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https://www.gov.cn/

教育部介绍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的政策措施及资助工作开展情况

2019-07-11 21:57 来源: 教育部网站
字号:默认 超大 | 打印 |

  时间:2019年07月10日 18:00
  地点:兰州大学逸夫生物楼报告厅
  主持人: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
  出席人员: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陈希原,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马建斌,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甘肃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海燕,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委员 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迅
  内容:介绍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的政策措施及资助工作开展情况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发布会。(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 续梅:

各位嘉宾,各位记者朋友,下午好!欢迎大家出席教育部今天在兰州大学举行的这场新闻发布会。这也是教育部以“落实全教会、奋进迎华诞”为主题的第七场“1+1”新闻发布采访活动。我们今天走进甘肃,来共同关注学生资助工作。

现在已到7月,高招录取进入到录取阶段,这个阶段对于一些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家长来说,可能心里还多少有点不踏实,就是孩子上学的费用到底能不能落实。那么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是要给大家吃一个定心丸。我们国家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建立起了一套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可以做到“应助尽助,应贷尽贷”,学生们上学前不用发愁,报到时也不用发愁,正式入校以后,正常开始学习,也不用发愁,完全可以踏踏实实地完成学业。

我们今天请来多位嘉宾,为大家介绍具体的政策。出席今天发布会的嘉宾有:教育部财务司赵建军副司长,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陈希原主任、马建斌副主任,兰州大学严纯华校长,还有甘肃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海燕女士,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李迅副厅长。下面首先有请赵建军副司长介绍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主要内容。


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赵建军介绍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主要内容。(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教育部财务司副司长 赵建军:

谢谢主持人,各位记者朋友,大家旅途劳顿,辛苦了。感谢大家不远千里来到甘肃,来到兰州大学。现在正值高考志愿填报及录取时期,我们在一所地处西部的著名高校,召开学生资助工作新闻发布会,具有特殊的意义。为了帮助即将升入大学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了解国家的资助政策,解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家长经济上的后顾之忧,下面我以高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设情况为重点,介绍我们国家当前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我想,可以用“一二三四五”五个数字来概括。

“一”,是指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党中央、国务院始终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多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我国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善的、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正如主持人刚才介绍的,在高等教育阶段,我们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不愁”:一是入学前不用愁,带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向当地的学生资助部门申请办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用来缴纳学费和住宿费,上学期间的利息由国家负担。中西部地区家庭经济困难的新生,还可以申请新生入学资助,获得路费补助和短期生活费补助。二是入学时不用愁,大学新生报到现场都会开通“绿色通道”,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孤儿、残疾或者其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通过“绿色通道”办理入学手续。

三是入学后不用愁。入学后,高校学生可以按照规定申请享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勤工助学、校内奖助学金、困难补助、学费减免、基层就业学费补偿和助学贷款补偿、应征入伍国家资助、退役士兵学费资助等各项资助政策。学生在校期间或毕业时如果入伍,还可以申请学费的补偿和助学贷款代偿。在此,我希望全国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长们记住“三不愁”,更要做到“三不愁”。在我们国家,只要你学习成绩优异,能够考上大学,就绝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不能上学。在上大学的路上,经济困难不是拦路虎。

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建设一直在路上。目前我们正在会同财政部落实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扩大高职院校奖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和“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的有关工作,工作方案已经过6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7月2日教育部、财政部已经印发文件,部署实施。

这里面有几项主要内容:一是增加高职院校国家奖学金名额。从今年起,我们将把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名额由过去5万名增加到6万名,增加的1万个名额全部用于高职院校学生,奖励的标准是每生每年8000元。二是扩大高职院校国家励志奖学金覆盖面。从今年起,将高职院校国家励志奖学金覆盖面提高10%,即由目前的3%提高到3.3%,奖励标准为每生每年5000元。三是扩大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覆盖面,提高补助标准。从今年春季学期开始,将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覆盖面提高10%,平均补助标准从每生每年3000元提高到3300元。同时,将同步提高普通本科学生国家助学金补助标准。

四是从今年起,设立中等职业教育国家奖学金,用于奖励中等职业院校(含技工学校)全日制在校生中特别优秀的学生,每年奖励2万名,奖励标准为每人6000元。这些政策,对于公办和民办职业院校学生一视同仁。近期,我们将会把具体分配方案下达各地执行。我们相信,这些政策对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对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对于让更多青年人凭借一己之长实现人生价值,都会具有积极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二”,是指我们新时代追求的双重工作目标。长期以来,在我国学生资助工作的实践中,我们提出并形成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这是党和政府的庄严承诺,这是学生资助工作的初心。随着各教育阶段学生资助政策的全面落实、资助标准的逐步提高、资助范围的逐步扩大,全国学生资助规模不断扩大,保障力度不断提高。2018年全国资助各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近1亿人次,我国基本做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应助尽助”,在我国基本实现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有力地保障了公民受教育权,促进了教育公平。

