相比有哪些主要的区别?谢谢。

白春礼:

谢谢你的提问。首先,“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我们简称ANSO),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框架下,首个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机构、大学与国际组织共同发起成立的综合性国际科技组织,是科技支撑“一带一路”建设及全球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国际合作平台。

第二,ANSO是打通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的障碍,围绕科学、技术、创新和能力建设,开展四位一体联合行动的综合性、实质性的国际科技组织。

第三,ANSO是最佳配置全球资源来推动科技合作和创新的平台,也是与世界共享中国科技成果的平台。

第四,与其他国际组织相比,ANSO更注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需求,更注重通过科技手段解决发展中国家的气候/生态/环境/民生/福祉的实际问题。

第五,ANSO非常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和能力建设,通过奖学金计划、人才交流计划、培训班计划等一系列具体行动,扎扎实实地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经济之声记者:

想请各位介绍一下,“丝路环境专项”目前所取得的一些成果,我刚才翻了一下《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背景》的简要本,当中看到很多大量的图表还有数据,还有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请问这个数据的可靠性及评价和结论的客观性是怎么保证的?

白春礼:

这个问题由姚檀栋院士作简要回答。

中国科学院院士 姚檀栋:

首先,“丝路环境专项”刚才白院长已经提到,它是面向整个丝绸之路沿线地区环境问题的一个科学技术专项。到目前为止这个专项启动以来,有以下几个很重要的进展。

第一,我们应用前沿科学技术知识,与整个地区已经出现的重大环境问题结合,提供科技支撑的产品。我举个例子,亚洲水塔,由于气候变冷,现在一系列的环境、灾害问题不断显现,这些问题在整个第三极地区或泛第三极地区已经出现了。根据这一情况,我们把科技前沿的支持和我们已有的科技产品结合起来,对于青藏高原地区、青藏高原边缘的南亚地区和青藏高原边缘的中亚地区有很重要的科技产品形成,提供了当地应对这些重大环境问题的措施和技术手段。

第二,是智库引领产品,这在沿线地区是最重要的,是长期发展战略规划的指引性产品。这就是刚才提到的刘卫东研究团队,他们专门致力于沿线地区的新产品形成,而且现在已经有了第一批产品,就是《共建绿色丝绸之路:资源环境基础与社会经济背景》这本书。书里面的图表、数据是多年积累的成果,也有专项成立之后新的研究成果,前前后后有十多位院士、几十名专家经过不断论证、不断确认形成的研究报告。关于这个报告的细节,刘卫东教授稍后可以和各位记者做会后交流。

第三,还有另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就是各个地区的示范平台问题,通过“丝路环境专项”支撑沿线地区以后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到,我们现在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已经不光是我们国家的,应该是全球生态环境保护,这也是写进十九大报告的。这是我们国家生态保护的新理念,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面临的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技问题和生态环境问题。我们这个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一些很成功的经验,比方说应对沙漠变化、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屏障建设。当前,如何让我们这些成功的模式在周边国家能够应用起来,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一方面,我们有一批科学家已经在阿斯塔纳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园区建设,有中国-乌兹别克斯坦葱园的建设,还有重要的石油管道、铁路建设,以及青藏铁路冻土技术的运用。这些重要进展,我们在以后不同的场合还会给各位进行汇报,如果大家关心,我们之后可以进一步交流。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香港正在依托大湾区和“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打造国际科创中心,请问中科院在这方面将与香港有哪些合作?

白春礼:

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中国科学院一直非常重视与香港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在国家打造“一带一路”大湾区整个的框架之下,科学院也做了一些部署。首先科学院与香港特区签署了合作协议,我到香港访问的时候与林郑月娥特首签署了《关于中国科学院在香港设立院属机构的备忘录》。这个备忘录包括几部分内容:

第一,在香港要建立一个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这个研究院目前已经开始注册,在进行整个布局,主要是针对香港特区科技发展的一些需求。比如在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生物医药健康这些领域先期做一些布局,这是一个实体、一个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我们会进一步加强与香港地区的科技交流与合作。