进入新时代,我们紧紧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努力解决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经济负担的基础上,提出了“资助育人”的新理念,把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作为学生资助工作的新追求,成为学生资助工作的新使命。在高等教育阶段,我们抓住资助工作的关键节点,培养学生争先创优的奋斗精神,培养学生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爱国奉献的良好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就业观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是指形成了政府、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扶贫济困,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我国学生资助工作中,各级政府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发挥公共财政职能作用,凸显政府在促进社会公益事业上的基础性保障作用。各级各类学校按照国家政策要求,加大学生资助投入,从事业经费中提取一部分资金用于资助困难学生,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捐资助学,成为我国学生资助事业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多年发展,我国逐步形成了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学校和社会资金为重要补充的经费筹措渠道,构建了政府主导、学校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学生资助投入格局,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关心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四”,是指提出了精准资助的四个要求。脱贫攻坚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精准资助也是对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要求,长期以来,学生资助工作始终坚持“精准”要求,不断提高工作精准化水平。一是资助对象要精准。在政策方面,去年,我们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第一次从制度上全面规范了各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原则、依据和工作程序等,为精准认定提供了制度保障。在实际工作中,各学校通过系统比对、调查走访、大数据分析、同学评议等多种手段,建立完善认定机制,多措并举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二是资助标准要精准。在精准认定后,各学校资助部门会根据不同学生的受助需求,分档资助,将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作为重点资助对象,国家助学金等相关资助政策原则上按照最高档次给予相应资助,确保顺利入学。三是资金分配要精准。我们不断优化资助名额和资金分配机制,向“三区三州”等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向民族院校以及农林水地矿油核等学科专业为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较多的学校倾斜,向建档立卡等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坚决杜绝“一刀切”。四是发放时间要精准。在资助具体工作中,我们要求各地各校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发放资助资金,要在学生最需要资助的时候,将资助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学生手中。

“五”,是指我们建立了中央、省、市、县、校五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队伍。在工作中,我们不断推进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经过长期努力,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了中央、省、市、县、校五级学生资助管理机构和队伍,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全方位顺利实施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在此,我要强调,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各地各校对此要有充分的认识。今后,还要持续不断加强资助机构和队伍建设,配齐配强管理人员,不断提高资助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水平。

当前,全党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学生资助工作也将以“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的劲头,守好“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初心,担起“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共享人生出彩机会”的使命,找差距,抓落实,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谢谢大家!

续梅:

感谢建军司长。下面请陈希原主任介绍保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的相关措施。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陈希原介绍保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的相关措施。(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教育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主任 陈希原: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我代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和整个资助战线,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学生资助工作的广大媒体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刚才赵建军副司长重点、系统地介绍了高等学校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主要内容,并对进一步做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提出了相关要求。下面,我向大家发布两个消息,告诉大家三个放心,向广大学生和家长发出一个预警。

第一,两条消息。

一是生源地助学贷款受理工作将于7月15日全面启动。目前,国家助学贷款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生源地助学贷款,一种是校园地助学贷款。贷款标准是本专科生每人每年不超过8000元,研究生不超过12000元,在校期间的利息由国家支付。生源地助学贷款是开学前在户籍所在地县级资助中心申请办理,校园地助学贷款是大学生入学以后在学校申请办理,无论是生源地贷款还是校园地贷款,我们都确保“应贷尽贷”。

今年,为进一步方便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办生源地助学贷款,5月起,各地陆续组织高中学校开展了生源地助学贷款预申请,大大减少了学生办理贷款时的程序和时间;不少交通不便的山区、牧区,以及贷款学生数量较多的县、市(区)将贷款受理点“下沉”至乡镇,把助学贷款办理点前移到学生“家门口”,既方便又快捷。同时,各地推行合同电子化、错峰受理、分散受理、手机及网上预约办理等创新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助学贷款的受理效率。

二是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将于7月15日全面开通。为了帮助广大学生及家长答疑解惑,自2005年起,教育部每年暑期都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电话,今年是第15个年头。今年具体开通时间是7月15日至9月12日,每天早八点至晚八点。与去年相比,开通时间又提前了8天。教育部高校学生热线电话号码是010-66097980、010-66096590。

教育部开通热线电话期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中央部属高校,也同时开通热线电话,受理学生、家长的咨询和求助。广大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站和“中国学生资助”微信公众号查询电话号码。学生与家长如有资助方面的问题,可先拨打就读学校的热线电话;如得不到有效解决,再拨打相关省(区、市)或教育部热线电话。如果在申请国家开发银行承办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有什么问题,可拨打国家开发银行的热线电话95593咨询。

除热线电话以外,我们为学生和家长了解国家资助政策提供了多个渠道。一是我们印刷了《高校本专科学生资助政策简介》宣传折页,将录取通知书发放到每一名大学新生,请各位准大学生和家长在收到录取通知书时注意查看、仔细阅读。二是通过学校、当地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站、“中国学生资助”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也可查询了解。三是中职、普通高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及家长,以及学前教育幼儿家长,要了解相关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可通过就读学校、当地学生资助管理部门了解,也可以通过我们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网站、“中国学生资助”微信公众号等渠道查询。

第二,三个放心。

一是请大家放心,党和政府庄严承诺“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上学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强调要“重点帮助贫困人口子女接受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我们真诚希望通过各位媒体朋友们的宣传,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长充分认识到:在任何情况下,国家促进教育公平的决心不会改变,扶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措施不会改变,“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庄严承诺不会改变。

二是请大家放心,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已基本完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提供了基本保障。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国家学生资助政策体系日益完善,实现了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所有学段全覆盖,公办、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国家好的学生资助政策能否全面落实处,关键因素之一是要确保每一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家长都能了解资助政策。所以,请各位媒体朋友们帮助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宣传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努力做到家喻户晓,避免个别需要资助的孩子因不了解政策而不能及时申请获得相应的资助。

三是请大家放心,各地、各级、各校资助部门已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办理资助做好了全面准备。目前,各地学生资助管理部门已经为高校学生办理助学贷款、确保顺利入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全国所有公办和民办高校全部开通了“绿色通道”,学生开学前暂时没有凑齐学费和住宿费的,可以先办理入学手续,然后学校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别采取不同方法予以资助。很多高校还探索开通网上“绿色通道”,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入学前通过互联网就可以办理相关手续,将“绿色通道”延伸到家门口。

第三,一项预警。

一项“预警”就是提醒广大学生和家长警惕电信诈骗和多种形式的“校园贷”诈骗。开学前后,有的诈骗分子会给新生打电话、发短信或微信,冒充资助工作者,以发放奖学金、助学金、生活补助等名义,引诱学生和家长上当受骗。请广大家长和学生牢记:无论是哪个资助项目,都不会要求学生在电话中告知身份证号码、银行卡号、手机验证码等信息,也不会要求缴纳任何费用或在ATM机上和网上银行进行操作,如有类似要求的,一定要提高警惕。

入学后,还有一些非法机构采取各种手段,诱骗在校学生申请不良“校园贷”。请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抵住诱惑。一是头脑要清醒。不良“校园贷”惯用通过“零利息”“超便捷”“零风险”等美丽的谎言诱骗学生。一定要擦亮眼睛、想清后果,不要轻信贪图其所谓的“方便、快捷”,一定要明白不存在只有你知道、别人都不知道的“发财秘诀”。二是花钱要理性。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要有自强自立精神,要有自律能力,不要去攀比用什么手机、用什么电脑,也不要攀比穿什么名牌、吃什么大餐,而是要合理安排生活支出,量入为出、理性消费,把时间和精力用在知识学习和本领提高上。

三是借钱走“正道”。对于那些急需用钱创业或试图参加培训班学一技之长的学生,更应该慎之又慎。在创业方面,大学生既要尽力而为,更要量力而行;既要勾勒美好蓝图,更要评估各种风险;既要有一腔热情,更要三思而后行。即使有强烈创业意愿,也要多征求老师、家长、学长、专业人士的意见。非得贷款的话,一定要选择安全系数高、信用口碑好的国家正规金融机构的借贷产品。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媒体朋友们长期以来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也希望大家多帮助我们宣传好国家学生资助政策,同时也真诚地希望大家对我们的工作进行监督,多给我们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谢谢大家!

感谢希原主任。刚才希原主任反复说“请大家放心”,因为我们国家发展到这个阶段,有能力、有制度保障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顺利入学并且完成学业,所以真的是请大家放心。下面就请严纯华校长介绍兰州大学学生资助工作的相关情况。


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介绍兰州大学学生资助工作相关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兰州大学校长 严纯华: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下午好!我们有很多朋友鞍马劳顿,从北京出发,或者从北京转机来到兰州,五个多小时的等待和旅途,让大家辛苦了。大家来到兰大,就是对兰大的支持,我要搭售一点点“私货”,就是欢迎大家,让你们看到兰大,并且给我们提出工作上的建议、批评以及今后的帮助。因为对于兰州大学来说,已经有了110年的办学历史。我们常说,兰州大学从来没有富过,但是我们也从来没有穷过,因为我们富的不是钱,而我们穷的更不是我们的志气。

在国家在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以及省委省政府和各级政府和社会的支持下,兰州大学也像我们刚才建军司长和希原主任所说的,我们不会让任何一个同学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不能够来到兰州大学,我们也绝不允许让任何一个家庭困难的学生因为困难而辍学离开校园,这是我们的一个基本的原则,更是我们作为一个大学从教者的一份情怀。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学校在这方面的工作。

大家可能知道,兰州大学是我国西部的一所重要的学校,按照我们过去常说的,它也是在胡焕庸线以西,国家重点部署的一所院校。我们学校有“四多”的特点,第一,我们农村生源多,我们本科生有50%的学生是来自农村。第二,我们西部生源多,我们有50%的学生来自西部。第三,我们的少数民族学生多,我们有11%左右的学生是少数民族。第四,我们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占到了近30%。这样的“四多”就让我们更好地做好我们的工作,并且更加细致、更加认真而且更加精准地把中央的关怀、教育部的支持、国家的助学贷款以及一系列经费能够实实在在地、精精准准地用到我们学生身上,用到我们贫困学生身上。所以,这是我第一个想给大家汇报的:落实各项资助政策,强化资助工作的基础维度。

兰州大学因为刚才讲到的“四多”,我们在十八大以来,做了一系列的工作。首先,我们到现在为止,我们投入资助资金已经达到13.64亿元,覆盖本科生达到9.4万人,覆盖研究生超过12万人。为了能够使得这样大的数据、大的群落能够真正做到精准,我们主要做了几个方面的工作,今天不是介绍经验,但是希望今天给大家的汇报,能够让每个农村的孩子、每个少数民族孩子、每个西部孩子、每个贫困学生能够放心地来到兰大。

第一,我们是以“四级联动”的形式确保资助对象精准。形成了“班级—学院—学生资助中心—学校资助工作领导小组”的四级工作体系。更重要的是,我们通过个别谈话、家庭走访、在校消费数据分析,准确掌握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实现资助信息、资助档案动态化管理。

我们以“私人定制”的形式,当然这个“私人定制”并不像我们在电视剧、电影当中看到的那种服务于高大上群落的,而我们恰恰是以学生作为个体,既要能够使得精准的给予资助,同时也要让我们的孩子、让我们的学生,在他们的自尊心上能够受到保护。所以我们以“私人定制”的形式确保资助标准的精准,统筹考虑不同学院、不同专业、不同生源,以及在受教育过程当中,他们除了正常的支出以外,还需要的一些特殊的需要。比如说计算机的同学、理科的同学,可能对于信息工具需要的更多一些,而对于艺术学院的学生,可能他们需要对于颜料、对于乐器的维护、保养和补充,他们就需要得更多一些。