第二,中国科学院跟香港的大学已经建了二十几个联合实验室,这些联合实验室过去几年通过经费合作的支持,双方共同合作,取得了一些非常好的科技成果。去年我们对这些联合实验室也进行了评估,对优秀的继续给予支持。这为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合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

第三,在香港地区,我们准备建立粤港澳大湾区的院士联盟,通过这个联盟共同支持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共同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为香港、澳门的发展建言献策、提供咨询。在粤港澳大湾区,科学院有广州分院、相关的研究所。在广东,科学院还有一些大科学装置,比如我们刚刚完成的我国第一台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个在东莞,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是国际上第四台,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这个平台又为粤港澳大湾区来提供服务支持,粤港澳地区的科学家共同来使用这个平台。我们在粤港澳还有关于中微子测量,广东省、深圳市、广州市有一些布局,我们准备把科学院在广州分院的力量以及科学院在广东地区所部署的一些分支机构综合起来,包括海洋、环境、物质科学这一方面的研究集成起来,形成合力,共同为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做出我们的一份贡献。

中国日报记者:

“丝路环境专项”自去年3月份启动以来,在青藏科考对接国际组织和科学计划,还有搭建专项成果出口国际化平台方面做出了很多工作。请问各位领导可否介绍一下“丝路环境专项”目前最新的情况,还有该专项和其他服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研项目相比,有什么独到之处?

白春礼:

这个问题请严庆局长回答。

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局局长 严庆:

因为这个专项是中国科学院组织的一个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我们在座的姚檀栋院士是这个专项的首席科学家。这个专项有这么几个特点。

科学院先导专项的具体要求,与以往科学家自由探索、以发表论文为主要目标的研究不太一样,是以解决重大问题为核心来组织不同学科的科学家协同攻关。院里对这类专项的考核目标有这么一句话,叫做“用得上、有影响”,特别关注这个专项的成果是不是能够被国家所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产生一些实质性的影响。科学院在“一带一路”相关领域,除了这个专项之外,还部署了一个叫“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的专项,在座的郭华东院士是这个专项的首席科学家。

“‘泛第三极’环境变化与绿色丝绸之路建设”这个专项,过去我们科学院在第三极做了大量的工作,因为青藏高原是第三极的主体,这个专项把第三极进一步的延伸,叫“泛第三极”。实际上延伸的走向基本上跟我们古代的丝绸之路很大一部分是重叠的,所以我们把这些问题的研究和丝绸之路的建设结合起来。在我们专项设计上,除了传统的科学问题,专项下面设了具体的七个项目,在这之外,我们还搞了三个联合攻关。这个联合攻关就是针对沿线国家最关切的一些实际问题,把我们科学研究的成果集聚起来。说的形象一点,就是把其他项目、课题完成的科学成果作为一个零部件,最后组装成一个发挥更大作用的火车头,带动整个沿线国家的发展。也就是刚才说的“用得上”。这个专项的“用得上”不仅仅是我们国内有关部门用得上,还要让沿线国家能够用得上。当然还要“有影响”,我们希望这个影响是正向的,是能够提供中国经验、中国解决方案,能够促进整个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绿色可持续发展,具体的一些成果,京华局长这边有一些准备。

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局局长 曹京华:

“一带一路”倡议实际上是给国际科技合作和广泛运用科技创新解决民生问题创造了很多机会。白院长刚才也讲了,习主席讲的科技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首先,实现高质量绿色可持续发展,需要大量的科技支撑,这就是刚才讲的两个战略科技专项所起的作用。简单来说,就是在生态环境承载力、地质环境、气候变化适应、减灾、生物多样性、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大量的工作,很多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全球意义,同时对具体问题的解决发挥作用。比如像中巴公路建设,防灾减灾,我们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像肯尼亚、中亚生物多样性保护知识库的建立。另一方面,院里支持了100多项“一带一路”解决问题的项目,问题导向,需求导向,除了那些块头大的战略先导专项计划以外,面向民生挑战,还有很多例子。比如帮助斯里兰卡解决当地民生饮水问题,比如帮助渔民出海提供相应的气候预报,斯里兰卡政府和人民都高度赞扬。在乌兹别克斯坦,我们共同开发当地所需要的一些药物。解决柬埔寨、老挝、塔吉克斯坦当地的清洁饮水问题,一个农民写信给塔吉克斯坦的院长,“我特别感谢中国科学院给我们村200多户解决了饮水,请千万转达我对中国科学院的感谢。”