当然,从资助学生的角度,我们对于建档立卡户、农村低保户、孤残学生、烈士子女家庭的孩子,我们能够量身定做地制定资助标准。我们以雪中送炭的导向确保我们的资金发放精准,为经济困难学生及时发放国家助学金,勤工俭学、勤工助学补助,直接发放至学生个人银行账户,并通过网站及微信平台告知学生。

第二方面,我们通过“五+”资助模式,强化资助育人维度。

学校将育人作为资助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形成“解困—育人—成才—回馈”这样的良性循环。而且我们在这样的良性循环当中,实际上我们不期待于他今天就能够做出惊天动地的学业或者成就,而是在于他日后能够自立自强,并且能够在这个社会上做出贡献的时候,他能够回馈社会,然后想到母校。

再有,我们坚持把助学金加榜样的模式,以榜样的力量来引导学生的成长。以2018年为例,我们为4813名获得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学校优秀学生奖学金的本科同学发放奖金1062.9万元,开展励志典型评选活动,举办“国奖经验交流会”,突出奖优指向,树立学生榜样。2019年我们预计向学生发放1617万元,用于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

我们坚持助学金加感恩的互动模式,以感恩情怀完善健康人格的养成。2018年为受助的6418名本科生发放国家助学金1803万元。开展“成长加油站”系列培训、“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等活动,强化学生感恩意识。2019年我们预计向学生发放1815万元国家助学金。

我们坚持助学贷款加诚信,以诚信熏陶凸显立德树人。2018年我们为5144名学生办理国家助学贷款3876.98万元,解除学生后顾之忧,保障学生安心学习。开展“资助诚信教育月”“防诈骗警示教育月”“诚信点亮中国”等活动,将诚信教育不仅体现在我们的学业、体现在我们的研究,同时也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2019年将向学生全面放开国家助学贷款。

我们坚持社会捐助加责任,以责任教育塑造担当品质。2018年共评定社会类奖助学金30余项,发放奖助学金252.18万元,覆盖学生637人次,最高单次金额达2万元,社会类奖助学金逐渐成为学生资助的有效补充,并将逐渐加大。开展“让您好好过”“善行100”等公益活动,引导学生参加爱心敬老、义务支教、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在感悟中收获、在责任中成长。

第三,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强化资助工作亮点维度。

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规范资助管理,创新工作载体,打造工作特色,切实把党和国家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落地落细落小、走深走实走心。

我们实施“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学习、走进学生心灵”行动,推动形成全员资助服务格局。组织全校3010名干部教师联系4628间本科生宿舍,做到了每间宿舍都有联系的教师,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走进学生、深入学生,能充分了解学生经济困难与发展需求,并健全完善学生、学院、机关部门和联系宿舍干部教师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学生确实存在的经济困难问题。

我们发放四大“资助包”,搭建全时段资助服务体系。每年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传统节日包”“假期家访包”“困难应急包”,特别是发放“新生资助包”,来确保新生顺利入学。入学前,随录取通知书寄送国家和学校资助政策,通过家访、电话沟通等方式提前摸清新生家庭经济情况;入学时,开通“绿色通道”,对被录取入学、经济困难的新生一律先办理入学手续,同时还为经济困难新生提供临时困难补助和应急基金,以解学生燃眉之急,保证每一名新生都能顺利入学;入学后,我们全面启动“奖、助、贷、勤、免、补、资、偿”资助模块,消除新生在学校学习生活的后顾之忧。

新时代、新使命、新征程,兰州大学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拓展学生资助工作思路,融价值引领于资助育人,寓情感关爱于资助育人,打造精准化、科学化、情感化的育人特色,把资助育人工作推向深入,在助力脱贫攻坚和“双一流”建设的征程中写好资助工作的“奋进之笔”。

最后,我还要说一点点“私货”,像前面我说到,今年9月17日是我们110年校庆,我们也希望那时候,再次迎来媒体界的各位朋友,你们还可以把其他朋友一块儿叫来,可能吃不好、睡不好,还比较拥挤,但是我们将以我们的热诚之心欢迎大家,给我们指点、给我们批评,给我们建议,与我们一起呼吁:为西部、为西北、为兰州大学争创一个美好的明天!谢谢大家!

续梅:

感谢严校长的精彩“广告”,我们从中也能感受到兰州大学的资助工作确实是落细落小、落地落实了。接下来请王海燕厅长介绍甘肃省加大学生资助工作投入力度、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


甘肃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王海燕介绍甘肃省加大学生资助工作投入力度、助力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甘肃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 王海燕:

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感谢大家对学生资助工作的关注和支持,特别欢迎大家来到交响丝路、如意甘肃。今天教育部在兰州召开新闻发布会,安排我们来向大家介绍甘肃省的学生资助工作开展情况,这既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也是对甘肃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更大激励。

近年来,甘肃省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学生资助工作的系列指示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学生资助的系列新部署新要求和教育部的具体指导,紧盯“两不愁、三保障”要求,把做好学生资助工作作为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的兜底工程,逐年增加资助经费,不断扩大资助范围,着力加强规范管理,全面推进精准资助和资助育人,保障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都能够有学上、上得起学、上好学,聚焦“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工作目标,向大家汇报一下我们开展的工作。