最后想说,无论是我们在海外建设的院级平台,还是研究所建立的海外联合实验室,所开展的项目都对当地的科研能力有极大的帮助。谢谢各位媒体界的朋友们。

南华早报记者: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想请教一下重点在哪个领域,中科院作为带头人会在科研项目的研究,比如说刚刚提到一些气候变化、自然灾害,想问一下在这些领域是不是已经设定了一些目标?第二个问题,想问一下怎么样吸引海外科学家来参与“一带一路”的科学研究?因为最近国际上有些地方对于跟中国的科学家交流有所疑虑,我想问一下,这个会不会有所影响?

姚檀栋:

首先讲讲“丝路环境”专项,我们现在在应对灾害风险实际上有几个大的问题。第一,这个地方是地球上环境最脆弱的地区。第二,这个地方也是目前地球上工业化强度最大的地区。最脆弱的地区加上人类呼声最强烈,有一些大的科学问题,一定要有预判,这是我们这个专项最初设计的最重要目标。这个问题也牵扯到这个地区长期的生态环境发展问题。正是以这样一个目标为出发点,我们现在在一些重大问题上有进展,刚才也讲了。比如说亚洲水塔,这个地区是亚洲十多条大江大河的发源地,所有的发烧、感冒、甚至打个喷嚏,下游就要发抖。其实已经出现这样的问题了,比如雅鲁藏布江上游发生了冰封,冰封引起堵江,堵江又引起下面一系列问题。从雅鲁藏布江一直到印度,印度当时的新闻媒体说是不是因为中国的上游过度开发了,然后形成了一系列的灾害过程?其实不是,这就是气候变化引起了冰冻圈的变化,冰冻圈的变化引起了水圈的变化,水圈的变化引起了人类圈的变化或人类圈的交集,这是一个系统过程。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已经有系统的研究。现在我们和西藏自治区政府商量怎么应对,要建立起自动化的、仿真的甚至可以调控的预警预测调控体系,这个项目我们会进一步扩展。现在国家启动了第二次青藏高原中国科学考察研究,这是国家项目,和“丝路环境”专项结合起来,真正应对这个地方的气候变化,来采取一些实实在在的措施。

第二,国际上怎么联合。刚才白院长讲到“一带一路”国际科学组织联盟,实际上这个联盟最早的基础就是从第三极环境研究开始。我们加德满都中心,白院长第一次到TPE去调研,把这个作为海外科教中心的一个点,从这个地方开始,有一系列其他的海外中心建设。所谓TPE,英文叫Third Pole Environment,我们翻译成叫“第三极环境”。这个计划有三个首席,我是一个,美国科学院院士汤姆森,德国科学院院士Mosbrugger,长期进行这个地方的研究,这个地方的变化太大,变化也太严重了,我们需要一个国际计划去应对这个地方的变化可能产生的后果。三个科学家第一次会面是2009年在美国的芝加哥,随后这个计划启动,到现在十多年下来,我们有一个大的国际网络,现在有美国中心、德国中心、瑞典中心、加德满都中心、北京中心,这正好对我们“一带一路”联盟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我们有研究体系,整个TPE在国际上有知识优势和技术优势,并且这个地方有长期的发展积累,技术层面上也很好,这两者结合起来,是真正把这个地区丝路环境变化做成一个国际大的网络最好的基础。同时,现在国际上科学家对第三极环境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我们准备把南极、北极的研究和第三极结合起来,去年达沃斯论坛一个很重要的科学分论坛,就是关于三极计划的。这是许多国家的共识,我们以后也会继续推进这个事情。

白春礼:

我在这里稍微总结一下。我觉得我们要发布的这本书上一个主要观点是,绿色丝绸之路的建设,不仅仅是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际社会的一个期望,还是中国绿色丝绸之路或绿色发展理念的国际实践和必然要求。“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理资源、生态环境差异巨大,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首先要对沿线的地理、资源、环境有科学的认知。水的短缺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非常迫切的问题,所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要绿色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要对水、资源、环境方面有更多的了解。我觉得这是从科学角度上选择这样一个方向,这是必须的,是我们走生态文明建设之路的一个必然选择,也是我们科学院先来考虑这方面的原因。