第一,全面落实各项国家制度,因地制宜完善本省资助政策。

刚才严校长介绍了兰州大学的“四多”,这也是甘肃各级各类学校的真实写照。所以我们在严格落实教育部奖、助、贷、勤、免、补等各级各类资助政策的同时,也制定出台了三项针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的精准扶贫政策,建立起从学前到研究生教育学生资助的政策体系。为了提高资助的精准度,我们通过一市一方案”“一县一清单”“一户一对策”“一生一办法”的方式,将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精准识别建党并重点纳入资助体系。

一是从2015年开始全面实行中等职业学校免学费政策。2018年起,针对实施中职免学费后部分学校因专业差异免学费补助资助出现的不平衡问题,也出台了分专业的免学费补助政策。一般普通专业,每生每年补助2000元,农医类专业学生每生每年2300元,艺术类非戏曲专业学生每生每年3000元,艺术类戏曲专业学生每生每年能够补助4000元。二是修订了《高等学校勤工助学管理办法》,印发了《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服务学费及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暂行办法》和《甘肃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还款救助暂行办法》,为386名因大病、大灾而失去宝贵生命的贷款大学生代偿(免除)生源地新助学贷款资金537万元,减轻了学生家庭经济负担。同时,制定印发了《甘肃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办法》,《甘肃省学生资助资金管理办法》也即将印发。

第二,抓住精准扶贫重点难点,出台资助帮扶政策。

一是为了全力助推教育脱贫,做到真正精准资助,我省以建档立卡学生为重点,制定特殊政策,对建档立卡家庭就读省内高职学生按照每人每年5000元标准免除学费、书本费。在对全省所有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甘肃籍在园幼儿免除保教费的基础上,对建档立卡家庭在园幼儿每年再增加1000元补助标准。进一步加强特殊困难学生资助和就学保障,对农村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非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残学生、烈士子女以及家庭遭遇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等特殊情况的家庭学生群体,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确保学生资助政策和各项惠及特殊困难学生家庭的扶助政策落实到位。

二是为了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入学,我们将入学前的助学贷款、入学时的路费资助和上学时的奖助学金制度纵向串联,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再为上学而发愁。2018年,我省还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和多家单位,面向全省办理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应届毕业生,专门举办首届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共有1.2万名大学生参加应聘,3000余人达成意向性协议。今年我们还会继续推进这样一项工作,并将重点指向办理过生源信用助学贷款的建档立卡家庭学生,让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在享受了国家“三不愁”资助政策的同时,努力做到第四个不愁,就是工作也不愁。

第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资助育人。

立德树人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学生资助工作的根本任务。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每年都印发“致初、高中毕业生的两封信”,我省都能够及时转发各地,并要求各地各校在发放“两封信”、“明白卡”等宣传册的同时,充分挖掘学生资助工作所蕴含的育人功能,着力构建物质帮助、道德浸润、能力拓展、精神激励有效融合的长效机制,组织开展以“资助、感恩、回馈”为主旨的演讲、辩论等活动,扎实开展资助育人工作,努力促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

我省连续几年印制发放资助政策宣传册,组织和要求各地学生资助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各校通过电视、广播、微信等多种媒介,辅以现场讲解做好资助宣传,努力做到“三讲”,讲清政策内容,讲透政策流程,讲实资助标准,让家长放心,让学生放心。今天我还专门带了一个我们给建档立卡户家庭每一户发放的教育惠民政策的“明白卡”,通过这样一些方式,让家长和学生不为上学发愁,不为上学前、上学后、上学时以及上学期间的一些困难而发愁。

自2007年至今年6月底,我们省全省共资助学生1515.99万人,资助资金达到304.57亿元,资助人数规模由2007年的15万人次增长至2019年上半年的165万人次,增长近11倍。免除了全省86.9万名学前教育幼儿保教费、12.3万名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普通高中学生学杂费、4.8万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高职院校学生学费和书本费。今年我省已经全面启动了大学新生入学路费资助计划,全省下达路费资助资金345.5万元,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送去上学的路费。

同时,也召开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培训会,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在办理今年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的同时,必须采取学生个人承诺的形式,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避免学生及家长多跑路、盖多章、排长队、不好办的现象。预计今年我省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将超过19亿元,资助学生约29万人。同时我们还要求各高校在开学期间的醒目地点、位置设立“绿色通道”,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先入校就读,统一采集信息后,由高校分类分档精准资助。

对于我省的“两州一县”如何实现早日脱贫,我们也有一些举措。我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作为全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的一部分,教育部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从资助政策的制定、资助资金的分配,都重点向“两州一县”倾斜。“两州一县”自身也努力完善工作机制,保证各学段政策有效落实,实现由过去的人找政策到现在的政策找人。“两州”党委政府克服资金困难,从2013年开始,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普通高中学生免除学杂费和书本费,并以每年800元标准发放生活补助;2015年秋季学期起,对建档立卡贫困家庭省内高职在校学生,按照5000元免除学费和书本费;对甘肃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前在园幼儿免除保教费和课本费,并额外增加1000元补助,所有建档立卡家庭学生实际上享受了“十五年免费教育”。天祝县严格落实学前到高职的各类资助政策和藏区特殊教育补助政策,实现了“三包”,即包吃、包住、包学习。

2019年上半年,临夏州共资助学生13.3万人,落实资助资金1.5亿元,这是不包含生源地助学贷款的。甘南州共资助学生4.3万人,落实资助资金0.5亿元,落实藏区教育特殊补助“三包”资金2.75亿元,惠及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143022名,基本实现了学前到高中阶段“三包”目标。天祝县为5125名学前幼儿落实免保教费资金422.61万元;落实普通高中建档立卡等贫困免学杂费92.75万元,惠及学生1094人;为就读省内高职院校建档立卡学生445人落实免学费书费资金155.8万元;为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121人落实助学金225.01万元;为全县学前到高中教育阶段25306名学生落实藏区特殊教育补助资金713.6万元。