另一方面,我们在项目中也特别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比如在肯尼亚,大家知道肯尼亚的动物植物非常丰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旅游资源,但是肯尼亚没有国家植物园,所以中国政府援建了一个国家植物园,科学院负责具体的技术支撑。在建成之后,将为肯尼亚本身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旅游资源的建设提供非常重要的基础。我想,这是科学院在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方面所做布局的基本考虑。我就简单总结一下,关于人才吸引方面,请曹京华局长来回答。

曹京华:

今天举办这个发布会,本身也体现了中国科学院高度重视国际合作。我们院里有国际化推进战略,有一系列的支持计划。其中之一就是国际人才计划(PIFI),国际奖学金体系。刚才这位记者朋友提到了我们怎么去吸引人才,实际上我们的基本战略就是不分国别、不分肤色,我们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全球创业资源及各方面人才。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最近数学家袁亚湘院士,他牵头组建了一个丝路数学中心,里面有很多发展中国家的优秀科学家,包括菲尔兹奖得主。总的来讲,我们努力提高中国科学院国际人才比例,利用全球资源推动我们的科研建设和解决全人类的科技挑战。

经济日报记者:

刚才您提到中科院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培养了几千名科技人才,请问能否再举一些具体的例子,以及这些人才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白春礼:

科学院通过我们的国际人才计划(PIFI)吸引了近700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人才,到中国科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和短期的访问研究。另外,我们也通过这个计划培训了一千多名沿线国家的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工作者。这些人员在中国得到培训之后,回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刚才介绍过我们在斯里兰卡,解决了当地不明原因肾病和水污染的问题,也是由于一个在中国进行培训的学员,回去以后提出了要求,双方从国家层面才设立了这样一个合作项目。还有一些,像斯里兰卡海洋环境保护署总工程师、乌兹别克斯坦知识产权部副部长、乌兹别克斯坦生物多样性研究所所长、越南北部国家保护区主任,这些高层次人才都接受过这样的培训。他们回国以后为加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与交流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他们了解相关的情况。

另一方面,科学院通过国际人才计划也为发展中国家或者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年人提供培训的机会。科学院通过“中国科学院-发展中国家科学院(CAS-TWAS)院长奖学金计划”和“‘一带一路’硕士研究生奖学金计划”,资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秀的学生到科学院攻读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因为科学院有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这两所大学与科学院研究所提供技术支撑,还有导师也是科学院所属研究所的。现在,我们培养了一千多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研究生。2017年,首批94位奖学金获得者顺利取得博士学位,创下我国单批次向外国留学生授予博士学位数量最多的记录。而且培养的这些学生学习的专业涵盖面比较广,都是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包括遗传发育、生物多样性、民族药物、气候变化、绿色工程与技术、新材料等领域,这些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所亟需的科技人才。

中国经济信息社:

中科院在海外建了九个科教中心,第十个正在建立,可不可以请详细介绍一下他们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以及这些成果在哪些方面得到了相应的应用呢?

白春礼:

我们在海外建了九个科教中心,目前正在建第十个,这几个科教中心的建设一般都是跟当地的大学和单位来合作,来共建共享共用。比如我们在斯里兰卡建了水资源中心,我们还通过南海海洋所帮助斯里兰卡建立了台风预报系统。另外我们在中亚建立了药物中心,通过天然产物研发药物。同时在中亚,我们也有生态与环境研究中心,致力于当地环境与生态保护。在曼谷也建立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推进科技成果在沿线国家的应用示范和转移转化。这几个中心到目前为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们提供了一个与国外的大学、科研机构共建共享的平台,推动了科技合作。它的工作是结合当地的一些需求和特点来建的,比如中亚是药物、生态环境,缅甸是生物多样性保护,都是根据当地特色和要求来建的,各有特点。

寿小丽:

今天发布会到此结束,谢谢各位发布人,谢谢在场的记者朋友们。再见!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王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