可以说,资助政策帮助更多的孩子接受了教育,完成了学业。2018年,甘肃省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0.3个百分点。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4%,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2个百分点。

2018年,我们实施提升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业计划,为每名贫困家庭学生提供3个以上就业岗位供选择。2018年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率80.53%,高出平均就业率5.61个百分点。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履行新时代学生资助工作的新使命,把资助育人作为根本目的,把精准资助作为根本要求,不断丰富学生资助的内涵,切实提高资助资金的使用效益,做到“应助尽助,精准资助”,发挥好学生资助在助推教育脱贫攻坚,促进教育公平中的重要作用。

在这里,我也向严校长学习,晒一点“私货”,大家来到甘肃,就是甘肃的朋友,我前面讲,欢迎大家来到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希望大家深入到甘肃,去了解甘肃,认识甘肃,体会甘肃的如意和文化交响。谢谢大家!

续梅:

谢谢海燕厅长。下面请李迅厅长介绍福建省创新贫困认定方式,拓宽政策宣传及资助育人途径等一系列工作的开展情况。


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李迅介绍福建省创新贫困认定方式、拓宽政策宣传及资助育人途径等工作开展情况。(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福建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李迅:

各位记者、媒体朋友们,丝绸之路,陆上过的是甘肃,海上的起点是福建,期待各位朋友也能拨冗到海西来,领略一下它的魅力。福建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早在福建宁德工作期间,他就提出了”扶贫要精准”,”扶贫先扶志”,他把接待群众的“公仆日”办成了“连心日”,把改进作风的要求落实在“四下基层”的具体实践中。所有这些,为我省做好学生资助工作,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指明了方向和遵循。

十八大以来,在教育部坚强领导和全国学生资助管理中心的具体指导下,福建省学生资助工作快步发展,建立起了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学生资助项目达到29项,实现了“三个全覆盖”,从制度层面保证了“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2012年至2018年,全省累计资助各类学生837.42万人次,财政性资助资金达到146.12亿元,有效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学生资助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下面,我就福建省学生资助工作向各位朋友作一个简要的汇报。

第一,健全资助制度,加强人文关怀,让学生真切感受“三不愁”。

一是前置助学贷款流程。将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资格审核工作前置至高中或中职毕业前的上年9月至当年4月,不影响学生备战高考。对在高中阶段已认定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通“助学贷款”直通车,由银行直接受理贷款申请,不用再重新申请和认定。其他高中阶段未认定的学生通过下载“福建助学”APP或电脑客户端,在个人手机或电脑上填写相关资料后,由信息平台对其进行量化评估认定,保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学前顺利办妥贷款手续。

二是向前延伸“绿色通道”。我省在认真落实新生入学“绿色通道”制度的基础上,各高校根据所掌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广泛开展“家校关怀万里行”活动,将困难补助送到特别需要的学生家中。报考福建高校的同学,如果因家庭经济困难又来不及办理助学贷款的,请及时跟学校联系,学校将保证入学时不用愁。

三是实施毕业生就业补助政策。从2018年秋季开始,福建省建立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毕业生就业补助金”制度,对建档立卡的家庭困难应届毕业生给予一次性2000元的就业补助。

在这里,我代表福建省教育厅诚挚地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发出邀请,欢迎大家踊跃报考福建高校,国家资助将保证你入学前不愁,入学时不愁,入学后不愁。

第二,“信息多跑路,学生少跑腿”,在机制创新、技术保障和措施有力上见成效。

一是对建档立卡等学生实施信息比对认定,主动资助。为了对建档立卡的学生实施主动,我省搭建了与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共享的信息平台,即““建档立卡等学生识别比对信息系统”,对全省建档立卡、低保、残疾等人口信息与在校学生信息进行比对,实现精准识别、主动资助。今年春季开学,我们通过该系统对比识别出12.8万名建档立卡等重点资助学生,无需学生申请,学校主动予以资助,为教育精准扶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精准资助。为解决其他贫困学生精准认定问题,我省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量化指标体系”,同时在兴业消费金融公司的无偿援助下,研发并上线启用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精准认定线上服务平台“福建助学”APP。学生通过自己的手机注册申请国家助学金,系统将依据学生填报的有效信息自动测评出贫困度分值,学校根据其所达到的贫困等级决定是否给予资助和资助等级,该系统的应用有效解决了取消贫困证明后带来的资助资格精准认定问题,实现了“信息多跑路、学生少跑腿”的服务目标。今年我们将进一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见证便民、优化服务的决策部署,将这个平台扩展到高中阶段,学生不用再为开不到贫困证明或者怕“丢面子”而烦恼。

三是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生源地助学贷款的服务平台。我省生源地国家助学是由国开、农信和中国邮储共同承担,形成优质服务、方便学生的良性竞争格局,为申贷学生和家长带来了极大便利。邮政储蓄和农信推出手机APP、电脑客户端和微信小程序,在线受理助学贷款申请。学生可以通过下载手机APP或电脑客户端,足不出户在线办理申贷手续。、国开行实行了电子合同签署制度,使贷款流程更加便捷。这些措施的实施,解决了过去在外打工的家长和在外学习的学生,为了申贷和续贷必须千里迢迢地赶回家办理的问题,既节省开支,又节约了时间,受到广大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第三,坚守教育初心,践行资助使命,努力促进受助学生成长成才

一是活动先行,深入开展励志、诚信、感恩和社会责任感教育。我省坚持每年举行一次大型资助主题宣传活动,把政策宣导同励志、诚信、感恩和社会责任感教育融为一体,先后开展了“励志校园、感动福建”优秀学生典型宣传活动、“逐梦校园、诚信人生”学生资助和征信知识电视大奖赛、“助学、助梦、助成才”微影视作品征集展播等活动。2017年起,我们又在全省高校每年组织开展资助育人“三行活动”,即“资助政策乡村行”“家校关怀万里行”和“金融知识校园行”。我省各高校累计派出了1500多支小分队和5000多名学生志愿者,走访了16000余户农村家庭,宣传国家资助政策,开展助学帮扶活动。“三行活动”既锤炼和提高了高校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又将资助政策送到了田间地头,接上了地气,取得宣传和育人的双丰收。

二是与时俱进,占领资助宣教工作新高地。为了增强资助宣传和育人效果,我们积极探索新媒体在资助宣教工作中的作用,融合新老媒体的优势,抢占宣传、育人高地。我们跟福建报业集团旗下的海峡教育报合作,打造“一刊”“一号”“一网”融媒体宣教平台。“一刊”就是资助专刊,“一号”是福建学生资助微信公众号,“一网”是福建学生资助网。融媒体宣教平台为传播资助声音,讲好资助故事,弘扬资助正能量发挥了积极有效的作用。希望广大学生家长关心关注我们的融媒体平台,为共建美好的资助精神家园添砖加瓦。

朋友们,我们将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为契机,认真查找差距,着力解决问题,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学生资助。谢谢大家!

续梅:

感谢李迅厅长,下面看看记者朋友有没有问题。

中国教育报记者:

请问赵司长,您刚刚在介绍高职院校奖助学金提标扩面还有设立中职国家奖学金时提到,近期将会把具体方案下达到各地执行,请问当前我们是如何具体分配名额和资金的?谢谢。

赵建军:

谢谢你的提问。刚才因为时间关系,我没有就名额和资金的分配作具体的解释。其实,奖助学金名额和资金的分配很重要,是个关键的问题,体现了政策的导向,也体现了精准资助的精准度。我前面讲过,我们各类奖助学金政策都有个覆盖面的问题,覆盖面是什么?覆盖面就是获得资助的学生占整个学生的比例,这是一个基本的概念。

所以,为了公平起见,我们在高职院校奖助学金提标扩面和中职国家奖学金分配过程中,首先就是以各地各校在校生的学生数为基础进行测算,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根据不同政策的特点,来做政策的调整。比如高职国家奖学金、高职国家励志奖学金,还有中职国家奖学金,这些奖学金主要是奖优的性质,对这些资金,我们在分配中,以人数为测算基础,实行了三个倾斜:一是向办学质量高的高职院校倾斜,二是向农林水地矿油这些艰苦专业为主的高职院校倾斜,在我们这次刚印发的中职国家奖学金文件里还提出来,要向家政、养老等社会急需的专业倾斜。三是要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人才紧缺专业为主的院校进行倾斜。

再比如刚才讲过,像国家助学金,主要是助困的性质,所以经费的分配上,我们在按学生人数测算的基础上,实现四个倾斜。一是要向中西部地区高校倾斜。刚才严校长、王厅长讲的“四多”,“四多”的问题在中西部地区是个突出问题,我们在资金分配上要向中西部地区的高职院校倾斜。二是向“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倾斜。刚才王厅长也介绍了甘肃省“两州一县”的情况。三是向建档立卡、低保、特困救助供养,还有残疾学生倾斜。在资金的安排上,要优先保障这些学生。四是向农林水地矿油这些艰苦专业为主的院校倾斜。我们这么做就是为了避免“一刀切”这种简单的做法,为了更好、更有效地发挥各类资助政策的导向作用,达到精准施策、精准资助的目的。谢谢。

新华网记者:

有一个问题请教陈主任,我们知道,6月份的时候,教育部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了一封信,说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申请资助项目,在填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申请表》时取消了相应的盖章要求。请问我们取消盖章是出于什么考虑?另外,取消盖章以后,如何精准认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呢?

陈希原:

取消盖章就是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简政便民、优化服务的要求,让学生少跑腿,尽量不跑腿。至于说取消盖章以后如何认定,我想取消盖章了,并不是说就不认定了、不用把关了。取消盖章以后,为了确保精准认定,做到应助尽助,我们想了一些办法。第一个办法,靠信息管理系统。经过努力,我们现在已经跟扶贫、民政、残联等部门实现了有关的数据共享。刚才几位都提到了,这几类学生是建档立卡家庭学生,低保家庭学生,特困救助供养学生、孤残学生,还有烈士子女,我们都可以直接进行认定。

第二个办法,通过了解学生的日常消费情况等途径来提高认定精准度。我们要求,学校在审核学生的申请时,要综合考虑学生的日常消费和影响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因素,可采取家访、个别访谈、大数据分析,还有福建刚才介绍的量化评估,以及学生之间的民主评议等方式,来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精准度。

第三个办法,加强诚信教育。我们要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在提交申请时,一定要如实反映家庭经济的实际情况。对于发现的弄虚作假行为,一定要严肃查处,不仅要收回发放的资助资金,而且还会在一定范围内以适当方式对他进行批评教育。

赵建军:

我就这个问题再补充几句话。取消证明,并不表示不要什么材料了,而是改成了个人承诺制,就是个人要对家庭经济状况做出承诺,大学生由个人做出承诺,未成年学生由家长、监护人做出承诺。这个改革,刚才陈主任讲的,目的是简政便民,优化服务,为民服务,这个改革是建立在对广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信任的基础上,我们充分信任我们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所以在这里也希望广大的学生珍惜这份信任,对于个人承诺的事项,要真正做到诚实守信。

新华社记者:

在当前还不能完全实现大数据共享的情况下,甘肃、福建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怎样确保量化评估的准确性?还有一个问题,想问王厅长,甘肃省在学前教育方面都有哪些资助政策?

李迅:

我说一下福建做的量化评估指标体系。也就是刚才陈主任讲的,我们取消证明以后,怎么能更准确地对非建档立卡的其他贫困学生进行一些认定。我们是先组织了一个团队,有大学数学、统计和社会学教授,根据福建的情况做了一个模型,这个模型做完,经过很多比对,之后经过一些大学进行试点,正式在2018年开始实施。学生在APP上,对里面的指标体系进行填写,他填完了,任务就基本完成了。然后学校再经过两个途径,一个是他在超市和食堂消费的记录,再进行一些抽样的座谈,两边的比对跟数据如果吻合率不超过25%的话,就认同可以,如果超过25%,那学校的老师就要组织团队进行家访,进一步核实。从我们做到现在,各个学校反响都非常好。

王海燕:

学前教育,甘肃率先从2015年就开始有这样一个单独的资助政策,就是给甘肃籍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在园幼儿每生每年按照1000元标准免除(补助)保教费政策,对58个集中连片贫困县中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园幼儿再加1000元补助。所以经过几年的努力,甘肃三年学前毛入园率是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达到92%。谢谢。

光明日报记者:

我想问严校长一个问题。有的学生可能家里面存在实际困难,个人碍于情面不好意思向学校提出申请。遇到这样的情况,兰州大学有什么办法能获得“骑在骆驼上的视野”,及时发现,精准帮扶?谢谢。

严纯华:

谢谢您的问题。实际上,从一个大人的角度,从一个教师的角度,只要我们用心用情,真正走到学生身边,走到他们的生活,走进他们的学习,你就真正能够从他的一举一动,从他的言谈举止,从他的日常生活,从他表现出来的各种迹象,会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当然,要想真正做到这一点,每个老师因为时间关系、因为经验关系,因为其他能力方面的关系,都会有差别,所以你就必须建立一个系统的组织机构。对于我们学校来说,我们实际上是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同时对于每一个班级配备班主任,同时我们还配备了副班主任。因为班主任可能有其他的事务,有些还有自己的研究和教学,而副班主任就是高年级的同学,他们可能就住在楼上,或者就在隔壁,他们之间经常性的定期与不定期的走进宿舍,就能够有个基本的判断。当然,我们还有年级辅导员,有学工人员,我们学校辅导员的队伍从过去单纯的团委、学工、研工以及学院辅导员,我们还尝试着做得更多一点。我们想,对于一个学校来说,很多老师可能在六十岁的时候,从行政岗位、教学岗位就要退休了,而他又有余力,有热情,有经验,身体还健康,这批老师,我们就可以用他们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和积累,运用他们一份比年轻人更多的细致、更多的关爱,用一种妈妈的情怀,走到学生中间。这样,就能够使得我们判断更准。

比如我举一个例子,我们有一个同学,自尊心很强,实际上他家庭经济非常困难,就是通过与班主任、副班主任、辅导员的交流,经过交谈之后,才知道他们一家所有的支出来源就是靠他母亲的劳作,家庭十分困难。了解到这样的情况之后,我们就启动了针对他的临时资助方案,同时还安排他到图书馆勤工助学,这样就解决了他生活和学习之忧。当然仅仅是这样,依然还觉得不够,作为我们来说,我们经常讲“三走进”,我前面已经讲过,走进学生生活、走进学生学习、还有走进学生心灵,我们有年轻的辅导员,也有班主任,还有其他学工队伍,我们通过跟学生加大接触面,并且通过挤牙膏式的谈心,通过旁敲侧击式的了解,通过直接的问询,以及通过同学的反映,就能够让这些自尊心比较强,甚至还有点虚荣心的孩子说真话,把真正贫困的同学识别出来,并精准地资助到位。

虽然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方式,我们仍然觉得做得不够,所以我们也希望,假如您或者其他媒体界的同志,对我们的工作有一些更多的建议的话,也请告诉我们,我们就是希望让我们的“穷孩子”,只是穷在那几块钱的孩子,他们穷而不失志气,学校能够提供温暖,让他们能够安安心心,并且体体面面的学好,并且走向社会。就像我们主任、司长、厅长谈到的,通过一个贫困孩子的出息,他们就能够斩断一个家庭的穷根,从这样的思路上,我觉得我们还做得很不够,我们还需要更加的努力。谢谢!

续梅:

好,提问就到这里。今天的新闻发布会也创造了教育部新闻发布史上的一个之最,就是史上最晚的发布会。如果大家还有问题,接下来我们还有机会。之前跟大家介绍,这次是第七场“1+1”采访发布活动,第一个“1”就是现在正在举行的一场新闻发布会,第二个“1”就是一路采访团。我们明天就请记者朋友们深入兰州大学、深入甘肃一些县镇的最基层,采访学生资助工作的有关进展情况。也希望记者朋友们能够充分利用你们手中的媒体资源,继续加大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和报道,不停地说,反复地说,持续地说,越多越好,因为我们希望这项政策能够人人皆知、家喻户晓,我们的目的就是让更多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益于国家的资助政策,确保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今天的新闻发布会就到此结束,再次感谢各位嘉宾和记者朋友,谢谢!

【我要纠错】责任编辑:黄頔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